在這裡,茅盾完成了他最後的作品

來自:前線客戶端

在這裡,茅盾完成了他最後的作品

正在寫作中的茅盾

茅盾在北京的故居主要有兩處,朝內大街203號(原東四頭條5號)的文化部宿舍,以及後圓恩寺衚衕十三號的一處四合院。

在這裡,茅盾完成了他最後的作品

東四頭條5號擴建為朝內大街203號院

新中國成立後,茅盾出任第一任文化部長,最好去西湖邊買個房子,安心寫作的願望成為夢想。在組織的安排下,茅盾夫婦住進了東四頭條5號的文化部宿舍。這裡住過的名人不少:夏衍、林默涵、呂驥、史育才、蘇里等等。院內原有三座獨院別墅,分給沈雁冰、陽翰笙、周揚居住。

五十年代,茅盾忙於會議、宴會、出訪、接待。 1956年,茅盾被行政工作壓得情緒激動,寫信給周恩來要求批給“創作假”。他閉門三個月,打算寫一部反映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的小說。但假期太短,他只寫出小說的提綱和部分初稿。

今天,茅盾曾居住25年的小樓已不復存在。20世紀80年代初,東四頭條5號擴建為朝內大街203號院。

1974年,茅盾搬入後圓恩寺衚衕13號的四合院。後圓恩寺衚衕位於鼓樓東大街南側,東起交道口南大街,西止南鑼鼓巷。很多近代中國風雲人物曾在這條衚衕居住。清朝鐵帽子王奕劻次子的外宅別墅建於此,蔣介石在北京的行轅也曾位於其中。

在這裡,茅盾完成了他最後的作品

後圓恩寺衚衕

在這座小四合院門口,有兩棵挺拔的白楊樹,像衛士一樣,守護著這所小院。院子裡有個葡萄藤架,葡萄架下是兩畦長方形的迎賓花圃。一尊漢白玉的茅盾半身像佇立在正房前,彷彿在迎候訪客。那時,四合院內常常高朋滿座,國外的文學研究者來了,國內的文學愛好者來了,幾十年不見的老朋友也來了。茅盾總在會客廳沙發上看書,前廳有花,環境好,老朋友一進門,隔老遠就打招呼,他也能最早聽到。

四合院的前院闢為展廳,介紹茅盾的生平和著作。後院是茅盾的書房兼臥室,屋內陳設保持著茅盾離開後的原貌——幾件舊傢俱,一張單人床。在這裡,茅盾先生完成了他最後的作品——回憶錄《我走過的道路》。

1976年,80高齡的茅盾開始動手整理資料,回顧自己走過的道路,寫自己一生中所見所聞所做,給後人留下一部20世紀風雲激盪的回憶錄。

在這裡,茅盾完成了他最後的作品

茅盾故居

茅盾寫回憶錄是用生命在寫的,當時茅盾左眼已失明,右眼視力僅0.3,又伴有肺氣腫引發的嚴重哮喘。在這樣的條件下,他堅持親筆寫作,寫了24章42萬字,寫到1934年停筆,那正是他人生最波瀾壯闊的時候:國民黨對左翼文藝大舉圍剿,茅盾與左聯友人於夾縫中經營《文學》雜誌;協助魯迅創辦《譯文》雜誌;《子夜》列入禁書,越禁越出名。

1981年2月18日,茅盾修改完“亡命日本”一章後,就住進了醫院,從此再也沒有回來。茅盾於1981年3月27日去世。他為回憶錄命名為《我走過的道路》,未寫完的部分由兒子沈霜(又名韋韜)根據錄音和文獻補全。

茅盾先生一生甘受清貧,在臨終前,他向兒子口述遺囑,將自己的稿費25 萬元全部捐給中國作家協會,設立一個長篇小說文藝獎金的基金,這就是茅盾文學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