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時期爲什麼把象徵著王權的九鼎置於洛陽,而不是鎬京?

落花無情111


洛陽網友一直再喊何尊銘文說“雒邑是西周國都,說雒邑是最早的中國”,有意思的是看遍出土於陝西的何尊銘文上的122個字,沒有一個與雒邑相關的字詞。卻三次說到“雍”“雍州”“京室”。“雍”是陝西古稱,“京”特指豐鎬二京,西周時期天下只有國都豐鎬叫京,雒邑叫“邑”,什麼是京?什麼是邑?而可笑的是洛陽網友每次引用何尊銘文就會刻意刪減去這三個處詞字。

西周時把國都叫國,王幾稱為中國。

雒邑是僅是西周國家版圖地理中部。

而西周天子以豐鎬為國都,鎬京的居民特稱“國人”,歷史上著名的“國人暴動”就是講國都鎬京平民攻入王宮趕走周厲王。

西周天子以周王幾鎬京為中央,將四周其他稱為“東夷西戎南蠻北狄”。中國就是豐京鎬京。就像有時我們說北京來的某官員,也會說是中央來的官員,那麼北京位置是國家版圖中心嗎?

至於為什麼遷九鼎?當時周成王初年,周公平叛“三監之亂”後,為防止河南地區的殷商頑民再次叛亂,所以周成王命“周公營雒”,並駐紮周八師在此,遷殷商頑民於雒邑,其實這時的雒邑僅僅是個流放關押的監獄職能的城市。九鼎是天子象徵,放置放置在洛邑就是用天子象徵震懾此處的各方諸侯勢力,也是給周公在此管理殷商頑民做靠山。類似尚方寶劍,周天子怎會將自己至於各種反叛勢力錯雜的四戰之地呢?而且《史記》認為成王遷九鼎後便回到豐鎬。

假如雒邑是國都,那就有意思了,得修改大量歷史了,(1):國人暴動就不是發生在鎬京了。(2):周平王遷都雒邑就是沒有過的事情了。(3):烽火戲諸侯是發生在洛陽的“驪山”了。(4):犬戎攻佔的西周國都應該是雒邑而不是鎬京。(5)犬戎從西北方向進攻,周幽王還從國都雒邑往西邊驪山方向逃跑,被殺死在驪山。…………。

而且按河南網友說法,那麼何尊內容上說成王五年四月遷都雒邑的,而《尚書》記載:“周公攝政,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候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作樂……”。這就有意思了,即便按照成王五年一月就開始營建,成王四月去是住在工地了?😁

周平王遷都雒邑時看到的雒邑殘破不堪,而且到處是披頭散髮的戎人。如果是國都那怎麼可能?

而史書記載西周國都是鎬京,也在西安長安區斗門鎮和虢鎮發現了西周豐鎬都城遺址。而雒陽卻除了東周遺址外無西周都城遺址的發現。

補充一點,洛陽古名叫雒陽,洛河是指陝西北部的洛河。源出陝西流經洛陽的叫雒河。《史記》所說的“三代之居,皆在河洛”而不是“皆在河雒”。要知道《史記》中所有出現“洛河”的皆明確指陝西洛河,所有“雒河”皆是指流經河南的洛河。在魏晉以前的古籍中從未混淆過,後來雒陽改名洛陽,雒水改名洛水。不知為什麼?

所以雒陽湊十三朝可以,別老搶別人歷史。











親爹親爹


在中國歷史上,九鼎是相當於傳國玉璽一樣從夏商周三代一直傳著,當時《史記》《帝王世紀》《尚書》等書籍一直記載周人得到天下後,把九鼎放在了洛陽這個位置。



當時周武王滅商後是不打算在這兒立都放九鼎的,只不過後來周公和周成王大規模的建造了洛邑,取名成周,寓意也是代表周成於此。



第二就是問鼎中原,加上當時的華夏五帝之一帝嚳曾經就在洛陽稱帝,立洛陽為都城,周人自認為自己是帝嚳之後,也是讓自己名正言順得來的天下,同時也代表著問鼎中原。

如果你們有更好的觀點請在評論區留言共同討論,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我吧。


獨坐靜飲淡看世態炎涼


西周的都城就在洛陽和寶雞,最新的考古證據支持這一結論。豐鎬作為都城只是司馬遷個人的推論,並非完全正確。現如今豐鎬遺址考古僅僅出土了一些平民墓葬和地穴,並無貴族墓葬和祭祀遺蹟,所以豐鎬作為都城來講就顯得站不住腳,80多年的考古成果進一步否定了豐鎬做為西周都城的說法。

反觀洛陽和寶雞,發現了西周時期完整祭祀禮臺遺址和眾多西周貴族墓葬群,出土的文物更是國寶級珍品。比如寶雞的何尊,銘文中最早的中國就在洛陽,由此西周的兩大都城脈絡逐漸清晰,更有了千絲萬縷般的聯繫。

所以,傳國九鼎這樣的國之重器自然要在國都存放,以彰顯正統。寶雞位置偏西不利於控制中原,而洛陽居天下之中,最是合適不過。

至於有人疑問九鼎為何不放置於豐鎬,此處既無祭祀祭臺,又無禮制明堂,難不成將九鼎放在窯洞不成?


華老栓


大家如果明白西周為什麼要遷都洛陽,就不會有爭執了。下面我來講下西周為什麼必須要遷都成周洛邑的原因。

西周青銅器《何尊》銘文清楚的記載了周成王東遷前,對廣大宗親下屬的訓誨,向大家闡明瞭為什麼要遷都的理由。遷都名義上是成王要遵行父親武王遺訓,但更重要的是要彰顯周人代商的合法性。

武王伐紂凱旋後,即在洛陽青要山“祀於天室”,因為武王知道此處為黃帝密都。有兩點用意:一是召告天下,說明殷亡是天亡,不是戰亡。周人興兵,是奉天承命,替天行道。二是說,周人是國家權力合法的繼承人。

周人和殷人的祖先都是帝嚳,周人之祖后稷和殷人之祖契都是帝嚳之子。但周人說,后稷(棄)的母親姜源是在郊外踩了天帝的腳印懷孕的,因此周人是天帝的兒子,即所謂天子,代殷上祭是天經地義的。

武王上祭之時,“廷告於天”,請求“宅茲中國,自茲乂民”。中國,就是洛陽及其周邊地區。鄭玄注曰:“帝是天的別名。黃帝萬國,王所都為之中國。” 黃帝以青要山為都,建立軒轅之國,這個國家,就是中國。

黃帝居中國,分九州,命山川,一通天下,開創了華夏五千年基業。武王“宅茲中國,自茲乂民”,就是向國人宣告:如今是我周人繼承了黃帝的大統。武王以青要為天室,定鼎洛陽,以洛陽為中心,而王天下,就是這次“廷告”的重要目的之一。

“庭告”後,武王向周公姬旦交待說:“旦,予克致天之明命,定天保,依天室。”(《逸周書·度邑》)意思是說,姬旦啊,我已經得到了上帝的聖命,我們要想得到上天的護佑,就必須在離天室不遠的地方營造都城。在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都是先定宗廟,再定都城。既然周人的天室在洛陽,因此就必須要把都城定到洛陽。這也就是為什麼周要遷都洛邑的理由。

洛陽作為西周都城,目前研究及考古發掘的成果如下:

第一、發現大型西周天子王宮遺址及成周城城牆遺址。而西安所謂西周都城豐鎬遺址考古發掘百年沒有任何發現。

第二、發現西周宗廟祭壇遺址,共發掘出祭祀坑31處,其中23座內均有較為完整的獸骨,3座內有疑似非正常死亡的人骨,另有5座內有成堆擺放的碎獸骨。而西安所謂西周都城豐鎬遺址考古發掘百年沒有任何發現。

第三、發現西周大型青銅器工坊共14萬平方米,及各種形制的陶範(注:鑄造青銅器的模具)。要知道西周時青銅器只有王室才有資格製造,而西安所謂豐鎬遺址沒有任何發現。

第四、西周青銅器《何尊》銘文證據。

第五、《靜方鼎》、《德方鼎》等大批出土的青銅器金文證據。其中成王的有8器、昭王的7器、穆王的1器、恭王的14器、懿王的4器、孝王的3 器、夷王的1器、厲王的15器、宣、幽二王的各2器。

第六、發掘出大量西周墓葬及大批西周車馬坑。

第七、陝西人司馬遷所著《史記》的相關記載。

第八、西周成王遷都洛邑的其他史料記載,如《尚書》、《竹書紀年》、《後漢書》等。

以上為西周都城成周洛邑的相關考古證據與資料。而西安所謂西周都城豐鎬遺址從1933年發掘至今近百年,未發現任何與西周都城有關的考古證據,連一項都沒有,因此,西安自稱建都於西周的可信度與真實性的確值得商榷!











冬夜裡的暖



大家都知道,鼎在古代是傳國重器、國家和權力的象徵,九鼎更是為夏商周三代的傳世重器,相傳為大禹收九州之銅鑄造。夏亡商受,九鼎置於商朝都城朝歌。夏商之間傳承了近1000年,到了商朝末年,周武王滅商,周武王將九鼎放在了洛邑(即洛陽),那麼周武王為什麼沒有把九鼎放到都城鎬京而是放在洛陽了呢?今天我就和大家聊聊這個問題。



我個人認為有下面兩個重要原因:

第一,周武王本來打算在洛邑建都,所以就把九鼎放在了洛邑,但是周武王滅商後不到2年就去世,後來周公和周成王依舊大規模營建了洛邑,並取名為“成周”,意味著“周成於此”。



第二,新的政權需要證明自己的正統,儘管周人自稱帝嚳之後,但周人是才從“戎狄之間”遷到西岐,自身的正統性受到爭議。所以,把九鼎放在洛邑,就顯的無比的正統了。



對此小夥伴們還有知道有哪些原因?歡迎下方留言評論。專注於解密歷史,分享歷史趣聞。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喜歡的小夥伴們記得點贊或者評論!


李哥講史


因為洛邑同樣是西周國都。

夏、商、週三代,俱為多都制。周朝,至少三個國都。

  • 歧周、宗周、成周

周國,原本都城在岐山(今岐山縣境內);周文王時,在灃水西岸營建豐京,遷都於此;武王時,又在灃水東岸營建鎬京,並遷於此。豐京、鎬京距離僅有20多里,所以合稱豐鎬。



武王克商之後,感到東方廣大地域不好管理,又在伊洛地區營建新都。只是尚未完成,武王便去世了。

周成王即位,周公旦輔政,繼續營建新都。這就是東都洛邑。

岐山故都,被稱作歧周;豐鎬被稱作宗周,這是周王室宗廟所在;洛邑就是成周,意為周道至此而成。

  • 洛邑的地位

豐鎬、洛邑兩都並重還是一主一輔,現在還有爭議,但洛邑政治、經濟、軍事中心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洛邑為天下之中,天然就有極高的政治地位;洛邑交通便利,有利於經濟和軍事活動。



周公旦輔政時,就在洛邑處理政務;周成王也在洛邑即位,接見諸侯;周王出征,以洛邑為起始點;諸侯進貢,也把貢品送到洛邑。

為什麼夏商周要實行多都制?因為當時交通不便,必須巡視四方,才能鞏固統治。

如果哪個地方"久不沐王恩",難免生出異心。所以當時的君王有多個都城,輪流居住。

  • 把九鼎放在洛邑理所應當

總結:

在西周,洛邑同樣是王都,實際作用還要高於豐鎬。

所以,為什麼不把九鼎放在洛邑?


上真道君


成周既豐鎬二京,何尊未提雒邑半個字,所述和雒邑沒毛關係,更和洛陽沒屁關係!

岐周、宗周為岐山周發源之地,成周乃豐鎬二京,約17平方公里,五年建成都城,非雒邑。周公營建雒邑開始為管理殷商遺囚,故僅1.26平方公里,非政務用途,後平王東遷才可稱為東周都城,已為弱周,傀儡而已,以致乞食於諸侯,基本不可號令諸侯。

楚王問鼎中原講清楚了九鼎的遷徙過程:

楚子伐陸渾(hún)之戎,遂至於雒(luò),觀兵於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dǐng)之大小輕重焉。

對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chī)魅(mèi)罔(wǎng)兩(liǎng),莫能逢之。用能協於上下,以承天休。桀(jié)有昏德,鼎遷於商,載祀(sì)六百。商紂(zhòu)暴虐(nüè),鼎遷於周。德之休明,雖小,重也。其奸回昏亂,雖大,輕也。天祚(zuò)明德,有所止。成王定鼎於郟(jiá)鄏(rǔ),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飛龍在天158


為什麼要放在“雒邑”?就是現在的洛陽,這裡面必須要提到一個歷史故事:

當年東夷政權殷商,被來自於陝西的華夏族人“周人”滅了之後,被稱為“殷戎”。周武王建都陝西“豐鎬”二京,開始了長達800年的周朝歷史!

但是有一部分殷人舊族,不服管教,不尊《周禮》,經常造反“東夷大反”。“周公”率領陝西“殷八師”出征東夷,一舉剿滅了這些“殷商舊族”。

由於害怕這些人東山再起,繼續造反。便把他們趕到了如今的洛陽一帶,並且在“陝西殷八師”的監視之下修建“雒邑城”,並開始了這些人的改造工作。洛陽古諺語“西來的祖宗東來的娘”,就很好的解釋了這一段歷史。而陝西人“周公”的雕像,至今聳立在洛陽街頭,被視為遠古祖先!


修建“雒邑”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管理好這些“殷商頑民”,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更好的控制好東方殷商舊地。

為什麼要把九鼎放在雒邑?我想古人可能也知道“心裡戰”的作用,目的是為了震懾人心吧!


大唐神都


“九鼎”是中國先秦時期歷史最大的神話。“九鼎”是什麼?真的是九個大鼎,搬來搬去——大禹所建,一代一代傳下來;商湯奪了過去,再一代一代傳下來;然後再就是周武王奪過去,再一代一代傳下來?難道就像《花千骨》中,集齊“九鼎”,就可以召喚神龍,獲得洪荒之力,令天下臣服?

傻不傻?如果這是真的。那“皇位”是什麼?也是一把椅子,被奪來奪去,誰奪到這把椅子,誰就能當皇帝?



中國之所以為中國,華夏之所以為華夏,是因為西周,確切的說是三個人: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是他們父子三人,制定出華夏禮儀並傳播推廣到全國各地,用華夏文化將中國這片廣大區域不同血緣和文化的部族統一起來,這是華夏文明的根本。

九鼎是什麼?是一種制度、是一種禮儀、是一種文化。“九鼎”是“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一簋”的縮稱,是西周分封建制文化的縮稱。九鼎,就是天子的權力;天子的權力,即是九鼎。



武王伐紂,周革殷命,象徵著權力的更迭。為了向剛被征服的臣民解釋政權來源的合法性,西周的統治者需要編纂一套理論。這個理論就是:““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皆嘗亨鬺上帝鬼神。遭聖則興,鼎遷於夏商。”意思是說:天下的權力始於大禹,大禹建立夏朝,既然你商朝的祖宗滅掉夏朝得來天下權力,我大周朝滅掉你殷商取得天下的權力自然也理所應當。

至於,經常有人說,大禹的九鼎放置在洛陽,這是怎麼回事?《史記·周本紀》的原話是這樣的:“成在豐,使召公復營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復卜申視,卒營築,居九鼎焉。 ”這句話怎麼解釋:“周成王在豐京,派召公去經營洛邑,按照周武王的遺願。周公再次經過占卜(選地),終於建好了洛邑,這個時候天下才大定(天下的權力中心才真正的歸屬周朝所有)。”真以為是從安陽搬過來九個大鼎,安置到洛陽?別傻不拉嘰的了!

為什麼說直到周公營建好洛邑,天下的權力中心才真正的歸屬為周朝所有,而不是武王伐紂時期呢?因為武王伐紂之後,周武王分封紂王之子武庚於殷,利用他統治殷民,同時武王派遣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在殷都附近建立邶、鄘、衛三國以監視武庚史。周武王死去之後,殷地頑民即刻聯合策反“三監”叛亂,聯合反周,周統治天下的地位岌岌可危。這個時候,周公親自率師東征,歷時三年,平定叛亂,天下終於大定。因而,之所以在今天的洛陽盆地建立洛邑,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為了徹底制服殷地頑民,將這些殷地頑民監控起來,調用周八師來監督改造,消滅了危及周天下的禍根。

最後,再來說一下,所謂的“九鼎”是子虛烏有的,關鍵是看它是如何消失的。“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史記·封禪書》這句話就是接在本文開頭的那句“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皆嘗亨鬺上帝鬼神。遭聖則興,鼎遷於夏商 ”的後面。

看到了沒有?是因為“周德衰,宋之社王”,“(九)鼎”自然就消失了。“周德衰”這句話好理解,後面的“宋之社亡”怎麼解釋。在《資治通鑑》裡是這樣記載的:“宋太丘社亡,鼎乃沒於彭城泗水之下。”宋太丘社亡是什麼時候?公元前336年,是周顯王時期。周顯王又怎麼了,發生了什麼事,會導致“(九)鼎乃淪沒,伏而不見”?

《戰國策》中記載著這麼一件事,周烈王駕崩,周顯王繼位登基之時。“周烈王崩,諸侯皆吊,齊後往。周怒,赴於齊曰:‘天崩地坼,天子下席。東藩之臣田嬰齊後至,則斫之!’(齊)威王勃然怒曰:‘叱嗟,爾母婢也!’卒為天下笑。”翻譯過來就是:周烈王死了,諸侯都去弔唁,齊國遲遲才去。周烈王大怒,去派人找齊威王的茬,齊威王更怒:“滾,你媽是個賤人!”(周顯王被羞辱)這件事被天下(諸侯)所恥笑。

大家說,齊威王的這有史以來第一次“國罵”是罵誰的?

司馬遷不敢記載此事,只是很委婉的說“鼎乃伏沒,伏而不見。”明擺的事嗎?周天子從現在開始,就是一個“diao”!沒有了威嚴和權威,就沒有所謂的“九鼎”,“九鼎”根本就不是個實物,只是個權力的象徵!

洛陽,該醒醒了!


華夏上古歷史探幽


個人認為,九鼎放在洛邑,起的是震懾“殷頑”的作用,九鼎只是像徵!武王伐紂後,只是推翻了商政權,大量的商朝遺民,對新生政權威脅很大,所以九鼎放在洛邑,是為了政權鞏固。當然,僅僅有九鼎不行,所以西周大肆分封,周王把自己的子孫功臣分封到了全國各地(當然配備大量軍隊),把殷民分配給這些諸侯國(稱為諸夏或諸華),實際上就是統治起來!而洛陽是當時的軍事中心,洛陽駐有殷八師(豐鎬只有六師),為什麼洛陽放八師,目的一目瞭然,軍事震懾!這是武的方面。文的方面,成王在豐,看到周之官政未序次,命周公作《周官》即《周禮》。文武之道,一張一馳,文武兩手抓。才使周道始大。至於有個別人認為九鼎放洛陽,洛陽就是首都,此話差矣!難道九鼎比天子重要,顯然不可能!司馬遷在《史記》中說的很明白,豐鎬是西周首都,叫豐鎬二京。——不知個別人答題為何大罵陝西,辱罵能抬高你的水平、地位?你們罵陝西,又在洛陽為陝西人“元聖”周公建廟祭奠?!何苦來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