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豫劇與京劇哪個更爲全國觀衆所接受?

星光璀璨365--


關於京劇和豫劇,我想說兩點,首先從人數上來說,對於山東、河南、河北的老百姓來說,豫劇絕對是主流,從聽眾人口數量上來說,絕對是當之無愧的第一,這個京劇絕對不能相比的,因為我們有一個旁證,那就是河南臺有一個梨園春,那當年是相當的火。其次,京劇流行的範圍在北京周邊,又出了各種流派,加上建國後的八個樣板戲都是以京劇的方式演出,京劇能流傳至今,被稱為國粹,樣板戲絕對功不可沒。不過現在,無論是豫劇還是京劇,或者是其它的劇種,比如越劇了黃梅戲了,評劇,舞臺上經常演出的也就是,老生常談的那幾出戏,幾乎沒有新戲,一是排新戲很辛苦,二是現在觀眾是越來越少了,往往是付出和收入不成比例,現在的演員基本上都是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吃老本享清福,毫無作為!都不能為人民群眾提供新的精神食糧,估計再過20年,基本上都是隻能進博物館了!


綠柳山莊莊主


豫劇只是地域性劇種,但京劇卻是全國性質的。不論東西南北,這京劇到哪都有人唱,但是豫劇就不同了。最多流傳於北方地區,可咱需說明白,豫劇可不止河南人喜愛,河北、山東、陝西、山西、天津、北京等地都有專門的豫劇班子。但到了南方地區,豫劇就不怎麼被人認可了,到現在為止我還沒見過廣東人唱豫劇。

大獅我是戲迷,主攻京劇門派中奚派老生戲,但也是個豫劇迷,什麼河北梆子、山東呂劇、柳琴、河南墜子、評劇、甚至包括二人轉,我都會唱上幾段。當初為學豫劇大師唐喜成的二本嗓差點把嗓子給毀了。會的多了,雖然增長了自己的見識,但也容易串戲,經常一段戲唱到一半兒就串到其它劇種,好在咱只是個人愛好,不是上臺表演,要不然就獻醜了。為此平時這些小劇種不怎麼唱了,就是聽聽,偶爾唱唱鞏固一下。

現在京劇被定義為“國粹”,已經走出大門了走向世界了,外國的華人圈裡面,票友的水平一點也不遜色內地的老戲迷。豫劇在國外有沒有票友呢,我想肯定是有的,只不過範圍小一些罷了。

(使用三張豫劇的配圖,內行一看就能知道是什麼戲,這三齣戲算是豫劇的傳統劇目了。)


大獅


京劇被稱為國粹,豫劇是區域劇種,貌似京劇更勝一籌,不過我相信聽豫劇的人一定比聽京劇的人多。



目前全國有據可考的戲曲劇種為275個,其中以京劇、豫劇、越劇、評劇、黃梅戲為五大戲曲劇種。

我不是戲迷,但對梅蘭芳等京劇大師還是有所瞭解的。一些經典京劇曲目也時常會聽聽,京劇能在全國各地得以讓大眾熟知,這要感謝一下我的老鄉江青,正是她在六十年代搞得樣板戲才使京劇迅速走進了普通基層。



京劇的歷史不長,是在徽戲和漢戲的基礎上,揉和了秦腔、崑曲等地方劇種所長而形成的;豫劇發源於河南,也叫“河南梆子”,因其音樂伴奏用棗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後經過不斷的吸收創新而形成了現代豫劇。

京劇與豫劇的唱腔各有所長,京劇的優點在於戲詞的高雅嚴謹與舞臺基本功,戲詞的創作非常講究,除了一些經典曲目外,因為京劇是“國粹”,其創作團隊可以說都是精英,這就使得京劇更具藝術性與感染力。



豫劇的優點在於大眾化,因其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吐字清晰、韻味優美、生動活潑、很有流行歌曲的味道,深受不同年齡段的人們所喜愛,其經典曲目如《花木蘭》,大人孩子都會哼上兩句。

豫劇能深入大眾與兩部現代豫劇《朝陽溝》、《小二黑結婚》分不開的,這兩部豫劇拍成電影后更是風靡了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至今也是傳唱不衰,深受廣大群眾所喜愛。


打個比喻,京劇就像那高雅的交響樂,你怎麼形容她的美都不為過,但是聽交響樂的又有多少呢?高雅並不代表流行;豫劇則像通俗歌曲,隨意取材,更接地氣,不拘於人群限制,通俗易懂易學,更能抒發個人的情感,有血有肉沒有“裝腔作勢”的拘束,無需舞臺表演功底,只需一副好嗓子就能快樂於大街小巷。


黃梅戲、秦腔、粵劇、河北棒子、呂劇、茂腔等都是如此,發源於民間則就流行民間,陽春白雪固然高雅,然下里巴人更有靈魂。


老夢雜談


儘管豫劇受到廣大人民的喜歡,但是說句實在的,京劇的聽眾,還是比豫劇多。

京劇在每個省份都設有京劇團,那些說臺灣也有豫劇團的,實際上臺灣也有京劇團。據我所知,臺灣現在的戲曲環境是京劇、豫劇、歌仔戲三足鼎立。


有一些人認為京劇是因為產生於北京,所以才成為國粹的。

其實不然,京劇確實有其獨特的魅力,相對於豫劇單一的梆子腔,京劇可以說是集合了四大腔調的優點,比如京戲時期的弋陽腔(高腔),花雅之爭時期的秦腔(梆子腔)、崑曲(崑腔),以及徽漢合流時期的西皮二黃(皮黃腔)。

瞭解京劇歷史的應該知道,京劇之所以成為國劇,最主要的原因,是京劇富有代表性,它包含了很多劇種的特色,在當時,京劇也吸收了河南梆子的特色,也就是後來的豫劇。

當然,最主要還是因為徽漢合流,現在京劇裡大部分還是皮黃腔居多。

京劇的語言是普通話,易於被中國各個地區的人接受,豫劇是中原官話,雖然大部分地區也可以聽得懂,但是到了雲貴及西藏一帶,他們還是很難聽懂。

說實話,我在安徽,用的也是中原官話,有時候聽豫劇都很吃力。

咱也不做什麼專業分析了,這麼久以來,大家心裡都很清楚,戲曲行業早已被歌壇影壇擠在邊緣了。

到大街上問一百個人,有幾個人能說出五個以上劇種的名字的?

若說問一個從沒聽過戲曲的人,我想還是京劇易於接受一些,畢竟說起梅蘭芳和常香玉的名頭,即便是不懂戲曲的人,肯定還是聽過梅蘭芳這個名字的。


魏青衣


京劇成戲也不過百年,也有不少角,因為受過皇封,當時又是京城,有錢人也捧,但還是僅限於有錢有地位的上層人士,民國時期才有劇團在民間受到熱捧。但戲的內容卻以宮廷袍帶為主。新中國又建都在北京,而且又推廣的普通話,並且普通話又以北京話為基本語言,京字京味的唱腔能被光大群眾接受

這裡我們表彰的是豫劇,作為一個地方戲,其實完全可以趕超京劇的。豫劇成戲已經五百多年了。其實當時的官話一直是河南話,直到清朝中期才由東北話慢慢的改成官話,東北話加上河北的一些方言慢慢有的北京話。雖然官話改了,但聽豫劇的習俗人們還是保留下來了。而且中原地帶地大物博,上至耄耋,下到垂髫,皆能哼哼唧唧唱幾段豫劇。河南電視臺的梨園春有辣麼多的孩子都會唱段豫劇,而且都不是專業的也可以唱那麼好,接地氣的劇種。

在我看來,崑曲是歌劇,京劇是美聲,豫劇便是流行歌曲,美聲好聽不是誰都能接受的,流行歌曲廣大群眾都能聽,也能跟著唱,這才是最重要的。

藝術都是廣大群眾保留下來的,好不好,大家說了算。皇封的都是專家喜歡的,不能代表群眾。民間自然流傳下來的才會最久遠


偷喝咖啡的豬


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地方戲不可能被全國普遍接受,否則就不是地方戲而是國劇了。


那麼同是地方戲的徽調與漢調為什麼又發展成京劇了呢!原因很清楚他們四大徽班不是去改革這兩個劇種,而是去適應京城的文化需求與審美觀!他們發現這倆劇種中的徽調與漢調,特受皇城上下的喜愛,受京城文化的影響發展成了西皮與二簧。又發現崑曲,川劇的做,打,舞又是那麼的精妙絕倫。拿來後完美的結合成了唱唸做打舞的完美格局!讓四功五法有了更進一步的應用空間。唱腔也不滿足西皮與二簧的的單一結構,同樣打破固步自封,博採眾長的吸收了崑曲,梆子,川戲等地方戲的聲腔特色,發展了吹腔,南梆子,高撥子,成了京劇唱腔的套式結構。唸白也是保留髮展兩個劇種的韻味,吸收了京城發音特色而產生了京白。對塑造各種角色拓寬了表白空間。因此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京劇就進入了高度普及的階段!


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的初期,國家對中國戲劇進行了結構性的改革與調整。成立了事業編制性的中央與地方戲劇院團。京劇更是走上了正規化科班的發展之路。挖掘,整理,新編了很多精品戲劇。呈現了天天有戲,座無虛席的頂盛時期。但基本上都是傳統戲為主。


進入六十年代後期,為了打破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在舞臺上聚"精"會"神"的局面。提出了體現工農兵形象的現代戲!這可不是穿上時裝就能演現代人那麼簡單,而是一場戲劇革命!因為傳統的程式化虛擬表演體糸,無法全方位刻畫工農兵的英雄形。傳統三大件樂器也存在同樣的問題。所以必須引入話劇,歌劇,舞劇等劇的寫實與時光挪移手法。並加入大樂隊也就是交響音樂伴奏的形式。天那,就是對交響音樂與京劇音樂駕輕就熟的行家裡手,也不敢這等膽大妄為,把這兩大頂尖藝術中西合壁!但中央就頃全國之力,調集了頂尖的藝術家完成了京劇史上的革命!編演了以八個樣板為主的大批現代戲(比現在的京劇年均出戏還多)。使很多人知道了什麼是京劇,舞劇,交響音樂。呈現了一個演英雄,唱英雄的局面。


七十年代後期,京劇更是進入了學院派時期。由教學中專,大專,進入到了大學本科,研究生,流派班的高格局,中國戲劇發展進入了頂峰。但好景不長,智能科技的高度發達,藝術欣賞的簡單化,廉價化,多元化,通俗化,方便性,靈活性衝擊了幾乎所有的舞臺演出。京劇遇上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與衝擊!這麼輝煌的國家藝術如此,地方戲中的豫劇更無從說起更易被全國觀眾接受了!


乾杯安德烈


江西人表示整個江西也沒有豫劇團,相對唱詞來說,民國時期的京劇很多文人劇作家,詞更高雅一些,更講究韻、轍等。豫劇作為一個北方的地方劇種來說,要南方人接受的話,難度很大。因為南方各省基本有各省的代表劇種,如越劇、崑曲、淮劇、揚劇、錫劇、蘇劇、黃梅戲、歌仔戲、贛劇、粵劇、湘劇、閩劇、採茶戲、紹劇、婺劇、甬劇、姚劇、高腔、花燈劇、山歌劇、徽劇、楚劇、漢劇、花腔、花鼓戲、彩調、桂劇、川劇、薌劇、莆仙戲、高甲戲、傀儡戲、南詞戲、籲河戲、青陽腔、宜黃戲、儺戲、東河戲、瓊劇、潮劇、雷劇、苗劇、侗戲、黔劇、布依戲、雜劇等,再加上南方方言複雜,比較戲曲的優越性,根本是不可能的。所以題主問的這個問題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回答,看者爭個面紅耳赤又能改變什麼?聽戲、賞戲本就是讓浮躁的心靜下來,為這些去爭辯,沒有絲毫的意義。



展鸞箋


這兩個劇種雖說都受到觀眾的讚譽,本人推崇京劇,京劇被譽為國粹在全國乃至於國外都受到美贊。它的優勢在於劇目繁多,行當齊全,唱腔優美,做派規範覆蓋全國範圍,佔比之下豫劇就遜色多了,只在河南及周邊省份流行,只屬於我國第一大地方劇種,全國處處都有京劇的戲迷,特別是京劇旦行,著名的四大名旦,無論是雍容華貴的梅派青衣,端莊穩重著稱的程派青衣,俏皮可愛的荀派花旦,尚派的刀馬旦,高亢嘹亮的老旦,幽默滑稽的彩旦,真可謂流派紛呈,各有各的韻味,相比之下,豫劇旦角的唱法就沒有太多的講究了,京劇的經典劇目,《貴妃醉酒》《霸王別姬》《宇宙鋒》《鎖麟囊》《梅妃》《春閨夢》《失子驚瘋》《霍小玉》《金玉奴》《紅娘》《楊門女將》《對花槍》《赤桑鎮》《狀元媒》《鍘美案》《淮河營》等百聽不厭,豫劇也有經典劇目如,常香玉老師的《花木蘭》馬金鳳老師的《穆桂英掛帥》與牛得草老師的《審誥命》《秦雪梅弔孝》等深受廣大觀眾喜愛,可能是本人對國粹的自幼偏愛,從唱腔到每一個動作特別是程派青衣的水袖功讓人陶醉,聽一場藝術家們精彩的演出,就像喝一杯陳年的美酒,回味悠長。


王潤璞


無需判定,豫劇聽眾一定比京劇多。豫劇唱法比較通俗,非常符合北方,主要是河南,華北平原大眾的口味。京劇,比較高雅,所謂曲高和寡吧,其聽眾以京圈為主。但作為一個豫劇聽眾,這京劇,更像是強行高雅,被政治拉高的厲害,不太喜歡京劇的腔勢,似是刻意而為意在與眾不同。如果因為首都稱為國粹,那華夏之源之地民眾的喜愛亦可稱為國粹!!!


安敬臣


如果那個普及率高毋庸置疑豫劇,那個是政治招牌肯定京劇,豫劇來源於生活,題材廣泛膾炙人口派系林立發展繁榮,唯一的衛視戲曲節目收視冠軍河南梨園春,把豫劇發展推向高潮,每個省都有豫劇團,河南省的每個市每個縣都有豫劇團,官方豫劇團三百多個,民營豫劇團一千三百多個,豫劇專業從業演員十幾萬人,豫劇被歐美國家稱作好“東方詠歎調”“中國歌劇”。反觀京劇去掉一個京“京”字招牌真的扶不起的阿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