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向日本投原子彈根本原因 硫磺島戰役 22000名日軍 僅200生還

1945年上半年,日本已經四面楚歌,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勢如破竹,牢牢掌握制海權,日本的供應線被切斷,本土失去了燃料和原材料的供給,失敗已經註定。

但是,日本拒絕投降,並聲稱只要盟軍踏上日本國土,就會讓他們付出令人恐懼的代價,面對這種情況,美國需要仔細考慮如何才能在嚴厲打擊的人,同時把損失降到最低。

這時美國已經擁有了一種舉世罕見,威力巨大的恐怖武器,這將徹底改變戰爭的進程。

美國向日本投原子彈根本原因 硫磺島戰役 22000名日軍 僅200生還


(圖)硫磺島,全島南北長約8千米,東西最寬4千米,最窄的地方只有800米,大約不到21㎞²。因為島上覆蓋著一層由於火山噴發造成的硫磺而得名。

1945年初,美軍正在計劃如何開展下一步行動,而一直被日本佔領硫磺島進入了美軍指揮官的視野。

硫磺島距離日本本土不到1350公里,是攻打日本所需要的理想基地。

不久,美國太平洋戰區的總司令切斯特·尼米茲集結了太平洋戰役中規模最大的艦隊,準備攻下硫磺島。

尼米茲的計劃很周密,他首先派遣轟炸機前往硫磺島,進行大規模轟炸,為登陸部隊開闢道路。

美國向日本投原子彈根本原因 硫磺島戰役 22000名日軍 僅200生還


(圖) 美國太平洋戰區的總司令切斯特·尼米茲

1945年2月19日,美國海軍特遣部隊對硫磺島展開了二戰中持續時間最長的炮擊。

與此同時,部隊在炮火的掩護下開始登陸。

剛過上午9點,美國海軍從硫磺島的西南海灘開始登陸。

一直到傍晚時分,美軍終於攻下了一片灘頭陣地,他們接下來要攻佔的目標是170米高的折缽山,那裡是硫磺島的制高點,日軍駐有重兵把手。

美國向日本投原子彈根本原因 硫磺島戰役 22000名日軍 僅200生還


(圖)一名美軍士兵正在攻佔的灘頭陣地吃食物補充體能 等待他的是一場令美軍恐懼的惡戰

美軍在陡峭崎嶇,炮火連天的山坡上連續攀爬了三天,艦隊不停地從空中和海上進行火力支援。

1945年2月23日,美軍的一個排在中尉哈羅德·施萊爾的帶領下向折缽山發起了衝鋒,他們隨身帶著一面國旗。

成功登頂後,他們用一段管子當旗杆,升起了國旗。

海軍陸戰隊的攝影師魯·洛維利中士用相機拍攝了當時的情景。

隨風飄揚的國旗,極大地振奮了美軍的士氣,艦船紛紛鳴笛。

三小時後,一面更大的美國國旗飄揚在了折缽山山頂,這是二戰中最有紀念意義的照片之一,是攝影師喬·羅森塔爾所攝。

美國向日本投原子彈根本原因 硫磺島戰役 22000名日軍 僅200生還


(圖)美軍在折缽山山頂上插上了更大的國旗 這一畫面後來被塑成雕塑 以紀念硫磺島戰役

但,硫磺島的戰役還沒有結束,島上的其餘地方還在日軍手中。

美國向日本投原子彈根本原因 硫磺島戰役 22000名日軍 僅200生還


(圖)幾個日軍士兵真趴在一個小山頭 隨時準備攻擊美軍士兵

2月24日,美軍佔領了島上極具戰略意義的飛機場。

日軍將領慄林忠道命令日軍要不惜代價,給美軍造成儘可能大的傷亡。

5月末,在經過6個星期的慘烈交戰後,硫磺島上的最後一波日軍終於被肅清。

硫磺島戰役美日雙方的損失都很慘重,22,000多名日本守軍,在“武士道精神”的刺激下,只有200人倖存了下來。

美軍的情況也很慘烈,近7,000人陣亡,18,000受傷。

美國向日本投原子彈根本原因 硫磺島戰役 22000名日軍 僅200生還


(圖)硫磺島戰役中日軍的屍體 面積21km²的小島 屍體有將近3萬具(含美軍死亡數) 許多屍體都摞了起來

幾經磨難,美國終於佔領了硫磺島,但通過這次戰爭,他們清楚的知道,除非想出更好的辦法,否則日本本土將是無數美軍的葬身之地。

日本軍國主義的“武士道精神”,讓美軍深恐不安,美國承擔不起登陸日本本土將要承受的巨大損失以及極其嚴重的後果。

美國有些軍事家認為,除了直接登陸日本本土,還有其他方法可以迫使他們投降。

這就是戰略轟炸,戰略轟炸是指通過轟炸非軍事目標,摧毀敵方的基礎設施,從而使對方最終失去作戰能力。

太平洋戰爭開始的幾年裡,美軍轟炸機的航程還無法到達日本本土。

1942年四月,美國曾對日本東京進行過一次空襲行動,雖然空襲取得了成功,但返航的轟炸機幾乎全部墜毀。

1944年初,為了應對遠程轟炸,波音公司開發了一種所未有的重型轟炸機“B-29超級空中堡壘”。

美國向日本投原子彈根本原因 硫磺島戰役 22000名日軍 僅200生還


(圖)“B29空中堡壘轟炸機” 這是令日本投降的重要戰略武器之一 另一個就是“原子彈”

這種轟炸機能一次攜帶9000多公斤炸彈,飛行5200多公里。

於是,轟炸日本本土成為了可能,空襲計劃也隨之產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