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為中國留下 4 項世界遺產,其中一項工期持續近 200 年

我國近代著名的歷史學家孟森曾說:“明成祖朱棣是歷史上爭議頗大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創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殺,手上沾滿了鮮血。總體來說是功大於過。”

朱棣為中國留下 4 項世界遺產,其中一項工期持續近 200 年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朱棣一生竟為中國留下 4 項世界遺產,為大家所熟知的有故宮、天壇、長陵。另一項工程浩大,幾乎持續整個明朝時期!

這就是位於湖北的武當山古建築群。在明朝,武當山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嶽共朝宗”的“五嶽之冠”的顯赫地位聞名於世,武當山建築群也被時人稱為“補秦皇漢武之遺,歷朝罕見;張金闕琳宮之勝,亦寰宇所無”。這一切都得從朱棣說起。

朱棣為中國留下 4 項世界遺產,其中一項工期持續近 200 年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初封燕王,就藩北京,鎮守北方。朱元璋去世後,其長孫朱允炆繼位,厲行削藩政策,朱棣遂發動“靖難之役”,一舉奪取他侄兒的政權,是為明成祖。

為鞏固政權,朱棣自稱是真武大帝保佑他取得天下的。據說,真武大帝曾在武當山修煉42年,功成道滿,昇天成神,被玉皇大帝封為“太玄”,鎮守北方。

朱棣為中國留下 4 項世界遺產,其中一項工期持續近 200 年


朱棣為報神恩,於永樂十年(1412年)遣隆平侯張信、駙馬都尉沐昕、禮部尚書金純、工部右侍郎郭璡等率軍民工、工匠30多萬人,歷時12年,在武當山長達160裡的建築線上建成9宮9觀等33處建築群。

那麼,武當山建築群有什麼特色呢?

朱棣為中國留下 4 項世界遺產,其中一項工期持續近 200 年


首先,嚴格按照真武修仙的神話統一佈局,突出了真武信仰的主題。

在《真武經》中,真武的出生地為淨樂國,因此,在均州城外建有淨樂宮;五龍、紫霄、南巖為真武修煉之地;玉虛宮,因真武被封為“玉虛師相”而得名;真武曾領元和遷校府事而建元和觀。

朱棣為中國留下 4 項世界遺產,其中一項工期持續近 200 年


此外,回龍觀、迴心庵、磨針井、太子坡、龍泉觀、天津橋、九渡澗等無不與真武修仙的神話有關,營造出一種濃厚的宗教氣氛,使朝山香客一進入武當山,就沉浸在真武修仙的神話氛圍中,潛移默化地加深了對真武的信仰和崇敬。

其次,體現了道教“崇尚自然”的思想,設計上力求建築與環境融為一體。工匠們按照朱棣“相其廣狹”、“定其規則”、“其山本身分毫不要修動”的原則來設計佈局。

在營建時,充分利用峰巒的高大雄偉和巖澗的奇峭幽邃,使每個建築單元都建造在峰、巒、巖、澗的合適位置上,其間距的疏密、規模的大小都佈置得恰到好處,使建築與周圍環境有機地融為一體。

朱棣為中國留下 4 項世界遺產,其中一項工期持續近 200 年


其中,對天柱峰的處理最為精彩。天柱峰海拔1612米,是眾山之“祖山”,無屏山案山砂山可言。為了“藏風聚氣”,沿山腰建起了環繞的紫禁城,東南西北四天門只有南天門可以開啟,以確保“氣不外洩”。

由此紫禁城抵禦了四周的寒風,城內的溫度非常適宜植物的生長,充滿生機;同時高大石頭城烘托了“天國”神聖威嚴的氣氛,在形式上使金殿更加雄偉。

最後,採用皇家建築規制,體現了皇權的莊嚴威儀。建築群根據其賦予的等級,嚴格按典章制度安排,天柱峰金殿相傳是真武坐鎮指揮天下的地方,因此採用了建築等級中最高等級——重簷廡殿、九踩斗拱、黃色等只有皇帝才能使用的規格。

朱棣為中國留下 4 項世界遺產,其中一項工期持續近 200 年


大型道宮也採取皇家特有的建築規格,在建築組合上強調主軸線,特別是開闊的臺地和平地上的大型宮殿,“皇權中軸”的指導思想十分明確,有故宮的影子。

綜觀武當山建築群,它集中體現了皇家的宏偉壯麗、道教的神奇玄妙、園林的幽靜典雅、民間的淳樸節儉等多種特色。

武當山建築群規模之大、規制之高、構造之嚴謹、裝飾之精美,在中國現存道教建築中是絕無僅有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史上的奇觀,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築成就的博物館”和“掛在懸崖峭壁上的故宮”。

朱棣還封武當山為“大嶽”,高於五嶽之上。繼朱棣後,明朝歷代皇帝、皇親貴族、地方官吏又在這裡大肆興建。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明世宗封武當山為“治世玄嶽”,把它尊為“皇室家廟”。當時,武當山已成為全國最大道場。

為直接統治武當道場,自朱棣始,明朝歷代皇帝都遣太監和藩臣提督武當山的一切事務,他們直接對皇室負責。

朱棣從全國欽選400名道士到武當山辦道,又從中欽選23名德高望重者授為正六品提點,具體管理各大宮觀。同時,他還把武當山的數百里山場賜給道教,調555名(戶)犯人到此耕種,供贍道士。

朱棣為中國留下 4 項世界遺產,其中一項工期持續近 200 年


朱棣還親自撰寫《大明御製玄教樂章》,供武當道士演唱。祭祀也按宮廷制度設置“樂舞生”,經常在武當山設壇建醮,少則三七天,長則四十九天,武當山形成了“仙樂飄飄處處聞”的景象。

據統計,嘉靖年間,武當山有道官、道眾、軍隊、工匠等一萬餘人。朝武當者絡繹不絕,時人張開東在《大嶽賦》中描述其盛:“踵磨石穿,聲號山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