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为中国留下 4 项世界遗产,其中一项工期持续近 200 年

我国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孟森曾说:“明成祖朱棣是历史上争议颇大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创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杀,手上沾满了鲜血。总体来说是功大于过。”

朱棣为中国留下 4 项世界遗产,其中一项工期持续近 200 年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朱棣一生竟为中国留下 4 项世界遗产,为大家所熟知的有故宫、天坛、长陵。另一项工程浩大,几乎持续整个明朝时期!

这就是位于湖北的武当山古建筑群。在明朝,武当山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岳之冠”的显赫地位闻名于世,武当山建筑群也被时人称为“补秦皇汉武之遗,历朝罕见;张金阙琳宫之胜,亦寰宇所无”。这一切都得从朱棣说起。

朱棣为中国留下 4 项世界遗产,其中一项工期持续近 200 年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初封燕王,就藩北京,镇守北方。朱元璋去世后,其长孙朱允炆继位,厉行削藩政策,朱棣遂发动“靖难之役”,一举夺取他侄儿的政权,是为明成祖。

为巩固政权,朱棣自称是真武大帝保佑他取得天下的。据说,真武大帝曾在武当山修炼42年,功成道满,升天成神,被玉皇大帝封为“太玄”,镇守北方。

朱棣为中国留下 4 项世界遗产,其中一项工期持续近 200 年


朱棣为报神恩,于永乐十年(1412年)遣隆平侯张信、驸马都尉沐昕、礼部尚书金纯、工部右侍郎郭琎等率军民工、工匠30多万人,历时12年,在武当山长达160里的建筑线上建成9宫9观等33处建筑群。

那么,武当山建筑群有什么特色呢?

朱棣为中国留下 4 项世界遗产,其中一项工期持续近 200 年


首先,严格按照真武修仙的神话统一布局,突出了真武信仰的主题。

在《真武经》中,真武的出生地为净乐国,因此,在均州城外建有净乐宫;五龙、紫霄、南岩为真武修炼之地;玉虚宫,因真武被封为“玉虚师相”而得名;真武曾领元和迁校府事而建元和观。

朱棣为中国留下 4 项世界遗产,其中一项工期持续近 200 年


此外,回龙观、回心庵、磨针井、太子坡、龙泉观、天津桥、九渡涧等无不与真武修仙的神话有关,营造出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使朝山香客一进入武当山,就沉浸在真武修仙的神话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加深了对真武的信仰和崇敬。

其次,体现了道教“崇尚自然”的思想,设计上力求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工匠们按照朱棣“相其广狭”、“定其规则”、“其山本身分毫不要修动”的原则来设计布局。

在营建时,充分利用峰峦的高大雄伟和岩涧的奇峭幽邃,使每个建筑单元都建造在峰、峦、岩、涧的合适位置上,其间距的疏密、规模的大小都布置得恰到好处,使建筑与周围环境有机地融为一体。

朱棣为中国留下 4 项世界遗产,其中一项工期持续近 200 年


其中,对天柱峰的处理最为精彩。天柱峰海拔1612米,是众山之“祖山”,无屏山案山砂山可言。为了“藏风聚气”,沿山腰建起了环绕的紫禁城,东南西北四天门只有南天门可以开启,以确保“气不外泄”。

由此紫禁城抵御了四周的寒风,城内的温度非常适宜植物的生长,充满生机;同时高大石头城烘托了“天国”神圣威严的气氛,在形式上使金殿更加雄伟。

最后,采用皇家建筑规制,体现了皇权的庄严威仪。建筑群根据其赋予的等级,严格按典章制度安排,天柱峰金殿相传是真武坐镇指挥天下的地方,因此采用了建筑等级中最高等级——重檐庑殿、九踩斗拱、黄色等只有皇帝才能使用的规格。

朱棣为中国留下 4 项世界遗产,其中一项工期持续近 200 年


大型道宫也采取皇家特有的建筑规格,在建筑组合上强调主轴线,特别是开阔的台地和平地上的大型宫殿,“皇权中轴”的指导思想十分明确,有故宫的影子。

综观武当山建筑群,它集中体现了皇家的宏伟壮丽、道教的神奇玄妙、园林的幽静典雅、民间的淳朴节俭等多种特色。

武当山建筑群规模之大、规制之高、构造之严谨、装饰之精美,在中国现存道教建筑中是绝无仅有的,堪称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观,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成就的博物馆”和“挂在悬崖峭壁上的故宫”。

朱棣还封武当山为“大岳”,高于五岳之上。继朱棣后,明朝历代皇帝、皇亲贵族、地方官吏又在这里大肆兴建。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明世宗封武当山为“治世玄岳”,把它尊为“皇室家庙”。当时,武当山已成为全国最大道场。

为直接统治武当道场,自朱棣始,明朝历代皇帝都遣太监和藩臣提督武当山的一切事务,他们直接对皇室负责。

朱棣从全国钦选400名道士到武当山办道,又从中钦选23名德高望重者授为正六品提点,具体管理各大宫观。同时,他还把武当山的数百里山场赐给道教,调555名(户)犯人到此耕种,供赡道士。

朱棣为中国留下 4 项世界遗产,其中一项工期持续近 200 年


朱棣还亲自撰写《大明御制玄教乐章》,供武当道士演唱。祭祀也按宫廷制度设置“乐舞生”,经常在武当山设坛建醮,少则三七天,长则四十九天,武当山形成了“仙乐飘飘处处闻”的景象。

据统计,嘉靖年间,武当山有道官、道众、军队、工匠等一万余人。朝武当者络绎不绝,时人张开东在《大岳赋》中描述其盛:“踵磨石穿,声号山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