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京群島:英屬還是美屬?實質上是“黑屬”和“金屬”


維京群島:英屬還是美屬?實質上是“黑屬”和“金屬”

在中美洲的加勒比海上,有一片群島,他們統稱為維京群島。但在地圖上,這個小小的群島區域卻被分成為3大塊,美屬維京群島、英屬維京群島,還有“西屬維京群島”。

之所以將“西屬維京群島”打上引號,是因為“西屬維京群島”是波多黎各的一部分。而波多黎各,現在是美國的海外領地,所以這個“西屬”就顯得有些名不副實。

有人就會發出疑問,為何小小的維京群島,會分為美屬、英屬、還有“西屬”?然而走進這個群島,才知道爭論這個群島到底該美屬、英屬,並沒有啥意義,這個群島真正應該是“黑屬”,或者說“金屬”。

維京群島:英屬還是美屬?實質上是“黑屬”和“金屬”


1.西班牙發現的維京群島被英美分割

整個維京群島區域最早有人類居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年左右,他們是來自南美洲的阿拉瓦克印第安人。阿拉瓦克印第安人在維京群島上一直居住到15世紀。後來,他們被更具侵略性的,來自安的列斯群島的加勒比人取代。

不過無論是阿拉瓦克印第安人還是加勒比人,他們和北美的其他原住民一樣,其文明顯然遠遠落後大航海時代來到這裡的歐洲人。

歐洲人第一次來到這維京群島海域的是西班牙人。首先是全世界現在婦孺皆知的大航海家哥倫布在1493年探索美洲大陸的時候發現了這片群島,西班牙宣誓了對這些島嶼的主權,但僅僅是宣誓而已,距離歐洲大陸過於遙遠,西班牙在此並未設立定居點。

哥倫布的船隊中,有一名叫胡安·龐塞·德萊昂的跟班,他曾在1493就跟隨哥倫布到過維京群島,而在1508年,他再次遠洋航行來到維京群島附近,並在波多黎各設立了定居點。雖然胡安·龐塞·德萊昂沒有選擇在維京群島設立定居點,但他們卻經常在維京群島捕魚,這裡也算在西班牙的掌控範圍內。

西班牙人發現並率先掌控了維京群島區域,但隨後的500多年了,又是怎樣一步步的把這裡弄丟了呢?

當時的西班牙,是美洲大陸的率先開拓者,掌握了美洲一大半的土地,但地方大,移民少,並不好管理。而對於維京群島這樣的地方,他們並沒太看上眼,只是聲張一下主權,實際上還是任其野蠻生長。

西班牙沒看上的地方,並不代表其它的列強不感興趣。首先跳出來的就是先後建立了西印度公司的英國和荷蘭。

維京群島:英屬還是美屬?實質上是“黑屬”和“金屬”

▲聖托馬斯島

這裡稍微講講西印度的概念。其實西印度這個地理概念和印度一點關係都沒有,差著1.5萬公里呢。

因為大航海初期歐洲人誤將加勒比海地區以為是印度,後來將錯就錯就把這裡叫西印度。至於西印度公司,則是參照東印度公司組建的跨國殖民貿易公司。

先說說現在的英屬維京群島區域。英屬維京群島總面積約53平方公里,由60個島嶼組成,其中面積較大的幾個島是託土拉島、維京戈達島、阿內加達島和約斯特·範大克島。

1615年,荷蘭人範大克率先在群島中最大的託土拉島的西端的建立了第一個永久定居點,他是一個私營企業主,最初主要是在島上種植棉花和菸草,並與在波多黎各的西班牙殖民者進行貿易。

1631年,荷蘭西印度公司聽聞群島西部的維京戈達島上有銅礦,於是又在該島上建立了定居點。西班牙人當然不樂意,雖然他們分別在1640、1646、1647三次與荷蘭人進行過戰鬥,摧毀了一些定居點,但始終未能趕走荷蘭人。

1650年代,英國人首次來到了現在英屬維京群島區域,經歷了多年的摩擦與抗爭,英、荷兩國的殖民者們開始長期在這片群島上共存著。

到1672年第三次英荷戰爭爆發時,英國人已經逐漸控制了英屬維京群島。戰爭中英國雖然軍事上不利,但是戰後兩國簽訂終止戰爭的《威斯敏斯特條約》時卻有外交上的勝利。這個條約規定,承認英國在歐洲以外奪取的原荷蘭領地的所有權。

之所以能有這樣有利於英國的條款簽訂,原因還在歐洲大陸上。當時,荷蘭人原本有機會要回此區域,但荷蘭正忙於與法國的戰爭,加上英國人的拖延,荷蘭人為換取在對法國戰爭中來自英國的支持,主動讓出了美洲殖民給英國。英屬維京群島從此真正成為了英屬。

維京群島:英屬還是美屬?實質上是“黑屬”和“金屬”

▲英國倫敦政府機構建築物上飄揚的英屬維京群島旗幟

再說說現在的美屬維京群島區域。美屬維京群島面積比英屬維京群島大不少,約344平方公里。群島由五十多個島嶼組成,其中面積較大的幾個島是聖克洛伊島、聖約翰島和聖托馬斯島。

維京群島:英屬還是美屬?實質上是“黑屬”和“金屬”

▲美屬維京群島中的聖約翰島航拍圖

在1672年,也就是第三次英荷戰爭爆發之前,美屬維京群島的情況其實和英屬維京群島差不太多,只是在西班牙、荷蘭殖民者紛紛涉足之後,法國也來插過一腳。在英、荷、法等幾國忙於英荷、法荷戰爭之時,丹麥人悄悄來到了這片海域。

丹麥人先是佔領了聖托馬斯島和聖約翰島,在島上開發種植園,主要用於種植甘蔗。又於1733年,從法國人手上買來了南部稍遠的聖克羅伊島。此後,現美屬維京群島區域的各島嶼,逐步被丹麥人控制。

19世紀,丹麥人在島上的製糖業開始衰落,山高皇帝遠的丹麥無力管理這片群島,開始考慮賣島套取現金,而旨在謀求美洲霸主的美國,自然對這些加勒比海上的明珠志在必得。

經過長時期的談判後,1917年,美國從丹麥手上購買了丹麥在這片海域的全部群島,共花費了2700萬美元,而些就是現在的美屬維京群島。

維京群島:英屬還是美屬?實質上是“黑屬”和“金屬”

▲1917年美屬維京群島主權交接儀式上丹麥降下國旗

最後說一下“西屬”維京群島。“西屬”維京群島是波多黎各聯邦的一部分,位於加勒比海波多黎各主島的東部,主要由庫萊布拉島和別克斯島組成。由於“西屬”維京群島屬於波多黎各的一部分,它的命運也始終跟隨著波多黎各。

波多黎各是西班牙人在波多黎各-維京群島區域最早和最重要的的定居點,也是他們在這個區域最後的戰場。在1898年之前,和波多黎各其他區域一樣,“西屬”維京群島之前一直屬於西班牙。

美西戰爭之後,戰敗的西班牙於1898年12月10日和美國簽訂了《巴黎條約》,西班牙將波多黎各(當然也包含了西屬維京群島)一起正式割讓給美國。從此,日落西山的西班牙徹底丟失了整個維京群島。(本號曾發佈過一篇波多黎各的文章:

維京群島:英屬還是美屬?實質上是“黑屬”和“金屬”

▲此圖最上面為美屬維京群島旗,下面為曾經或現在仍然佔領該群島的各國國旗,其中左下角為當時荷蘭王國國旗

2.維京群島:實質上並非英屬,也非美屬,而是“黑屬”

維京群島雖然從主權佔有角度來講分屬英國和美國,但實際上這裡真正的主人並非英美主體民族,而是黑人。

從目前的人口統計來看,不論是英屬維京群島還是美屬維京群島,黑人佔全部人口的比重都在7成以上。

維京群島:英屬還是美屬?實質上是“黑屬”和“金屬”

▲美屬維京群島的聖克洛伊島上居民在颶風災害後排隊領取救濟糧,放眼望去幾乎都是黑人

黑人佔比如此之高,就能反映出曾經的奴隸制對這裡的影響有多大。

維京群島上的奴隸貿易從17世紀就開始有了。在英屬維京群島,荷蘭人最早在託土拉島建立奴隸貿易站,而後到來的英國人更是將奴隸貿易發揮到極致。美屬維京群島這邊,丹麥人當然也不會落下,他們在聖托馬斯島上同樣建立了奴隸貿易站。

維京群島:英屬還是美屬?實質上是“黑屬”和“金屬”

和加勒比海其它地區一樣,大多數來到維京群島的奴隸都來自中西部非洲。在當時的航運條件下,被從遙遠的非洲運送到中美洲,對奴隸本身就是十分恐怖的。很多奴隸在到達非洲出發港之前就死了;順利上船的奴隸,也常常因為航行中所遭受的惡劣條件而生病或者死亡。

殖民者們在維京群島的主要貿易就是開辦種植園,從非洲購買來的大量奴隸在種植園裡辛苦勞作,再將糖、咖啡、菸草等大量的農副產品運往北美地區。

由於糖在當時的市場份額最為突出,製糖成了當時種植園裡奴隸的主要業務。在當時,以甘蔗種植為主要工作的製糖業是非常艱難的工作,糖園奴隸的平均死亡率為每百分之三點五。

為了提高生產效率,督軍們用鞭子來激勵和懲罰奴隸。辛苦勞作的奴隸們卻只能靠最基本的食物來維持工作和生活,很多人在艱苦的工作和疾病中死去。

從十八世紀末起,維京群島上的奴隸們就開始紛紛起義。

英屬維京群島上,在奴隸們的不斷抗爭後,英國於1807年通過了《奴隸貿易法》,該法禁止了奴隸的進一步貿易;而後又經過不懈的鬥爭和努力,這裡才徹底廢除了奴隸制。

廢除奴隸制後不久,英屬維京群島就遭受了一系列天災。先是1837年發生了破壞性超強的颶風,摧毀了群島上至少17個製糖廠;接下來的10年間又發生了幾次嚴重乾旱,這讓種植園幾乎無法維持。廢除奴隸制後,廉價勞動力的減少,加上惡劣的天氣影響,英屬維京群島的經濟大大惡化。

美屬維京群島上,多次的奴隸暴動同樣動搖了島上的種植園經濟。於是,在1848年廢除奴隸制後,就有了前文所講到的,丹麥終於痛下決心將美屬維京群島這個“燙手的山芋”賣給美國。

在失去奴隸貿易紅利後,整個維京群島地區衰落了很多年,直到20世紀後期,突入而來的一個機會,再次改變了群島的命運。

維京群島:英屬還是美屬?實質上是“黑屬”和“金屬”

▲英屬維京群島

3.維京群島:人種“黑屬”,經濟“金屬”

維京群島地區屬於典型的地寡民少的地區,失去了奴隸制經濟對奴隸的嚴酷剝削以後,在落後的自然和人文經濟條件下,很難支撐這裡的現代農業與製造業的發展,群島上剩下的就只有發展旅遊業了。

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這20世紀後期,隨著離岸金融服務業機遇的到來,這片加勒比海上的群島的命運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這就是為什麼本星君說這個群島人種“黑屬”,經濟“金屬”——金融的金。

當美屬維京群島還在繼續倚靠陽光和沙灘發展旅遊業,成為美國的後花園的時候。一些列的機緣巧合讓英屬維京群島一躍成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離岸金融中心,

英屬維京群島離岸金融服務業發展經歷了好幾個階段,這個區域就

像中了彩票一樣,每個階段都有機緣巧合的利好,在一個利好剛剛結束以後,又伴隨著另一個利好的到來。

第一個階段是從1960年代開始的,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加速,國際間資金流動、貿易往來的發展越來越頻繁,以美國、英國和荷蘭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相繼簽署了免除雙重徵稅協議,並將此協議延伸適用於各自的殖民地。

協議簽訂之後,許多跨國企業都想通過與低稅收地區簽訂稅收協定,來逃避美國的高稅收。英屬維京群島的地緣優勢就凸顯了出來,英屬維京群島與美屬維京群島毗鄰,距離美國本土也很近,具有吸引美國投資者的天然區位優勢。與同屬加勒比海的荷屬安的列斯群島等地相比,英屬維京群島使用英語,甚至貨幣也通用的美元,與英美使用統一的法律體系。

維京群島:英屬還是美屬?實質上是“黑屬”和“金屬”

▲造訪英屬維京群島的郵輪

英屬維京群島也抓住了這次機會,這個群島本身就不設外匯管制,政府為發展經濟、吸引投資,給企業創造了寬鬆的稅收環境,提供了配套的金融服務,還完善了《信託法》等系列保障跨國企業投資的政策。隨著眾多跨國企業來此進行貿易和投資,英屬維京群島經濟開始由農業經濟轉向了金融服務業經濟。

狡猾的美國人當然不會讓人長期撿漏。1981年,美國終止了與英屬維京群島的雙重稅收協定,這讓後者迅速失去了離岸金融業務的活力。好在通過近20年的發展,英屬維京群島已經形成了一套比較完備的離岸金融服務業基礎,政府通過頒佈《國際商業公司法》等方式讓金融活動逐漸恢復。

第二個階段是在1990年代。當時,在加勒比海上的離岸金融市場的領導者是巴拿馬。1990年,美國為了巴拿馬運河上的利益,與巴拿馬關係破裂。政局混亂,讓在巴拿馬註冊的各離岸公司失去信心。同時期的英屬維京群島卻通過制定《銀行及信託公司法》進一步規範了行業許可。此消彼長,許多離岸金融服務業務從巴拿馬轉移到英屬維京群島。

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前後,亞洲金融格局發生較大變化,不少原來在亞洲的企業向海外大量轉移資產。東南亞許多地方都曾被英國殖民,同在昔日英國殖民體系下,英屬維京群島成了東南亞許多企業轉移資金和業務的承接地。據統計,到2000年時,全世界約41%的離岸公司都註冊在英屬維京群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