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超前教育和主張教育超前不矛盾,弄不清或會埋沒您孩子的天賦

長期以來,中國家長在孩子教育方面秉持一種"起跑線"觀念,也就是"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導致很多家長從小就對孩子開展長期的高強度教育。這種現象被稱為"超前教育"。

伴隨家長知識水平的不斷提升,對科學育兒越來越重視。很多家長了解到"超前教育"對孩子的危害。不過很多家長也十分困惑,教育本身就是為了促進兒童的發展,如果不"超前"那還叫教育嗎?這個問題困擾著很多家長,超前怕"害了"孩子,不超前怕"毀了"孩子。下面我們就談談如何來處理這個問題。

反對超前教育和主張教育超前不矛盾,弄不清或會埋沒您孩子的天賦

一、"超前教育":一個世紀話題

200多年前,法國著名的教育家盧梭在他的教育名著《愛彌兒》中激呼:

"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會造就一些年級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鍾的兒童。"

反對超前教育和主張教育超前不矛盾,弄不清或會埋沒您孩子的天賦

盧梭被視為"自然主義教育"的開創者,是"兒童的發現者",他極力主張教育要尊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不能違背兒童發展規律,不能超越兒童發展階段,把兒童當成"小大人"來培養。教育不是為未來美好生活做準備,不能以"為了兒童好"的藉口,為了一個虛無縹緲的未來,而犧牲兒童絢爛多彩的童年。

所以說,"超前教育"不是我國獨有,不是現在才有,"超前教育"早已有之,並伴隨教育發展持續至今,他是一個涉及古今中外的世紀話題,甚至說是一個永恆的話題。

二、"超前教育"的概念辨析

要弄清什麼是"超前教育",首先要弄清的是"前"的基準線是什麼,也就是超了什麼才算超前。這個"前"的基準線就是兒童的身心發展水平。兒童發展是有著其規律特點的,主要表現為順序性和階段性兩大重要特點。

1.順序性:也就是兒童各項素質的發展是按照一定順序的,有先後之分。比如:

兒童身體的生長:

都是先由頭部到軀幹,然後到四肢,即從頭到尾。所以,俗話說孩子一生下來是"最醜"的時候。那個時候孩子身體比例嚴重失調,顯著特徵就是頭大。這也是很多孩子從小被稱為"大頭"的原因。

兒童思維發展:都是由形象思維發展到抽象思維。就像教幼兒園小朋友學數字"1",其實幼兒大腦中根本就不存在數字"1"。如果你單純的去和他們說"1",他們根本不懂,也不感興趣。所以老師們需要拿出1個蘋果、1支鉛筆等等物體,這樣幼兒才會知道1代表什麼。但是到7-8歲後,兒童的抽象思維得到一定發展,他們能夠脫離形象物體去理解抽象的數字了。所以,小學1年級下或2年級上教師就不會再允許學生使用小棒棒了。

反對超前教育和主張教育超前不矛盾,弄不清或會埋沒您孩子的天賦

2.階段性。是指兒童每個階段發展的重點不一樣。比如:

乳兒期(0-1歲):是兒童大腦重量增長最快,動作發展最迅速的時候。

嬰兒期(1-3歲):是兒童語言發展最快的階段。

幼兒期(3-6歲):是兒童模仿性最強的時期,是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期。

學齡初期(6-12歲):語言形態由口語語言向書面言語過渡。思維形態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

所以說,超前教育主要是指違背了兒童身心發展順序或超越了兒童身心發展階段和接受能力極限的教育現象。這種教育現象大部分發生在學前教育階段。所以有的研究者也將這種現象也稱之為學前教育"小學化"現象。

三、關於"超前教育"的兩大理論派別

在教育界和心理學界關於是否應該開展"超前教育"早就存在了爭論,形成了兩大較為成熟的理論派別。一個是成熟優勢理論,一個是學習優勢理論。

(一)成熟優勢理論

基本觀點:生理成熟是任何形式教學產生效果的必要條件。無視成熟的練習和訓練是徒勞的,超越其生理成熟階段的教育是拔苗助長。教育活動必須遵循人的身心發展的順序性和階段性,學習唯有在兒童能夠同化的程度上才能成立。

代表人物:格賽爾、皮亞傑

代表性實驗:爬梯實驗

實驗簡介:格賽爾遴選了一對未滿週歲的孿生兄弟,並分先後去教他們爬一架小梯子。格賽爾選擇弟弟在48周大的時候先進行爬梯訓練,每天花10分鐘的時間訓練。弟弟接受訓練5個星期後,格賽爾對53周大的哥哥也進行了同樣的訓練,每天10分鐘,弟弟則繼續練習鞏固。

結果顯示:哥哥訓練2周後就很快能靈活地爬梯子了,與經過了5周訓練和2周練習後的弟弟達到了相同的爬梯水平。

反對超前教育和主張教育超前不矛盾,弄不清或會埋沒您孩子的天賦

通過這實驗,格賽爾認為超越兒童發展階段的教育效果是低效甚至是無效的。後期教育研究者研究還發現嚴重超越兒童年齡階段特徵和接受能力的教育不僅不能很好地促進學生髮展,可能還會對兒童身心發展造成很多不可逆的傷害。比如:導致兒童厭學、導致兒童想象力發展受阻、導致兒童語言能力發展受阻、導致兒童情感發展不飽滿等等。

(二)學習優勢理論

基本觀點:學習是人獲得發展的重要條件,是實現人的價值的過程。教育目標必須超越兒童的現有水平,促進兒童更快發展。

代表人物:華生、維果茨基

代表理論: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

反對超前教育和主張教育超前不矛盾,弄不清或會埋沒您孩子的天賦

“最近發展區理論”提出,學生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有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達到的水平,也就是潛力水平。處於這兩種水平之間的這個水平區域就是"最近發展區"。

代表性實驗:摘蘋果實驗

實驗簡介:將一群學生隨機分成兩個小組,讓他們摘懸掛於半空中的蘋果。不過摘蘋果方法卻不相同:讓第1小組的學生一開始就去摘懸掛高度超過自己跳躍能力的蘋果;讓第2小組摘懸掛在他們通過努力跳躍就能摘到的蘋果,然後再慢慢提高蘋果的高度。

結果是第1小組根本摘不到蘋果,因為蘋果高度遠遠超過了他們的跳躍極限,遠遠超過了他們的能力;第2小組不僅摘到了不少蘋果,保持著剛開始的激情,而且跳躍能力也有很大的發展。

緊接著讓兩個小組學生都摘同樣高度的蘋果,結果顯示:第1組的學生懶洋洋的,多數人只是應付一下,明顯失去了興趣;第2小組則充滿活力和激情,不斷跳躍,跳躍的平均高度明顯高於第1小組。

實驗顯示:第1小組學生由於要求嚴重超兒童現有水平,努力得不到回報,形成不良心態,大都失去了信心;而第2小組學生由於不斷努力,不斷獲得回報,反而信心百倍,發展的很快。

這反映出在一定的成熟基礎上,學生可以表現出不同程度的能力,而導致這個不同程度的原因是教育。教育就應該在學生"最近發展區"中為學生提供適度超前的內容,刺激學生潛能發展,超越其"最近發展區"而達到下一發展階段的水平,然後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個發展區的發展。以此類推,教育就會實現學生每一步都是"超前"的。

四、正確對待"超前教育",培養每步都"超前"的優秀孩子

綜上,嚴重超越兒童發展階段和能力的教育可能是有害的。而適度"超前"的教育是有利於兒童發展的,這個適度就是指處在兒童"最近發展區"的教育。

那麼兒童的"最近發展區"在哪裡?每個兒童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最近發展區",這一個必須通過家長和教師的不斷觀察和測試才能夠準確把握,家長和教師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

第一,提升自身教育理論素養是關鍵。兒童發展心理學對於兒童每一階段的發展特點都進行了較為成熟的研究,對每一階段絕大部分兒童的共同特點進行了較為細緻的描述和分類。家長和教師只要認真學習相關理論知識,基本上能夠把握住兒童在某一階段應該表現出來的核心素質和日常行為。

第二,做一個日常生活中的"有心人"。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只能夠為我們提供統一標準,但是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也就是說同一年齡階段的孩子主要的"最近發展區"可能是相同的,但是每個孩子的起點和極限又可能是不同的。這個起點和極限就需要家長或教師在日常生活中通過點點滴滴的觀察去不斷地總結髮現。

反對超前教育和主張教育超前不矛盾,弄不清或會埋沒您孩子的天賦

第三,要主動出擊,不斷探測。因為孩子的"最近發展區"是不斷變化的,所以僅僅靠觀察不一定能夠較準確地把握住。還需要家長和教師在生活中,利用日常生活事情不斷去測試孩子。注意這種測試是完全溶於生活中的,是孩子在不知不覺中表現出來的能力和興趣取向。通過測試準確把握孩子的最近發展區和興趣取向,以便更好地制定教育方略。

第四,要堅持不懈,循序漸進。"最近發展區"是在教育和成長過程中不斷變化的,不斷往前滾動推進的,所以家長和教師要長期地堅持教育,只有這樣才能夠實現孩子的"步步超前"。

反對超前教育和主張教育超前不矛盾,弄不清或會埋沒您孩子的天賦

第五,一定要承認個體差異。每個孩子發展水平都是不一樣的,有的孩子"早慧",有的孩子"大器晚成"。所以,在探尋"最近發展區"的時候,一定要承認和接受個體差異。也就是不要硬比。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有的是出於好面子,有的是不理解,認為別人家的孩子行的自己家的同齡孩子也應該行,所以開展同樣的教育應該不是超前教育。其實不然,第一,兩個孩子發展快慢不一致。第二,也可能別人的孩子是長期堅持在"最近發展區"進行教育,而你的孩子並沒有。所以現階段兩個孩子之間的差異不是一時的差距,而是長期積累的。一些學習內容對於別人的孩子是適度的,但是對於你孩子可能就是嚴重超前的教育。這也是我們上面說的長期堅持的意義。

綜上,我們一定要明確區分超前的教育和"超前教育"的區別,不能因為模糊理論影響了孩子的教育。超前的教育不一定就是我們日常認為的"超前教育"。恰恰相反,教育不能過於遷就學生身心發展現有水平,放任其"野蠻生長",而是要立足"最近發展區",實現"步步超前",促進兒童更好更快地發展,這才是教育的真諦和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