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超前教育和主张教育超前不矛盾,弄不清或会埋没您孩子的天赋

长期以来,中国家长在孩子教育方面秉持一种"起跑线"观念,也就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导致很多家长从小就对孩子开展长期的高强度教育。这种现象被称为"超前教育"。

伴随家长知识水平的不断提升,对科学育儿越来越重视。很多家长了解到"超前教育"对孩子的危害。不过很多家长也十分困惑,教育本身就是为了促进儿童的发展,如果不"超前"那还叫教育吗?这个问题困扰着很多家长,超前怕"害了"孩子,不超前怕"毁了"孩子。下面我们就谈谈如何来处理这个问题。

反对超前教育和主张教育超前不矛盾,弄不清或会埋没您孩子的天赋

一、"超前教育":一个世纪话题

200多年前,法国著名的教育家卢梭在他的教育名著《爱弥儿》中激呼: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会造就一些年级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反对超前教育和主张教育超前不矛盾,弄不清或会埋没您孩子的天赋

卢梭被视为"自然主义教育"的开创者,是"儿童的发现者",他极力主张教育要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不能违背儿童发展规律,不能超越儿童发展阶段,把儿童当成"小大人"来培养。教育不是为未来美好生活做准备,不能以"为了儿童好"的借口,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未来,而牺牲儿童绚烂多彩的童年。

所以说,"超前教育"不是我国独有,不是现在才有,"超前教育"早已有之,并伴随教育发展持续至今,他是一个涉及古今中外的世纪话题,甚至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二、"超前教育"的概念辨析

要弄清什么是"超前教育",首先要弄清的是"前"的基准线是什么,也就是超了什么才算超前。这个"前"的基准线就是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儿童发展是有着其规律特点的,主要表现为顺序性和阶段性两大重要特点。

1.顺序性:也就是儿童各项素质的发展是按照一定顺序的,有先后之分。比如:

儿童身体的生长:

都是先由头部到躯干,然后到四肢,即从头到尾。所以,俗话说孩子一生下来是"最丑"的时候。那个时候孩子身体比例严重失调,显著特征就是头大。这也是很多孩子从小被称为"大头"的原因。

儿童思维发展:都是由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就像教幼儿园小朋友学数字"1",其实幼儿大脑中根本就不存在数字"1"。如果你单纯的去和他们说"1",他们根本不懂,也不感兴趣。所以老师们需要拿出1个苹果、1支铅笔等等物体,这样幼儿才会知道1代表什么。但是到7-8岁后,儿童的抽象思维得到一定发展,他们能够脱离形象物体去理解抽象的数字了。所以,小学1年级下或2年级上教师就不会再允许学生使用小棒棒了。

反对超前教育和主张教育超前不矛盾,弄不清或会埋没您孩子的天赋

2.阶段性。是指儿童每个阶段发展的重点不一样。比如:

乳儿期(0-1岁):是儿童大脑重量增长最快,动作发展最迅速的时候。

婴儿期(1-3岁):是儿童语言发展最快的阶段。

幼儿期(3-6岁):是儿童模仿性最强的时期,是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

学龄初期(6-12岁):语言形态由口语语言向书面言语过渡。思维形态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所以说,超前教育主要是指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顺序或超越了儿童身心发展阶段和接受能力极限的教育现象。这种教育现象大部分发生在学前教育阶段。所以有的研究者也将这种现象也称之为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

三、关于"超前教育"的两大理论派别

在教育界和心理学界关于是否应该开展"超前教育"早就存在了争论,形成了两大较为成熟的理论派别。一个是成熟优势理论,一个是学习优势理论。

(一)成熟优势理论

基本观点:生理成熟是任何形式教学产生效果的必要条件。无视成熟的练习和训练是徒劳的,超越其生理成熟阶段的教育是拔苗助长。教育活动必须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学习唯有在儿童能够同化的程度上才能成立。

代表人物:格赛尔、皮亚杰

代表性实验:爬梯实验

实验简介:格赛尔遴选了一对未满周岁的孪生兄弟,并分先后去教他们爬一架小梯子。格赛尔选择弟弟在48周大的时候先进行爬梯训练,每天花10分钟的时间训练。弟弟接受训练5个星期后,格赛尔对53周大的哥哥也进行了同样的训练,每天10分钟,弟弟则继续练习巩固。

结果显示:哥哥训练2周后就很快能灵活地爬梯子了,与经过了5周训练和2周练习后的弟弟达到了相同的爬梯水平。

反对超前教育和主张教育超前不矛盾,弄不清或会埋没您孩子的天赋

通过这实验,格赛尔认为超越儿童发展阶段的教育效果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后期教育研究者研究还发现严重超越儿童年龄阶段特征和接受能力的教育不仅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可能还会对儿童身心发展造成很多不可逆的伤害。比如:导致儿童厌学、导致儿童想象力发展受阻、导致儿童语言能力发展受阻、导致儿童情感发展不饱满等等。

(二)学习优势理论

基本观点:学习是人获得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实现人的价值的过程。教育目标必须超越儿童的现有水平,促进儿童更快发展。

代表人物:华生、维果茨基

代表理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反对超前教育和主张教育超前不矛盾,弄不清或会埋没您孩子的天赋

“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达到的水平,也就是潜力水平。处于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这个水平区域就是"最近发展区"。

代表性实验:摘苹果实验

实验简介:将一群学生随机分成两个小组,让他们摘悬挂于半空中的苹果。不过摘苹果方法却不相同:让第1小组的学生一开始就去摘悬挂高度超过自己跳跃能力的苹果;让第2小组摘悬挂在他们通过努力跳跃就能摘到的苹果,然后再慢慢提高苹果的高度。

结果是第1小组根本摘不到苹果,因为苹果高度远远超过了他们的跳跃极限,远远超过了他们的能力;第2小组不仅摘到了不少苹果,保持着刚开始的激情,而且跳跃能力也有很大的发展。

紧接着让两个小组学生都摘同样高度的苹果,结果显示:第1组的学生懒洋洋的,多数人只是应付一下,明显失去了兴趣;第2小组则充满活力和激情,不断跳跃,跳跃的平均高度明显高于第1小组。

实验显示:第1小组学生由于要求严重超儿童现有水平,努力得不到回报,形成不良心态,大都失去了信心;而第2小组学生由于不断努力,不断获得回报,反而信心百倍,发展的很快。

这反映出在一定的成熟基础上,学生可以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能力,而导致这个不同程度的原因是教育。教育就应该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中为学生提供适度超前的内容,刺激学生潜能发展,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以此类推,教育就会实现学生每一步都是"超前"的。

四、正确对待"超前教育",培养每步都"超前"的优秀孩子

综上,严重超越儿童发展阶段和能力的教育可能是有害的。而适度"超前"的教育是有利于儿童发展的,这个适度就是指处在儿童"最近发展区"的教育。

那么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在哪里?每个儿童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最近发展区",这一个必须通过家长和教师的不断观察和测试才能够准确把握,家长和教师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第一,提升自身教育理论素养是关键。儿童发展心理学对于儿童每一阶段的发展特点都进行了较为成熟的研究,对每一阶段绝大部分儿童的共同特点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描述和分类。家长和教师只要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基本上能够把握住儿童在某一阶段应该表现出来的核心素质和日常行为。

第二,做一个日常生活中的"有心人"。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只能够为我们提供统一标准,但是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也就是说同一年龄阶段的孩子主要的"最近发展区"可能是相同的,但是每个孩子的起点和极限又可能是不同的。这个起点和极限就需要家长或教师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点点滴滴的观察去不断地总结发现。

反对超前教育和主张教育超前不矛盾,弄不清或会埋没您孩子的天赋

第三,要主动出击,不断探测。因为孩子的"最近发展区"是不断变化的,所以仅仅靠观察不一定能够较准确地把握住。还需要家长和教师在生活中,利用日常生活事情不断去测试孩子。注意这种测试是完全溶于生活中的,是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和兴趣取向。通过测试准确把握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和兴趣取向,以便更好地制定教育方略。

第四,要坚持不懈,循序渐进。"最近发展区"是在教育和成长过程中不断变化的,不断往前滚动推进的,所以家长和教师要长期地坚持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孩子的"步步超前"。

反对超前教育和主张教育超前不矛盾,弄不清或会埋没您孩子的天赋

第五,一定要承认个体差异。每个孩子发展水平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早慧",有的孩子"大器晚成"。所以,在探寻"最近发展区"的时候,一定要承认和接受个体差异。也就是不要硬比。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有的是出于好面子,有的是不理解,认为别人家的孩子行的自己家的同龄孩子也应该行,所以开展同样的教育应该不是超前教育。其实不然,第一,两个孩子发展快慢不一致。第二,也可能别人的孩子是长期坚持在"最近发展区"进行教育,而你的孩子并没有。所以现阶段两个孩子之间的差异不是一时的差距,而是长期积累的。一些学习内容对于别人的孩子是适度的,但是对于你孩子可能就是严重超前的教育。这也是我们上面说的长期坚持的意义。

综上,我们一定要明确区分超前的教育和"超前教育"的区别,不能因为模糊理论影响了孩子的教育。超前的教育不一定就是我们日常认为的"超前教育"。恰恰相反,教育不能过于迁就学生身心发展现有水平,放任其"野蛮生长",而是要立足"最近发展区",实现"步步超前",促进儿童更好更快地发展,这才是教育的真谛和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