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错免责,是一种科学态度下的“设身处地”!

4月30日,大众日报以《容错免责,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为题,报道了烟台市纪委监委出台容错纠错“五步走”工作流程。文中提及的两起典型案例,也让当地干部看到了容错免责的温暖操作就在身边。

烟台市高新区马山街道党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卢长忠在解决村庄历史遗留问题过程中勇于担当,予以容错免责;福山区门楼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孙旭明在推进区级重点工程征地拆迁过程中积极作为,予以容错免责。对于基层干部来说,这样的案例无疑带着人性化的暖色,它说明只要肯干实干认真干,后面自然有人为你撑腰。

为敢于决策、大胆履职、攻坚克难、主动揽责的干部容错免责、撑腰鼓劲,烟台市还制定实施专门工作流程,把实施容错纠错的流程细化为权利告知、提出建议、呈报审批、组织实施、启动纠错“五步走”,并要求在开展责任追究调查时,承办部门应当在相关核查报告中,明确提出是否实施容错的建议及依据,而且对应该容错纠错而不容错纠错的,或者实施容错纠错工作不力、造成不良后果的,按规定追究责任。

就是说,对于干部在工作中出现错误责任进行调查时,不但要调查错误情况和所担责任,还要同时考量是否存在容错免责的事实和依据,如果应容应免而没有提出相关建议,调查者也是要被追究责任的。这就等于在执纪过程中给干部开了两盏灯,为不想不干、胡干蛮干者开“红灯”,为担当实干、敢想敢干者开了“绿灯”。在干事导向这一块,一个容错免责机制可谓拿捏得稳稳当当。

“万无一失”,这个在提要求、表决心的场景中常用的词汇,在经年累月的工作过程中恐怕只有异常杰出的人士才能做到,而对于大多数人,这个标准可能只能是奢望和追求。尤其是面对日新月异、纷繁复杂的工作局面,难保不会有失当失误甚至造成错误后果。干事创业本身就是在不断的尝试、探索,甚至是不断试错、纠错的过程。倘若此时不分青红皂白“一棒子打死”,那不仅是不负责任,恐怕还打击了一大批干部的积极性。烟台实打实推进容错免责机制,就是坚持了一种正视事物发展过程的科学态度,站在了为干部设身处地的位置和角度,既关怀保护了好干部,又保护弘扬了好干部的作风和干劲。

容错免责,是一种科学态度下的“设身处地”!

无独有偶。近日,我省出台《深入学习万华潍柴经验进一步推动省属企业改革创新的若干措施》,明确将建立省属企业领导人员履职行为容错免责清单,并进一步明确容错免责具体事项及情形,对因落实党中央和国家部署以及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推动改革引发信访,信访内容涉及企业改革事项、符合容错免责情形的,不予负面评价。

针对当前疫情防控的特殊情势,《容错免责清单》还提出将给予国有企业负责人适度的“试错权”,保护宽容思想解放、勤政干事和敢于担当的干部,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时间损失、工作损失、发展损失夺回来。此举旨在鼓励国资国企负责人大胆创新和积极探索,在政策允许、程序合规的前提下,无疑在为敢想的人“开绿灯”,为敢干的人“兜住底”,为改革创新者“撑腰打气”。

这一举措和机制同样让人眼前一亮,因为它科学地承认了干事创业的复杂性、艰巨性和人的能力的客观性、局限性,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企业家和经营骨干的后顾之忧,让他们真正大胆开创、大步前行。其实,山东省早在2017年就建立了容错免责机制,鼓励干事创业、探索创新,在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推动重大项目重点工作时出现失误或错误,只要出发点是为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且属于大胆探索创新,先行先试出现无意过失,主动挽回损失、消除不良影响等情况的,可予以容错免责。对于在改革发展中劈波斩浪的干部来说,这已是很大的宽慰和突破。

“干事业总是有风险的,不能期望每一项工作只成功不失败”。从一步步摸着石头过河,到一次次主动试错探索,改革开放40余年的实践表明,很多成绩的取得都伴随着摸索前行、试错纠错的过程。从客观角度来说,再理性再卓越的人也不可能具有完美的预见性,而改革的复杂性和创新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干事创业如同打破藩篱、破除坚冰,需要平凡之人做不凡之事,需要巨大的勇气和魄力。如果这种勇气魄力因为怕出错、怕担责而变成畏首畏尾,那么干事创业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许多工作也将停滞不前。

实际上,日常工作中一些改革发展举措执行不努力、不到位、不彻底的现象,一定程度上与或多或少存在的有顾虑、不敢干、干多错多的情绪有关,甚至有的干部奉行“无为而治”“无错即功”,干劲闯劲明显不足。长此以往,这个地方的工作就可能反应迟缓、脱节掉位。因此,既要坚持纪律高压约束干部,又要设身处地旗帜鲜明保护干部,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给改革创新者吃下“定心丸”,给敢闯敢干者撑起“保护伞”。

当然,容错的最终目的在于纠错,免责的最佳指向在于负责,容错免责与知错纠错是保护和激励干部的“双保险”,二者辩证统一、并行不悖,拿捏到位更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也只有切实把“容错”与“纠错”有机统一起来,既敢于容错又积极纠错,才能发挥这一科学机制的最大效能,引导干部既勇于担当、大胆创新,又注意改正错误、少走弯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