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之君窦建德德高望重在隋唐争霸中为何没有成为人生赢家

隋末烽烟起,英雄出边荒。河北窦天王,雪夜战金刚;瓦岗枭雄密,火并杀翟让。奸雄宇文氏,弑主谋萧娘;长安李二郎,两战洛阳王。巴陵萧梁帝,跨江取荆襄;东南杜伏威,自号江淮狼。大浪卷苍天,猛将猎隋杨。隋国江山入战图,败者为寇,胜者为王。这是隋末唐初的社会真实情况的写照。

隋朝始于隋文帝杨坚,终于隋炀帝杨广,偌大的王朝二世而亡。随着隋王朝的分崩离析,用《隋唐演义》里的话来说就是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烟尘。我们仁义之君窦建德也是属于十八路反王之一。

仁义之君窦建德德高望重在隋唐争霸中为何没有成为人生赢家

首先我们先认识一下窦建德,他隋朝末年河北农民起义领袖,东汉大司空窦融后代,辽东宣王窦拓玄孙。武德四年(621年),为了拯救郑王王世充,带兵攻打虎牢关,为秦王李世民所败和俘虏,押解长安处死。

仁义之君窦建德德高望重在隋唐争霸中为何没有成为人生赢家

窦建德在隋末的争雄中,在他人生的巅峰时期 曾经手握数十万雄兵,并且他为人非常的豪爽,对待部下也很好,因此他的部下对他也是非常中忠心的。在当时兵荒马乱的年代,但在他统治的地区广大的人民群众却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并且随着他实力的不断增强,他南征北战,在实力的巅峰时期,还超越了李唐。因此,窦建德纵横在河北广袤无垠的土地上,公元618年窦建德在河北立国,

号夏,自封为夏王。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有着雄才大略、对于战事运筹帷幄的枭雄,有着民心所向、雄厚军事实力的仁义之君为何会在隋唐争霸中失败,为何会被李世民所杀呢?同时,我们也可以做一个假设,假如窦建德最终打败了天下群雄,做了天下的主人,那他会是一个千古明君,仍然受着百姓爱戴,将士忠心的元帅吗?其实对于这些问题的考虑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历史不会重演。

仁义之君窦建德德高望重在隋唐争霸中为何没有成为人生赢家

现在我们回到正题,窦建德最终的失败有着他自身的原因,也有着当时社会的原因。首先,我们可以从他的出生情况去进行分析,他出生于一个农民的家庭,起义之前,他就是一个做过低级军官的人,并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即使在他成为雄霸一方的诸侯之后,他对于天下大势的掌握仍然缺乏相应的战略性目光,他始终是一个标准的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他为人豪爽,与将士同甘共苦,深受将士的拥戴爱护,他善待百姓,体现了他的仁,但是,对于天下大势格局的掌握就必然会呈现出他的致命弱点。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在他的发展阶段,他没有科学合理的正确的指导思想,因此,他的失败是必然的;其次,窦建德虽然在河北开国立夏,但是,他对隋朝仍然怀有忠心,对于前朝也是恋恋不忘,造反的决心不够坚定,这就导致了他在某些战略抉择的时候显得犹豫不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错失了战机。

仁义之君窦建德德高望重在隋唐争霸中为何没有成为人生赢家

他对于其他争雄对手的态度也是非常暧昧的,例如,就拿李渊父子来说,他与他们关系就比较友好,但是,窦建德最终却是死于李世民之手,这也是他自己为自己的死亡留下了祸根;并且他与当时另一方割据势力王世充的关系也是时好时坏,打打和和,最后窦建德也是为了救王世充而死;同时,他与当时的突厥也是进行和睦的相处。小农的思想决定了他人生的格局认识。主要体现在后期的争霸过程中,与李唐的关系他犹豫不决,就想着做他的一方诸侯,谁掌管天下,他就跟谁一起混,他的这种思想是直接或间接的受小农思想的影响;再次,他也有着其他帝王的弱点 那就是昏聩,窦建德在他的前期,他确实是一个雄才大略的人,可以听进去忠言,但到了后期,他对于谏言只是有选择的听,主要体现的例子有杀了诤臣宋有本,还诛杀了大将王扶宝,这时候都窦建德已经不是刚起义时,那个与将士同甘共苦的领袖了。

仁义之君窦建德德高望重在隋唐争霸中为何没有成为人生赢家

综合以上的各种因素,即使窦建德真的具有逐鹿天下的野心,但最终也没有可能会实现,《旧唐书》对于窦建德的评价就两个字"恢谏",刚愎自用,不听劝谏,同时加上还没有战略格局,对于天下大势没有一个明确的掌握。那么无论他是如何的爱护百姓,如何的仁义,也免不了身死败亡的结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