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王”石之轩的华丽转身

黄易先生笔下的《大唐双龙传》中有一个人物,给人印象极为深刻,他就是智谋武功奇高,让正邪两派都闻名丧胆,孤傲自赏奸计百出,最后方大彻大悟的“邪王”石之轩。而石之轩的原型确有其人,便是历仕北齐、隋、唐的名臣裴矩

裴矩,字弘大,一生辅弼过隋文帝、隋炀帝,唐高祖、唐太宗等人。隋炀帝时,裴矩方得重用,先后被提拔为尚书左丞、吏部侍郎等职,随侍隋炀帝左右。裴矩善揣摩上意,知道隋炀帝好大喜功,便想方设法满足隋炀帝拓展疆土的野心。为此,裴矩跋山涉水,深入西北边境,对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山川河流等情况做了详细考察,撰写出一部《西域图记》,此书极有价值,裴矩的才干可见一斑。裴矩的举动,果然大得隋炀帝欢心,隋炀帝对裴矩也是大加赏赐,让他专门处理西北地区与西域的关系。裴矩倒真有本事竟然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西域十几个小国家归顺了隋朝。

西域各国来降,隋炀帝龙颜大悦,重赏了裴矩,并决定亲往西北边区巡视,裴矩不惜花费重金,说服西域各国的国王,穿戴整齐,载歌载舞,拜谒于路边,迎接隋炀帝。隋炀帝受到空前的欢迎,真以为自己圣德无双,得意非凡。

裴矩为了满足隋炀帝的虚荣心建议将天下的杂耍艺人,诸如杂技,相扑等全部聚集东都洛阳,供各国使节观赏。在此期间,又在洛阳大排宴筵,供应丰盛酒食,外国人可以随意吃喝,分文不取,极尽浮夸奢华之风。隋炀帝对裴矩的做法十分满意,夸赞裴矩公忠体国,为朝臣表率,更赏赐他数十万钱。

当时隋朝国力鼎盛,万国来朝,唯独辽东不服,。裴矩揣摩上意,极力怂恿隋炀帝出兵讨伐辽东,结果几次讨伐都吃了败仗,这几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致使曾国力强盛的大隋国疲民穷,怨声载道,各地人民起义,势成燎原。

各地的起义之势越来越烈,大隋朝已是风雨飘摇,成强弩之末,在隋炀帝困在扬州还抚镜自览,感慨“大好头颅,谁人砍之”自恋中时,裴矩已经开始审时度势,精准的判断出隋炀帝已是穷途末路,于是,他开始笼络躁动不安的军官,无论对方品级有多低,他都能笑脸相待,折节下交。并适时建议隋炀帝,将扬州城中的孤寡的女子`尼姑,许配给单身的将士,原本有私情的,一概承认。隋炀帝为了安抚将士,同意了他的建议。官兵们极为欢喜,十分感激裴矩的恩德。

不久,军中发动政变,绞死了隋炀帝,把以往隋炀帝身边的近臣全部诛杀,只有裴矩在一干将官中有良好的声望,免过一劫。后来裴矩先后依附宇文化及,窦建德,都受到重用。等李唐兴起,裴矩又以其精准的判断,归降了唐朝,在唐太宗时担任吏部尚书,唐太宗是位千古明君,裴矩宦海沉浮,为人处事更有一番领悟,又成了一位仗义直言的忠臣了。

一次唐太宗为了考察哪些官员贪污受贿,故意派人给众大臣送礼行贿,大部分大臣都能恪守不渝,不为所动,只有一位掌门禁的小官接受了一匹绢。唐太宗大怒,要处死这个官员,裴矩劝阻道“陛下以财物利诱在先,因为这个原因而令官员受到极刑,恐怕不符合以礼教化人的原则吧?”

唐太宗认为这番话说的有道理,听从了他的建议,对群臣说“裴矩能当众表达不同意见,而不是当面顺从背后不满,如果大家都这样做,天下哪有治理不好的”

裴矩前半生劣迹斑斑,附合隋炀帝做了不少祸国殃民的坏事,后半生却能幡然醒悟,变为一名铁骨铮铮的忠良之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