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鬆齡為何忘恩負義倒戈反奉,原來他本身的性格就決定了1半

如果說這個世界上什麼人最可怕,我覺得有才無德肯定能佔據一席之位,而郭松齡大概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可是很多時候野心都是被一點一點地驅使起來的,而郭松齡的倒戈反奉,跟張學良的放縱時分不開的。

郭松齡,機敏狡詐的郭鬼子,早年曾經追隨過孫中山等人參加革命,深受三民主義的薰陶,回到奉天后任東北講武堂的武術教官,在這裡偶然結識了張學良,張大公子和張作霖不一樣,張學良這個人說到底還是有些理想主義的,因此他也十分佩服和敬重郭松齡這樣深受過革命主義影響的。但是張作霖不一樣,張作霖這一代的老軍閥們,並沒有家國概念,只有利益和地盤。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那就是張作霖的股肱之臣,楊宇霆,這個在奉系內部和郭松齡水火不容的小諸葛。從張作霖在皇姑屯被炸死,張學良掌權後立即東北易幟,而楊宇霆堅決反對就可以看出來,楊宇霆能在張作霖時代得到重用,其實也不是沒有道理的。試想一下,張作霖若不被炸死,會主動東北易幟,令國家統一嗎?不會。寧願交媾日本人玩自立,都不會在東北懸掛青天白日旗。而楊宇霆,也是這樣的想法,所以,楊宇霆拒絕東北易幟的留影合念,他的心腹常蔭槐更是拒絕在公館內懸掛青天白日旗。

楊宇霆,是張作霖的股肱重臣,但是到了張學良時代,他就必須死,其根本原因還是道不同難以為謀,他打心眼裡就是看不上張學良這個二世祖的。同樣的,郭松齡能和張學良亦師亦友,那他在張作霖時代,就只能備受冷落,因為心狠厚黑的張大帥,也同樣看不上一個滿口所謂為國為民的理想主義者。因此郭松齡要麼等張學良掌權後權傾東北,要麼就倒戈反奉(至於他為何選擇了第二條路,我們稍後再說)這是奉軍內部新老兩代權利交接時,張作霖和張學良這兩個人的三觀不同所造成的差異。

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這種不同的意識其實也無可厚非,但關鍵是郭鬼子這個人,有理想有想法,再加上張學良對他的盲目重用,不知道加以任何的威懾和馭人手段,使得這個人徒增野心。

第一次直奉戰爭,張學良和郭松齡帶領東路軍第二梯隊在山海關狙擊戰,成為了奉軍在第一次直奉戰爭中唯一的勝利,張作霖更是因此方能安然退回奉天。那年,張學良虛歲23,也是第一次參加戰爭,從後續張學良的軍事天賦可以看出,這場戰鬥大概真的不是這個張大公子這個花花公子指揮的,那指揮這場戰鬥的只能是郭松齡。

郭松齡是陸軍大學畢業的,奉軍內部也有不少陸大畢業的,逐漸形成了一個派系:陸大派。而因為和張學良的關係,郭松齡也逐漸成為了陸大派的代表人物。而此時,奉軍內部分為三個派系:以張作霖的結拜兄弟,湯玉麟張作相等人形成的老派,在奉軍內部位高權重;還有就是以郭松齡為首的陸大派,和張學良尤為親近;還有就是以楊宇霆為首的士官派(都有留學日本士官學校的背景),是張作霖的股肱之臣。

而郭松齡和楊宇霆的矛盾,差不多就是奉軍內部新老兩代權力交接時,由於意識不同而產生的矛盾。而升級這個矛盾的,就是第二次直奉戰爭大勝後爆發的地盤之爭。

第二次直奉戰爭中,郭松齡和張學良的第三軍,和姜登選韓麟春(此二人皆是士官派的中堅)的第一軍聯合擊潰直系主力獲得勝利。大勝後,張作霖預先想要郭松齡去接管安徽,姜登選接管江蘇,這樣陸大派和士官派正好平衡。誰知楊宇霆此時跳了出來,想要江蘇,結果姜登選就去了安徽。

郭松齡,自以為功高未賞,可是張學良把七萬精銳交給了他全盤處置。而且,郭松齡退出關內先穩定發展東北的政策也被張作霖忽略,而不久之後,楊宇霆姜登選二人又將江蘇安徽兩地丟失,令郭松齡大為光火,此時其實已經表露出對張作霖的不滿,想要倒戈反奉的心思了。

可是,張學良這個二世祖,並沒有在意。

最後,將這個矛盾徹底激化的,是張作霖想要付出一部分代價,以得到日本人的軍火支持,和南方的北伐軍開戰,這令郭松齡這個深受過三民主義薰陶的理想主義者,徹底走上了倒戈反奉的道路。這也就明白了,為何郭松齡不等張學良掌權後,再去施展抱負,大概在郭松齡的眼裡就是,道不同,不相為謀吧。

沒有張學良的放縱和盲目信任,倘若張學良馭人手段再高明一些,郭松齡也不會因為一時的賞罰不明利益不均就心生怨恨,聽聞張作霖為了和南方北伐軍交戰去親日,這只不過是內心怨恨爆發的催化劑罷了。他是陸大派的代表,和張學良亦師亦友,更是奉軍內部掌握七萬大軍的高階將領,明明有的是機會和方式去爭取改變這一切,但是他並沒有,反而選擇了一種最激烈的方式,站在道德的制高點,高舉你是賣國賊我是為民除害的大旗,去麻痺自己作出此般忘恩負義的事情,反而覺得是理所應當。

帶著張家的七萬精銳,吃著張家的飯,打著張學良的名義,去推倒張家。甚至說,姜登選這個士官派的中堅,心中感念畢竟袍澤一場孤身力勸郭松齡,竟然都被郭松齡槍擊活活悶死在棺中!

由此可見,一個人有才無德,又行事偏激,偏偏還有想法和信仰的話,那大概就是一顆炸彈,一旦滿足點燃條件,那這個炸彈就會把所有人不分敵我的炸個稀巴爛。

郭松齡的倒戈反奉,張家父子的節節敗退,為求保命不惜以簽訂喪失東北主權的密約向日本人借兵,事後張作霖公然毀約留人話柄,日本人覺得張作霖太過跋扈便謀劃了皇姑屯事件。

張作霖重傷慘死,張學良倉促掌權,新老兩代權利交接太過突然,而郭松齡的倒戈又令張學良在奉軍內部成為了一個笑話,眾多親信班底更是在倒戈中損失慘重,無威望無親信無勢力,根基羸弱。雖然張學良掌權以後立即東北易幟和北伐軍止戰,又殺人立威,大小軍閥抱團取暖擁立少主令日本關東軍不敢輕舉妄動,可畢竟張學良無論是手腕還是威嚴還是厚黑,作為一個決策領導人而言,他都跟他老子差了不是一星半點。曾經張作霖時代的奉軍,這隻東北虎,最終也不可避免的走向敗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