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洋:經濟抗疫需要政策目標精準、手段超常規

姚洋:經濟抗疫需要政策目標精準、手段超常規

題記:本文根據北大國發院院長姚洋4月23日在國發院-百分點數據智能與國家發展實驗室首場在線公開論壇上的分享整理。本次論壇主題為全球疫情下中國經濟的挑戰與機遇。

中國的疫情爆發得最早,但控制得比較成功,用時相對短。3月中旬之後,全國大部分省市復工復產,除北京、武漢之外,其他省市基本全面自由活動,經濟開始恢復。但從統計數據看,中國經濟下行壓力非常大。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下降4.6%,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19%。這些數字都是改革開放以來從未見過的。

全世界經濟在一季度的下降幅度,超過了大蕭條時期同時段的下降幅度。當然,大蕭條持續的時間更長,但顯然這次危機的短期烈度要超過大蕭條,所以經濟下行壓力非常大。

危機對消費的打擊百年不遇

面對如此猛烈的危機,我們在找解決方法之前,應該先明白經濟下行的癥結何在,因為這次經濟下行和以往不一樣,解決之道沒有可直接參考的路徑。

改革開放之後我們經歷過幾輪經濟下行,但我們從未出現過消費下降,而且是如此大幅度的下降。哪怕在2014年和2015年,以及1998年和1999年的經濟動盪中,我們依然保持了7-8%的消費增速。居民收入水平也從來沒有下降過,但這次居民可支配收入下降了4.6%。這預示著之前的老辦法不靈了。

這次經濟下行最重要的原因是需求不足導致企業訂單不足。進入4月份,幾乎所有地方都在復工復產,但城市中的服務業復工仍然比較低,其原因是居民消費不足。根由何在?

首先,人們經過這次疫情衝擊之後,心態發生改變,能不上街就儘量不上街,這樣消費就很難上去。因為網上零售只佔全部零售的20%左右,絕大部分消費還在線下。很多零售必須依靠線下體驗,比如買汽車要去4S店親身體驗,買電器要逛商場看看。現在線下活動大大減少,最終導致消費需求不足。

其次,儘管解除了服務業開工管制,但防疫工作抓得還是比較緊,一旦消費場所出現一例感染,恐怕那裡就要被關停整頓。啟動營業需要很大成本,關停之後重新的啟動成本更高,所以商家開業都有顧慮。

先救“窮人”和中小微企業,再救GDP

低收入人群和中小微企業,是制約消費恢復的重要原因。有了對症分析,我們來看目前政府的幾種辦法,哪種更有效。

首先是信貸和財政政策。這是中國政府對沖經濟下行的主要政策組合。

信貸政策在消費仍然增長,訂單尚可的情況下,一般會有不錯的效果,因為企業缺的只是對未來的信心,放鬆銀根提供更多信貸可以刺激企業的信心,讓企業增加投資,促進經濟復甦。但這次不一樣,居民沒有需求,企業也就沒有訂單,再給企業發放貸款就沒有多少用。中小企業賣不出東西,他們借錢發工資維持企業運轉也只是白白增加欠債。所以信貸對中小企業的救助作用很有限。

再看財政政策。中國的財政政策主要指基建,這次又加了新基建和一些免稅措施。新基建已經成為熱點話題,基建當然可以直接提高有效需求,修地鐵、公共工程會提高對鋼筋水泥的需求,對穩定GDP有效果,但沒法救助經濟中最困難的環節:中小微企業,也沒辦法救助最困難的人:失業和極低收入人口。

有人可能會說,一個公共工程可以提供很多就業,這種想法還停留在幾十年前。那時候老百姓收入極低,政府啟動公共工程就能增加就業,因為人太窮的時候什麼工作都願意做。但今天不行,農村一天付100塊錢都已經基本上僱不到人,因為好多人已經有了自己的專業,不願意輕易改行,不願意從事低收入水平的工作。

至於給企業免稅,也只對開工的企業有效果,對於那些沒有訂單、沒有銷售的企業,免增值稅沒任何好處。

我們很多提振經濟的公共工程收益率很低,當然,我這裡指的是經濟收益率,不是社會收益率。政府為什麼還要建公共工程?理由是這些公共工程可以改善老百姓的長遠福利。但眼前的問題是,老百姓更關切和更急需的不是長遠福利,而是眼前的日子。與其投資這些長期工程、福利工程,不如不直接給老百姓發錢。

有人可能會說,如果給老百姓直接發錢會養懶人。勤勞致富這個觀念在中國根深蒂固,不過現在中國人均收入已經超過1萬美元,中國人應該適度地享受生活,從這個觀念裡解放出來。

發錢發券就是發解藥

在救助方式上,我的建議是給需要救助的老百姓直接發現金,因為他們的生活已經出現困難,一部分家庭已經借錢度日。

北大家庭收入調查項目CFPS的調查數據顯示,大概30%的中國家庭,平均每人每天收入不超過2美元,而10%的收入最低家庭,其淨資產是負值,他們靠借債生活。現在停工三個月,很可能這些家庭就沒有收入,生活難以為繼,急需直接的現金救助。

對於中產階級,發消費券也有提振消費的作用,但不要規定額度。現在很多城市在發消費券,比如消費500元補100元,這有點彆扭,好像逼著人家去消費。我們可以反過來操作,比如針對耐用型消費品,資助一些錢讓大家去買,讓老百姓覺得這是額外收入。

直接發錢、發券救助老百姓,本身就是刺激經濟,因為人們去消費,不僅買消費券上的東西,還會有連帶消費,有乘數效應。西南財大的研究稱,這個乘數能達到8,保守估計我認為3-5的乘數效應是有的。

如果全國人均發1000元,總計需要1.4萬億元,如果這些錢都用於消費,加上乘數效應,最後拉動的消費規模相當可觀。

國務院已經在討論如何救助貧困人口,很多地方政府也在發消費券。希望中央政府加大力度,發專項國債來支撐老百姓的消費。

總之,疫情造成的經濟下行非常嚴重,也非常特殊,用常規辦法提振經濟恐怕不足以有效拉動經濟,我們的政策需要目標精準、手段超常規,使經濟快速恢復,避免出現節外生枝的社會問題。

姚洋:经济抗疫需要政策目标精准、手段超常规

姚洋,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北大國發院院長、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北大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執行院長。姚洋教授的研究領域為中國經濟發展、新政治經濟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