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應如何教導孩子應對“校園欺凌”?重要是要鼓勵他們自信

文 | 蘑菇

圖 | 來自網絡,向作者致謝


2015年秋,一個頭發凌亂年輕的女子蹣跚地在雨夜中走著。她進了一個房間,紅色的床單和窗簾,在昏暗光線映襯下,充滿著壓抑的氣氛。

女子坐在桌子前不停地抽著煙,當她點燃第四跟煙時,抽了幾口,便將它熄滅。

她起身走到窗前,看著在雨夜中安安靜靜的街道,深深地吸了一口氣,閉上眼睛,向前一躍。

“你開心,我開心,都開心”,她的腦海中不斷地想著這句話,隨著一聲的巨響,女子便在這思緒中永遠地閉上了雙眼。

一縷縷鮮紅的液體在地上慢慢匯成了一片,彷佛是女孩通往心中“理想鄉”的大門。

雨一直下,不知道是為了一個生命消逝的悲傷而哭泣,還是為了一個生命解脫的幸福而流淚......

一個寧靜的小湖邊,一對夫妻在焚燒著一些照片和衣服。

在湖面上的一隻小艇子裡,一位父親正在把女兒的骨灰撒進湖裡。

女兒在日記中所記載的經歷他還歷歷在目,當他為女兒下跪求情時,女兒的反問猶在耳邊:

“窮沒關係,但為什麼不能挺起胸膛呢?難道連最後一絲自尊心也要拋下,你願意這麼?像蟲子一樣活著嗎?”

他悲痛地看著手裡的骨灰,大聲呼喊著女兒的名字,他想女兒重新回到他身邊,他想告訴她答案,但一切已經太遲了,他並不知道,在他向施暴者和助暴者下跪的那一刻起,結局就已經註定了......

上面一部韓國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關於校園暴力欺凌的電影《蚯蚓》中的一些片段。

家長應如何教導孩子應對“校園欺凌”?重要是要鼓勵他們自信

誰會想到曾經天真無邪的嬰兒長大後會變成一個惡魔?誰又會想到原本可愛的孩子會犯下搶劫、綁架甚至謀殺等罪行?

我們往往會認為,孩子之所以會像脫韁的野馬那樣肆無忌憚,是因為做父母的意志不夠堅定,對孩子放任不管,沒有嚴格管教孩子的不正常行為。

如果你真的相信“沒有嚴格管教”是造成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原因,那麼我想說一件事:瑞士心理學家愛麗絲·米勒在她的著作《為了你好中》曾指出過,希特勒及其追隨者都是嚴厲家教下的產物。

甚至還有研究表明,20世紀90年代的南斯拉夫戰爭中,塞爾維亞和克羅地亞的種族大清洗,在很大程度上是嚴格的家教導致的野蠻結果。

因此,暴力、搶劫、謀殺等變態犯罪者的出現,並不是因為缺乏管教,而是缺乏良知。

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與我們對於未成年這個群體的“寬容”和“縱容”是分不開的。

家長應如何教導孩子應對“校園欺凌”?重要是要鼓勵他們自信

一、讓人心碎的慘案

隨著校園暴力欺凌事件不斷曝光,可以發現施暴者手段之殘忍也是越來越令人髮指。

2016年,西安某學校,5名女孩群毆同宿舍的17歲女生事件;同年,濟南歷城區某中初二女生雯雯,因與男同學聊天遭扇耳光;

2015年,一名叫蘇丹的學生懷疑同學偷了她手機,將其虐待;

2013年,浙江一名小學男生被四個同學囚禁在一個黑屋子裡遭虐待;同年,昆明市女大學生徐婷婷被11名男生扔進水中虐待;吉林省某學校一名叫付某的男大學生被八個同學抓到男廁所裡圍毆,導致手部多條筋脈被挑斷。兩根手骨被折斷。

案子的具體內容可以通過網絡查到,這裡就不詳細敘述了。

在西方,類似的案件也並不少見。

加拿大溫哥華16歲的阿曼達·託德卻結束了她的生命。

她在YouTube留下了一段令人不寒而慄的視頻,講述了她被人誘導拍下不雅照,以及此後被欺負、敲詐、騷擾的經歷(肇事者曾在網上不斷傳播她的裸照)。

在視頻中,阿曼達舉著一塊牌子,上面寫著“沒有人幫我,我需要有人幫我”。

在愛爾蘭,13歲的艾琳·加拉格爾經歷了一系列校園惡性欺凌後自殺。

她曾在社交網絡上發出信息說,欺凌她的人開車帶她出去,逼她上吊。然而,這段話卻沒人注意到。

在加利福尼亞州,15歲的奧黛麗·波特上吊自殺。在她去世八天前,她在朋友家的聚會上暈倒後被欺凌,罪犯還把過程錄下來放到網上。

她父母卻對此一無所知,直到她去世。

家長應如何教導孩子應對“校園欺凌”?重要是要鼓勵他們自信

而同時,更有未成年人暴力表現更升級為惡意謀殺。

2019年的10月20日晚,大連發生了一件讓無數人痛心疾首的慘案。

之所以會讓人無比痛心,是因為這樁慘案的加害人和被害人,均未滿14週歲。

大連公安廳於10月24日21點17分發布警情通報:2019年10月20日19時許,公安機關接到報警,沙河口區發生一起故意殺人案,受害者某某(女,10歲)被害身亡。

接警後,市公安局高度重視,立即組成專案組全力開展偵查。經連夜工作,於當日23時許,在走訪調查中發現蔡某某(男,2006年1月出生,13歲)具有重大作案嫌疑。

到案後,兇手如實供述其殺害某某的事實。

據瞭解,事件的起因是男孩把補課結束路過的在女孩帶至家中,想要與其發生性關,但遭到拒絕女孩的拒絕和反抗。

結果就是女孩身中7刀,拋屍在離案發地點不遠的草叢中。

至於審判的結果大家都知道,由於加害人未滿14週歲,因此

不能追究其刑事責任只能依法對其進行收容教養。

在我們都在為一個13歲的孩子能做出如此喪心病狂的行為而震驚的同時,有網友反映,兇手(已證實)蔡某某的舅舅曾公開表示過類似的言論:“孩子還小,他(兇手)平時是一個很聽話的孩子,他只是一時衝動。”

這與從他(兇手)的朋友與同學中得出其為人的情況完全相反。

這就是一個“寬容”與“縱容”的雙重標準,即希望外界以未成年為由能對他(兇手)所犯下的罪行有所寬容,同時又等於縱容了罪行發生。

家長應如何教導孩子應對“校園欺凌”?重要是要鼓勵他們自信

二、被濫用的“寬容”,被掩蓋的“縱容”

如果我們的孩子在學校受到傷害,感到委屈,很多時候我們都不會當一回事,只跟孩子說一下:“同學只是想跟你玩,不是故意傷害你的,不是告訴過你嗎?想要交朋友的話,就必須要先待人寬容......”

如果孩子還覺得不開心,我們就會馬上為他們上一堂以“寬容”為主題的思想教育課。

這樣無疑給孩子傳遞了一個信號:同學欺負我,如果自己能不還手,那就是寬容,如果還手了,不但在學校要被揍,回到家也會被再訓一頓。

被揍一頓總比被揍一頓再訓一頓好,多簡單的數學題啊。

無論是被班上的同學排斥,還是在玩耍的時候被人故意踢一腳,還是被一群不良少年侮辱、毆打,孩子內心的痛苦只有他們自己最清楚。

而我們都會抱著息事寧人的態度,讓孩子對這種欺凌現象給予寬容,也強迫自己對未成年人的行為給予寬容。

過度的寬容就是縱容,縱然我們的教育理念從出發點來看沒問題,但是卻為以後可能出現的悲劇埋下來禍根。

當孩子的內心感受得不到理解和傾聽,他們就不會再回應自己內心的聲音,從而變得自暴自棄,接下來就會發生可怕的事情:要麼變得麻木不仁,認為自己毫無價值,甚至會換上抑鬱症;要麼就會把自己所受到的傷害或者憤怒投射到別人身上,讓別人也體會一下自己曾受到過的痛苦和受辱的感覺。

2012年的桑迪·胡克小學慘案就是這樣一個例子。

每當有慘案曝光,我們或許會表現出義憤填膺,又或許會表現出痛心疾首,但沒多久,這些曾讓數個家庭支離破碎的慘案就只會淪為我們茶餘飯後的談資,能從中吸取經驗教育和開導孩子的又有幾人?

我們對於負面新聞都有著天生的關注欲,尤其對於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更是喜歡從宏觀角度去討論,把問題都歸咎於人性和環境。

這時候,暴力,就幾乎等同於剝奪。

但我們有沒有想過,當那個被剝奪的人變成了自己的孩子呢?被奪去的,如果是你整個家庭以後的幸福呢?

這時候,再去談論人性和環境,還有用嗎?

我們都是校園欺凌抵制者,我們都是校園欺凌的“助暴者”。

家長應如何教導孩子應對“校園欺凌”?重要是要鼓勵他們自信

三、結束校園暴力欺凌,只能從家庭教育做起

“你們家長要相信學校,也要相信老師會把事情處理好。”

類似的話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每當孩子再學校受到欺負,家長向老師報告時,總會得到這個像劇本一樣的對白。

然而效果怎麼樣?自不必說,看新聞就知道。

那直接找對方父母理論吧?

遇到講理的還好說。

但其中不乏會有一些家長知道了自己的孩子欺負了其他孩子,仍然會理直氣壯地為自己的孩子辯護,無論他私下會對孩子說什麼,至少在外人面前他們會這麼做。

在這種情況下雙方往往會弄得不歡而散。

就算有父母真的能讓自己的孩子為錯誤付出代價,也只是把欺凌現象發生的時間押後而已,對問題的本質並沒多大幫助。

為什麼父母和學校的干預收效甚微?

因為它反映的只是父母與學校之間——也就只是成年人的意願,與孩子本身的想法根本沒有真正的聯繫。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幫助孩子應對校園欺凌?

家長應如何教導孩子應對“校園欺凌”?重要是要鼓勵他們自信

1、如何教導孩子保護自己

面對層出不窮的校園欺凌事件,大部分家長告訴孩子應對的方法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受到欺負必須反擊。這種方法有時候會湊效,但也常常會讓事件進一步惡化;另一種就是以“寬容”的姿態對待施暴者,大部分家長的確會這樣告訴孩子,“寬容”能讓欺凌消失——那是因為父母真的希望如此,但事實卻往往相反。

正確的方法是什麼呢?

俗語說:柿子撿軟的捏,馬兒挑壯的牽。

因此,我們要告訴孩子,面對欺凌者,一定要抬頭挺胸,直視對方,要對自己有信心,不能膽怯。

因為欺凌者可以“嗅到”目標的恐懼,也能“探測”到目標的自信。

我曾經問過一位經常顯得自信滿滿的小朋友:“如果有人欺負你,你會怎麼辦?”

“他們不會得逞”,那小朋友說,“我會走開,他們不敢追上來。”

有自信的小朋友會讓欺凌者感到對方內心的硬氣,認為對方凜然不可侵犯。

當然這辦法不能肯定每次都有效,但如果孩子現實的自信滿滿,而且儀容整潔的話,那已經可以把受欺凌的幾率降低大半了。

剩下的一半,那就是家長本身的問題了。


2、讓孩子免受欺凌,家長本身的成長很重要

還記得上面的《蚯蚓》嗎?被欺凌至死的女主,其惡夢正是施暴者從別人得知他父親是“殘疾人”開始。

這裡並沒有任何歧視成分,只是想說明父母的成長對於孩子保護的重要性。

這裡的成長包括內心和體格的成長,只有成為參天的大樹才能保護自己在意的人,就是這個道理吧。

再不濟,保持好強健的體魄,哪怕保護孩子的時候用不著,對自己、對家庭來說也是百利而無一害的。


3、如何防止孩子成為欺凌者

欺凌的行為是從家庭裡學到的。當我們懲戒孩子,尤其是用體罰方式的時候,會給孩子傳達一個扭曲的信號:成年人打孩子是對的,年紀小的或者是弱小的人就只能捱打。因此,他們往往會去欺負比自己年齡小或者是比自己弱小的人。這種行為長久下去,最終便會成為校園惡霸。

面對這種狀況,我們需要投入精力,觀察好孩子內心的變動。如果孩子犯錯,儘量不要以懲戒的方式使其改正。我們需要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應付挫折時該有的榜樣,並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消除他們遇到煩心事時無能為力的感覺。

如果遇到的事態比較嚴重,我們一定要第一時間站出來,在切合孩子需要的前提下,幫助孩子處理問題,要讓孩子們感覺到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重要性。

家長應如何教導孩子應對“校園欺凌”?重要是要鼓勵他們自信

四、後記

我很喜歡雨果的一句話:“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

如果不讓孩子學會寬容,我們就不知道怎麼讓孩子體會天之廣、海之闊,但我們一旦讓孩子學會寬容,卻發現天已不是那片天,海也不是那處海了;當我們開始縱容,我們就已經為悲劇埋下了種子,而我們如果不縱容,我們就根本不會知道這顆種子是自己親手埋下的。

家長應如何教導孩子應對“校園欺凌”?重要是要鼓勵他們自信

參考文獻:

《失控》:【美】沙法麗·薩巴瑞

《極簡父母法則》:【英】理查德·泰普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