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會昌開元這樣收藏,價值遠遠高於“網紅開元”

唐武宗李炎會昌五年(845) 以銷燬的各地寺院佛像、鍾、磬等銅為原料鑄造的錢。

佛系會昌開元這樣收藏,價值遠遠高於“網紅開元”

據《新唐書·食貨志》:“武宗廢浮圖法,... ...準南節度使李紳請天下以州名鑄錢,京師為京錢,大小徑寸,如開元通寶,交易禁用舊錢。”因鑄於會昌年間,故統稱“會昌開元”。

佛系會昌開元這樣收藏,價值遠遠高於“網紅開元”

各州府所鑄會昌錢,除了幽州在平州鑄背平錢、興元府在興州鑄錢等外,多以該鎮治所地之名而銘之。值得注意的是,不是當時所有的四十八鎮都開爐鑄錢,只有符合原設有鑄錢監、交通便利、寺院多,可以得到大量銅器等幾個條件的地方才可以開爐。

佛系會昌開元這樣收藏,價值遠遠高於“網紅開元”

會昌開元除了淮南節度使李紳在揚州鑄錢錢背“昌”字為記年號,京師錢用“京”字,藍田縣用“藍”字外,其他背文均為鑄錢所在的州名。

佛系會昌開元這樣收藏,價值遠遠高於“網紅開元”

紀地錢,銅色暗紅,一般錢徑2.4釐米,重3— 4克,製作不精,面文“開元通寶”,因各地置爐所鑄,文字多變化,且粗率。已發現背文有23種,分別為:昌、京、洛、 益、藍、襄、荊、越、宣、洪、 潭、兗、潤、鄂、平、梓、興、 梁、廣、、福、桂、丹、永;

佛系會昌開元這樣收藏,價值遠遠高於“網紅開元”

後人根據會昌開元的實際情況,將其中二十二背文連綴成詩文一首雲:“揚州李紳始鑄昌,洛益京荊藍越襄。宣洪兗潤鄂平福,興廣桂潭丹梓梁。”

佛系會昌開元這樣收藏,價值遠遠高於“網紅開元”

會昌開元背文肥瘦大小不等,位置多變,穿孔上下左右不定,非常不規範,以穿上者多見。亦有一字穿上、穿側互見者。同一個州鑄造的錢,背文字體、大小、位置也有多變化的,如“京”、“洪”、“藍”等背文已經發現20多種版別,“藍”字錢背還有虎首紋的。“昌”、“洛”、“梁”、“潤”等有10多種版別,但“平”、“桂”、“丹”、“福”字較少見,“永”字尤罕。

佛系會昌開元這樣收藏,價值遠遠高於“網紅開元”

會昌開元因鑄地廣、數量多,而各地均有流傳。世見背“揚”字者系偽作。按史書的記載,會昌開元鑄行不及一年既廢,鑄錢數量似不很大,但傳世、出土錢均多,且錢版別多,有學者由此推斷,會昌開元非一-年所鑄造,是否如此,尚有待證明。

佛系會昌開元這樣收藏,價值遠遠高於“網紅開元”

會昌開元與早、中期開元通寶的區別主要有三:錢體變小;錢文粗率,不再有歐陽詢八分書的原貌;出現20多種背文錢。(文章參考中國國家博物館相關書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