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王放過了敵國的臣服之君,卻沒有放過勸諫的忠臣,落得國破家亡

國與國之間的較量不僅存在於君主之間的智慧,而且還有觀其君主收用的人才是否賢明和忠心耿耿。這樣的綜合實力還遠遠不夠,君與臣之間的信任和忠義還需要相互扶持才能讓國有力量更為強大,如果君主不信任忠臣,後果將不堪設想。如果臣子有謀逆之心也可能導致朝野動亂。

春秋戰國時期的吳王夫差放過了敵國的君主越王勾踐,卻沒有放過勸諫自己的忠臣伍子胥。最後在越王勾踐的出其不意中,吳王夫差戰敗反過頭來向越王勾踐求和無果後自殺。

君王放過了敵國的臣服之君,卻沒有放過勸諫的忠臣,落得國破家亡


伍子胥到吳國當謀士。

伍子胥原本是楚國本土所出的子民,伍子胥的家族本來是顯赫之家,但因為伍子胥的父兄被楚平王所殺害,氣憤難當的伍子胥只能逃亡,來到吳國發奮圖強報楚平王的殺父之仇。伍子胥依靠著自身的謀略想盡一切辦法幫扶吳國的公子光取得了吳國的王位並在吳國的國力強盛時,伍子胥又扶持公子光去攻打楚國並取得了勝利。

君王放過了敵國的臣服之君,卻沒有放過勸諫的忠臣,落得國破家亡

伍子胥反對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和談。

越王勾踐在與吳王夫差的對陣的前期沒有聽從范蠡的建議,導致越王戰敗,越王勾踐自身也處在困境之中。後來越王勾踐開始老實本分地聽從范蠡的建議向吳王夫差求和,以待更好的時機崛起。

當時的越王勾踐和文種向吳王夫差求和,起先吳王夫差並不同意越王勾踐的求和,而且當初的伍子胥也極力的反對吳王夫差同意越王勾踐的求和。可是當越王勾踐一家人去給吳王夫差當服侍和差使時,吳王夫差卻心軟了。伍子胥再怎麼反對也無濟於事,只得聽從吳王夫差的旨意行事。

君王放過了敵國的臣服之君,卻沒有放過勸諫的忠臣,落得國破家亡


范蠡利用反間計,離間吳王夫差對伍子胥的信任。

本來吳王夫差對伍子胥的能力還是非常看重的,但由於范蠡跟隨越王勾踐到來吳國,表面范蠡和越王勾踐一樣忠心不二的效忠吳王夫差,但背地裡范蠡卻利用伍子胥把兒子寄留在齊國的事實,離間夫差和伍子胥之間的信任。吳王夫差猜疑伍子胥將自己兒子寄放在他國是對吳國不忠的表現,吳王夫差猜疑伍子胥將後代寄放在他國是隨時隨地都想反叛吳國的行動。加之范蠡背後的小動作讓吳王夫差在伍子胥經常性的剛直勸諫卻讓吳王夫差逐漸反感伍子胥的做派,最後吳王夫差徹底不信任伍子胥,賜了一把劍讓伍子胥揮劍自刎。

君王放過了敵國的臣服之君,卻沒有放過勸諫的忠臣,落得國破家亡


吳王夫差對越王勾踐沒有戒備之心,導致最後家破人亡。

在吳王夫差賜死伍子胥的三年後,越王勾踐利用吳王夫差不在國內,前往諸盟會盟商討政務吳王夫差沒有對越王勾踐有任何的防備措施。越王勾踐便趁著吳國國內空虛時,越王勾踐起兵討伐吳國,吳軍大敗,吳王夫差反過來向越王勾踐求和,越王勾踐卻回拒了,四年之後夫差兵敗自殺。

君王放過了敵國的臣服之君,卻沒有放過勸諫的忠臣,落得國破家亡


結語:

君王在國與國之間爭鬥的時候往往求賢若渴,就像越王勾踐落魄時對待范蠡的敬重和吳王夫差早期攻打越國時器重伍子胥。但是一旦國家穩定後,原本幫助國君的功臣卻容易成為君主事業發展的懷疑對象。范蠡和伍子胥雖然同為楚國人,卻幫助他一個能臣不僅要有德才兼備的品格,更應該保有一顆警覺之心,不能貪圖功成名就的快感,而是應該在為難來臨時懂得審時度勢的明哲保身。

原文盜版者必究其責。

在下:“寫紅塵作夢語”,

感謝各位看官的賞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