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破家亡,他不曾停下復仇的腳步

春秋時期有位叫澹臺滅明的人,曾向孔子拜師求學。只是他相貌醜陋,連主張“有教無類”的孔老夫子都認為這個人難成大器,勉強才收其為徒。後來澹臺滅明學有所成,到吳地遊歷,身邊追隨的弟子多達三百餘人,因其學問高深,品行高尚,名聲傳遍各國。孔子知道後,不由感嘆道:“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四百多年後,太史公司馬遷也因一人,發出同樣的感嘆。不是因為他相貌醜陋,而是此人貌若婦人,卻做出了主宰兩代王朝興衰的大事。今天一起看一下“漢初三傑”之首——張良的故事。

國破家亡,他不曾停下復仇的腳步

張良是戰國末期韓國人,爺爺,父親曾擔任韓國五代國君的相國,門第顯赫。在張良小的時候,韓國已經積弱難反,經常被鄰居秦國胖揍。年少的張良面相俊秀,體型瘦弱,卻有一顆狹義之心,英武果敢。

張良二十歲的時候,韓被秦所滅,張良的弟弟也因故去世了。秦國行事霸道,凡看得上的都要擄掠到咸陽。曾經的相國府佳公子,如今國破家亡,張良立誓要報此仇。顧不上處理弟弟的後事,散盡家財,尋求刺客刺殺秦王。後來得到倉海君的幫助,得到一名大力士。張良為大力士打造了一柄大鐵錘,計劃行刺。

打聽到秦始皇東遊,張良等人埋伏在博浪沙。秦始皇經過時,大力士扔出鐵錘,卻沒砸中。秦始皇大驚,連忙派兵去捉拿刺客。一擊未果,張良早跑的沒影了。秦始皇惱怒之下,下令全國搜查。張良更名改姓,逃到了下邳(今徐州睢寧縣)。

自從荊軻刺秦失敗後,燕國被逼處死太子丹,仍未逃過被滅國的命運。天下無人敢捋秦國虎鬚,張良一介書生,敢行此大事,足見其膽識過人。

國破家亡,他不曾停下復仇的腳步

刺秦不成,家國仇恨,張良一刻也未放下。有一天,張良在橋邊散步。一位身著粗布短衣的老人將鞋脫下扔到橋下,回頭對張良說:“小子,下去把鞋給我撿上來”。張良驚詫莫名,看在其年老,忍者想打人的衝動,把鞋撿了上來。誰料,老人又笑著道:“來,給我把鞋穿上”。都把鞋撿上來了,穿就穿吧,張良跪地為老人穿上了鞋子。穿好鞋後,老人大笑而去。張良呆立當場,看著這位奇怪的老人離去。

老者走出許裡地,又返回橋上,對張良說道:“孺子可教,五日後天亮時,在這裡見我”。張良雖然奇怪,還是跪地答應道:“諾”。五天後,天剛亮時,張良來到了橋頭,老人已經到了,他生氣的說:“跟長者約好時間見面,卻後面才來,是何道理?”

張良很慚愧,對老人說道,五天後早晨我們再見面。五天後,天還沒亮,雞剛打鳴時,張良就出發了,到了一看,老人早等在那了,張良只好約老人五天後再來。這一次,張良半夜就出發了,過了一會,才遠遠的看見老人走了過來。老者見張良恭候多時,露水都把衣服打溼了,很是高興。老人拿出一本書對張良說道:“讀完這本書,可為帝王之師。十年後,亂世將起,你可去成就一番功業,十三年後,你到濟北來找我,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老夫”。說完,老人頭也不回的走了。這位老人便是秦漢時有名的隱士高人黃石公。

國破家亡,他不曾停下復仇的腳步

天亮的時候,張良拿起書定睛一看,原來是《太公兵法》,張良如獲至寶,日夜苦讀。

在下邳的日子,張良平日苦讀兵書,行俠仗義。原楚國名將項燕之子項伯有次殺了人,逃到了下邳,受到了張良的庇護。

世間所有美好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這次的相遇,使他們後來成為重要的政治盟友。

果如黃石公所料,十年後,陳勝於大澤鄉起義,各地雲集響應。張良見時機已至,祖龍既死,潛龍將出,便召集同鄉百餘人,準備投奔楚王景駒(陳勝死後,被起義軍擁立的楚國貴族,後被英布所殺)。恰逢此時,劉邦帶著三千人也準備投奔景駒。路上二人相遇,合兵一處。張良多次用《太公兵法》向劉邦獻策,很受劉邦賞識。張良曾向其他人講解兵法,都不得其意。張良因此認定劉邦是雄主之相,看見了復仇的希望,從此決定追隨劉邦,推翻秦朝。

劉邦交遊廣闊,三教九流都能聊得來,但也為人傲慢,看不起儒生。曾經有儒生前來求見,劉邦拿人家的帽子,用來撒尿,十分無禮。但他對張良卻十分欣賞,足見其獨具慧眼。

後來項梁立原楚國王孫羋心為楚懷王,召集各路起義軍於薛地(今山東滕州)共商抗秦大計,劉邦、張良一同前往。因張良之前對項伯有恩,項伯為項梁幼弟,張良趁勢向項梁進諫,請求立原韓國公子成,為韓王,增強起義軍的力量。

在項梁的幫助下,韓國得以復國,張良率軍收復故土,幾勝幾負,遲遲未打開局面。

國破家亡,他不曾停下復仇的腳步

來年,劉邦受命攻略關中,先後收服彭越、酈食其(yì jī)等人。四月,劉邦攻打潁川,收復韓國故地,幫助張良收復了國土。劉邦讓韓王成留守陽翟(今河南禹州),自己與張良一起南下。

劉邦在張良的輔佐下,佔領南陽,此後向西去秦,一路所向披靡,軍隊所過之處,秋毫無犯,百姓都十分欣喜。

鉅鹿之戰後,秦朝已經喪失了抵抗的能力,等劉邦到達武關時,秦王子嬰還想負隅反抗。劉邦採用張良的計策,在藍田大敗秦軍。此戰過後,秦王朝大勢已去,在位僅46天的秦王子嬰素車白馬,脖子上繫著綬帶,奉上玉璽和兵符,出城向劉邦投降。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帝國秦王朝就此滅亡,僅十五年曆史。

劉邦進入咸陽後,立刻被宮殿樓宇、美人珍寶迷花了眼,眾將士也紛紛前去瓜分財寶,只有張良等少數幾人保持著理智。蕭何先是去了丞相府把所藏圖書、地圖蒐集了起來,為後來的楚漢相爭打下了基礎。

將軍樊噲向劉邦進諫,質問他是想坐擁天下,還是隻想當一個富家翁?勸劉邦還軍霸上,不要沉迷在溫柔鄉里。

劉邦以前也就是縣城裡面比較有名的小混混,三十好幾還沒老婆,平時最愛享樂,行軍打仗都帶著侍女暖床,哪裡肯離開這花花世界?雖說大仇得報,但革命尚未成功,張良苦口婆心的勸劉邦道:“忠言逆耳利於行,毒藥苦口利於病,莫要忘了秦朝如何而亡,還望您能聽取樊噲將軍的意見”。劉邦素來信重張良,便率軍返回霸上,並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廢除秦朝法律,深得百姓愛戴。

國破家亡,他不曾停下復仇的腳步

鉅鹿之戰後,秦將章邯率軍向項羽投降,起義軍未起事前多受秦軍苛待,此時形式逆轉,起義軍對秦軍輕則辱罵,重則毆打,秦軍多有怨恨。項羽擔心秦軍心懷異志,大軍行至新安時,項羽趁夜偷襲,活埋秦軍二十萬。

然後項羽率眾諸侯軍向咸陽進發,到達函谷關是,城門緊閉,項羽聽說劉邦已經平定了關中,勃然大怒,命英布攻破函谷關。十二月,項羽屯兵鴻門。

劉邦的部下曹無傷派人向項羽告密:說劉邦想要在關中稱王。項羽大怒,準備攻打劉邦。當時項羽兵四十萬,屯兵鴻門;劉邦兵十萬,駐守霸上。兩軍隔霸水相對峙,戰爭一觸即發。

謀士范增對項羽說:“劉邦此人貪財好色,如今進入關中,卻秋毫無犯,其志不小。我派人遠觀劉邦氣數,龍虎交匯,成五彩之色,這是天子之氣。必須趕快進攻,莫要錯過時機。”

項羽的叔叔項伯因與張良交情深厚,得知消息後,連夜去見張良,勸他逃走。張良雖長相秀氣,卻有狹義心腸,不願獨自脫身,前去將此事告訴了劉邦。

劉邦大驚失色,項羽乃千年難遇的猛將,如今兵力遠遠超過自己,若與項羽交戰,必敗無疑,一時間默默無言。事情危急,張良勸劉邦趕緊讓項伯告訴項羽自己無背叛之心。

劉邦雖統兵作戰能力一般,交際能力卻十分突出,他親自接見項伯,與其結為兒女親家,讓項伯轉告項羽,自己入關之後,秋毫無犯,正是等項羽的到來,毫無稱王之心,明天一早親自到鴻門謝罪。

第二天一大早,劉邦來到項羽帳前,一番誠意謝罪,項羽心中大悅,並告訴劉邦自己是聽曹無傷所說才有所懷疑。項羽設宴款待劉邦,范增數次暗示項羽,項羽都視而不見。范增無奈,命項莊舞劍助興,尋機殺掉劉邦。項伯見形勢危急,便也拔劍起舞,保護劉邦。張良則出去告訴了在帳外等候的樊噲,樊噲帶劍擁盾獨闖宴席,怒斥項羽背信棄義,項羽對勇猛之士向來比較欣賞,賜給樊噲酒肉。劉邦得以借上廁所的藉口逃脫。回來之後,立刻處死了曹無傷。

國破家亡,他不曾停下復仇的腳步

鴻門宴是歷史上最有名的宴會,堪比李雲龍、楚雲飛給日本軍官祝壽。在這場宴會里劉邦臨危不亂,能屈能伸,霸道狠辣的項羽卻目光短淺,優柔寡斷,具有婦人之仁。范增氣得大罵項羽,豎子不足與謀!

鴻門宴之後,項羽西進咸陽,將財寶美女搶奪一空,屠戮咸陽,殺秦王子嬰,火燒秦朝王宮,大火三月不熄。“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原秦朝百姓對項羽大失所望。

有位叫韓生的人向項羽進言道:“關中阻山帶河,四面據險而守,土地肥沃,可在此建都,成就霸業。”項羽見大火之下,盡是斷壁殘垣,一心想著回到江東。他回答道:“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韓生出來後,向人感嘆道:“人們說楚人沐猴而冠,果然如此”。項羽聽後大怒,將韓生烹殺。

項羽自恃功高,便要楚懷王讓他來主宰天下,楚懷王堅持按原先約定:“先入關者為王”。項羽十分生氣,將他遠徙湘南。

來年二月,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一共封分十八個諸侯王,將巴、蜀險要貧窮之地分給劉邦;三分關中,立章邯為雍王、董翳為翟王、司馬欣為塞王,以防備劉邦。這也是陝西又稱三秦的由來。

項羽的這一舉動,引起了劉邦強烈的不滿,想跟項羽幹仗。劉邦現在兵力弱小,此時與項羽交戰,無疑以卵擊石,自己幾斤幾兩還沒個數嗎?經張良等人滋醒,劉邦這才作罷。

劉邦稱王后,厚賜張良,張良把這些賞賜全送給了項伯。讓項伯請求項羽也把漢中之地分給劉邦,項羽答應了。

張良跟隨劉邦到漢中後,向他道別,準備回到故土韓國,輔佐韓王成。臨走之時,張良向劉邦建議燒掉棧道,表明毫無東進之意,也防備其他諸侯國前來攻打。當時由漢中入關,要穿越莽莽秦嶺,沿途盡是懸崖峭壁,入關的通道只有一條沿山鑿通的棧道。劉邦燒掉了棧道,對項羽表示歸順之意。

項羽因韓王成沒有戰功,張良又曾追隨過劉邦,所以不讓韓成前去封國,將他帶到彭城,廢為侯,後又殺了他。張良復國的願望再次破滅,他徹底的明白了鴻門宴時,樊噲所說的“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是何意,要想復仇,如今只能輔佐劉邦。隆冬之際,寒風刺骨,張良的心更冷。瞅準機會,張良逃出彭城,回到了劉邦身邊。

國破家亡,他不曾停下復仇的腳步

見張良歸來,劉邦大喜,封張良為成信侯。張良體弱多病,不曾獨自領兵,而是跟在劉邦身邊,時時向劉邦獻計,成為劉邦的畫策之臣。

此時恰逢淮陰人韓信投奔到劉邦麾下,韓信曾在項羽手下做事,提出好幾個建議,都不被項羽理睬,只好轉投劉邦。在劉邦這裡,最開始韓信也沒得到重用。當時劉邦事業陷入低谷,很多將士都偷偷逃跑,韓信也偷偷跑了。丞相蕭何見過韓信,知道此人腹有韜略,是將帥之才。聽聞韓信逃跑,蕭何顧不上通報劉邦,趁著月色,連夜騎馬追回韓信。

蕭何向劉邦引薦韓信後,劉邦與之交談,獲益匪淺。劉邦也是大胸襟、大手筆,舉行了盛大的儀式,直接任命韓信為大將軍。

這裡需要說一下,後來劉邦手下還有一位名叫韓信的諸侯王,此人是原戰國韓王子孫,後來被劉邦封為韓王,大將韓信後來則被封為楚王。為方便稱呼,史書常稱其名信,或韓王信。

文有張良、蕭何、曹參,武有韓信、樊噲,劉邦此時基業已成。趁項羽平定各路諸侯之時,劉邦採納韓信之策,“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突然襲擊雍王章邯,迅速平定三秦,重新奪回關中。

張良向項羽寫信道:“漢王只是想要得到之前與懷王約定之事,有了關中之地後,不敢再向東進兵了。倒是齊國、趙國一直一心想要滅掉楚國”。項羽信以為真,於是開始準備向北攻打齊國。

第二年十月,項羽秘密派人在長江上殺死了楚懷王羋心,頓時天下一片譁然,項羽背棄道義,使各諸侯王與其離心離德,此乃天助劉邦,第二年三月,劉邦趁項羽攻打齊國的時候,搶先發難,聯合各諸侯,率領五十六萬大軍大舉東進,楚漢之爭拉開序幕。

僅用時一個月的時間,劉邦便攻佔了彭城。在外平定齊國的項羽,親率三萬精兵回援,只用了一上午的時間便大破五十六萬漢軍,漢軍大敗而逃,楚軍緊追不捨。眼看劉邦要被活捉,奇蹟出現了,大風驟起,飛沙走石,天昏地暗,楚軍被颳得陣腳大亂。劉邦趁機帶著幾十騎衝出重圍,狼狽逃命。

彭城一戰,項羽僅用三萬精兵,大勝五十六萬聯軍,擊殺近二十萬人。這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都是不常見的。足見項羽的作戰能力。什麼是西楚霸王,什麼是力拔山兮氣蓋世啊?(戰術後仰)

國破家亡,他不曾停下復仇的腳步

在逃跑的途中,劉邦還做了件缺德事,急著逃命的劉邦,連著三次都把自己的兒子、女兒推下馬車,幸虧夏侯嬰每次都將孩子給拉了上來,為此劉邦還想殺掉他。而劉邦的父親、老婆呂雉都被項羽抓了。

這一次的失敗對劉邦的打擊是很大的,自己帶兵打仗和項羽比起來就是菜雞一個。在聽取張良的建議後,他決定自己留守滎陽,吸引項羽主力,命韓信北上。韓信連戰連捷,接連佔領趙國、燕國、齊國、魏國,最終對項羽形成合圍之勢。

同時劉邦又聯合英布、彭越擾亂項羽後方,此消彼長之下,項羽開始腹背受敵,最終無奈接受劉邦和談的建議,雙方以鴻溝為界,以西屬漢,以東屬楚。議和之後劉邦的老毛病又犯了,只想回到關中做他的漢王,安心享樂。這時張良、陳平勸他,楚軍兵疲糧盡,這是滅楚最好的時機,切莫養虎為患。

金盆洗手,急流勇退這是對普通人而言,當你有了一個勢力,一個集團,身後有著千千萬萬人,你自己想退,他們都不允許你退。一退,不知道要死多少人,要損失多少人的利益。

最終劉邦聽從了張良、陳平的建議,背棄盟約,追擊項羽,最後在垓下兵圍項羽,項羽率軍突圍,漢軍無人可擋,至烏江邊上,項羽認為無顏面見江東父老,不肯逃走,將坐騎烏騅馬送走,自己步行與漢軍廝殺。項羽勇猛無匹,連殺幾百人,身受數十創,最終壯烈自殺。項羽死後,漢軍為搶奪屍體,互相殘殺,有五個人各自奪取了屍體的一部分。後劉邦封五人為列侯。

劉邦對項羽的親屬算是相當厚道,他親自主持項羽的祭祀,痛哭不已,並封項伯等四人為侯,賜劉姓。

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結束,中國重新統一,大漢王朝建立,這個因漢民族得名的王朝從此出現在歷史的星河裡,光芒萬里,熠熠生輝。

天下重歸一統,劉邦論功行賞,張良被封留侯,他建議劉邦將國都從洛陽遷到長安,後來又幫助呂雉,穩固劉盈太子之位。

大仇得報,張良看破世事,無意朝堂,常常閉門稱病不出。劉邦死後九年,張良去世。

相傳張良助劉邦平定天下後,找到了他的老師黃石公,一起修煉道法,羽化成仙。後來張良的十世孫張道陵,創立正一教,被道家稱為張天師。

北宋時,年僅七歲的黃庭堅聽聞張良事蹟,賦詩一首:

騎牛遠遠過前村,

短笛橫吹隔隴聞。

多少長安名利客,

機關用盡不如君。

張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又超然世外。漢初三傑,韓信被滅三族,蕭何下獄,唯獨張良功成身退。他是一位矢志不渝的復仇者,有膽氣,也有俠氣,謀略無雙,堪稱漢初第一人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