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的曾祖父,古代“四大賢母”兒子中鮮有人知的一位“陶侃”

中國古代有“四大賢母”,她們分別是:孟母、陶母、歐母、岳母。

一、孟母仉氏:孟子的母親,孟母三遷,擇鄰而居,為兒子的教育選擇好環境;二、歐母鄭氏:歐陽修之母,因歐陽修少時家貧,歐母則以荻畫地,教他認字;三、岳母姚氏:岳飛的母親,精忠報國的典故為世人稱頌;四、陶母湛氏:陶侃的母親,封壇退鮓,截髮延賓,讓兒子結交更好的朋友、懂得清廉。

陶淵明的曾祖父,古代“四大賢母”兒子中鮮有人知的一位“陶侃”

“四大賢母”的兒子中,“孟子”、“歐陽修”、“岳飛”都在各自領域有所建樹的名人,被世人傳頌,唯獨“陶侃”的事蹟卻鮮為人知,甚至還不如他的後世子孫“陶淵明”的名氣大。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陶侃”為穩定東晉初年的局勢居功至偉,後世許多名人對他都有很高的評價,他之所以在民間百姓中的名氣不大,恰恰與他所處的時代有關。當然也正是由於他處於那個時代,才有了建功立業的機會,最後成為東晉的一代名將。

陶淵明的曾祖父,古代“四大賢母”兒子中鮮有人知的一位“陶侃”

陶侃的母親“湛氏”——“截髮筵賓”和“封壇退鮓”的故事

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陶侃之所以能受到後世許多名人的高度讚揚,離不開他母親湛氏從小對他的教育。

  • 陶母“截髮筵賓”的故事

侃少為尋陽縣吏,嘗監魚梁,以一坩鮓遺母。湛氏封鮓及書,責侃曰:“爾為吏,以官物遺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憂矣。”鄱陽孝廉範逵寓宿於侃,時大雪,湛氏乃徹所臥親薦,自銼給其馬,又密截髮賣與鄰人,供餚饌。逵聞之,嘆息曰:“非此母不生此子!”侃竟以功名顯。——《晉書列傳·第六十六章》

陶淵明的曾祖父,古代“四大賢母”兒子中鮮有人知的一位“陶侃”

陶侃曾在浙江海陽做縣吏,監管漁業,常有下屬送東西給他。有一次,一位下屬送了一罈魚鯡(醃魚)給陶侃,孝順的陶侃馬上想到了在鄉下的母親,於是託鄉人帶給母親。誰知母親卻原封不動地將這一罈魚鯡退了回來,並在信中寫道:“爾為吏,以官物遺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憂矣。”陶侃收到母親退回的魚鯡和回信,大為震動,更愧疚萬分。他下定決心,一生遵循母親教導:清白做人,廉潔為官。後人讚譽:“世之為母者如湛氏之能教其子,則國何患無人材之用?而天下之用惡有不理哉?”

  • 陶母“封壇退鮓”的故事

侃早孤貧,為縣吏。鄱陽孝廉範逵嘗過侃,時倉卒無以待賓,其母乃截髮得雙, 以易酒餚,樂飲極歡,雖僕從亦過所望。及逵去,侃追送百餘里。——《晉書列傳·第三十六章》

陶淵明的曾祖父,古代“四大賢母”兒子中鮮有人知的一位“陶侃”

有一次,同郡的孝廉(即舉人)範逵訪賢遇到大雪,借宿在陶侃家裡。當時天寒地凍,沒有餵馬的飼料,陶母揭去自己床鋪上的稻草蓆,剁碎餵馬;由於家中貧寒,沒有款待客人的酒菜,陶母就偷偷剪下自己的長髮,賣給鄰人,換錢購買酒菜。在中國人的觀念中,“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至始也”,所以頭髮是不可以輕易剪的。陶母如此舉動,足見她待客之誠心。所以範逵大為感動,遂舉薦陶侃由縣吏拜授郎中,從此後,陶侃走上了發達的仕途。這就是成語”截髮筵賓'的典故,指人真心待客。

此後陶侃的仕途好像開了掛,步步高昇,當然這離不開她母親從小對他的教導,以及他自己的努力

陶侃初任縣吏,後任郡守、武昌太守、荊州刺史,官至侍中、太尉、荊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諸軍事,封長沙郡公

陶淵明的曾祖父,古代“四大賢母”兒子中鮮有人知的一位“陶侃”

八王之亂引起江南動盪不安的局勢,為陶侃施展才幹提供了機遇,他開始在官場嶄露頭角。平定陳敏、杜弢、張昌起義,又作為聯軍主帥平定了“蘇峻之亂”,為穩定東晉初年的政權,為東晉立下赫赫戰功;他治下的荊州,史稱"路不拾遺"。他精勤於吏職,不喜飲酒、賭博,為人所稱道。後獲贈大司馬,諡號桓。

縱觀“陶侃”的一生,出身貧寒,又是江南的少數民族,在西晉風雲變幻的時代中,竟然能衝破當時門閥政治為寒門學子入仕設置的重重障礙,當上東晉炙手可熱的荊州刺史,並且一生頗有治績。可以說是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他的功績也得到了後世許多名人的高度評價。

陶淵明的曾祖父,古代“四大賢母”兒子中鮮有人知的一位“陶侃”

毛主席曾評價他:古之人有行之者,陶侃、克倫威爾、華盛頓是也。陶侃運甓習勞,克將軍驅獵山林,華盛頓後園斫木。蓋人之神也有止,所以瘁其神也無止,以有止御無止則殆。聖人知之,假是以復其神,使不瘁也。

“四大賢母”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母親的言行,舉止修養,是否教子有方,會直接影響孩子的一生;縱觀歷史上的有名、有建樹的人,都深受其母親思想的薰陶,因此她們的故事才得以流傳千古,成為我們後世中華兒女學習的典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