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勇鋒:文化與旅遊等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思路和途徑

在2019年12月21日召開的2019中國文化產業系列指數發佈會上,中國傳媒大學協同創新中心二級教授、中國民族節慶專委會副主任齊勇鋒發表題為《文化與旅遊等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思路和途徑》演講。以下是他的演講實錄。

齊勇鋒:文化與旅遊等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思路和途徑

中國傳媒大學協同創新中心齊勇鋒教授

大家上午好!很榮幸再次參加由中國人民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舉辦的文化產業系列指數發佈會,會議連續舉辦十屆,內容豐富,視野廣闊,越辦越好,也越來越有影響力。十年磨一劍,真的很不容易。

進入新時代,我們要促進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的高質量發展,就是要站在新的起點上,以人民為中心,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重點,推動文旅產業實現規劃融合、內容融合、價值融合、政策融合、體制機制融合、城鄉融合,完善產業和產品鏈。要通過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加快發展以文旅為載體的新興服務業,擴大消費市場,推動新舊動能轉換,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一、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的異同

按照國家統計局的界定,文化產業是為社會公眾提供精神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的集合,其核心是創意、內容和傳播載體。旅遊業則是 “體驗經濟”、“休閒經濟”,又稱之為無煙工業、無形貿易,是以旅遊資源和旅遊設施為基礎,以遊客需求為導向,為遊客在旅遊活動中的吃、住、行、遊、購、娛提供服務,滿足遊客體驗和休閒需求的集合性、綜合性產業。旅遊產業歷史悠久,比文化產業的範圍要廣泛的多。

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具有諸多相同點:二者同屬於以滿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為目的的“人本產業”,具有娛樂性、時尚性和個性化的特徵,是符合公民消費要求的朝陽產業,在國民經濟統計體系中同屬於新興服務業。二者同屬於環境友好型、契合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綠色產業,符合國際發展潮流和產業轉型升級要求,契合國家產業政策支持方向,發展空間廣闊,前景無限。

從國情特點來看,二者在我國均具有深厚的歷史傳統和群眾基礎,如宋朝的雕版印刷業、元明清戲劇產業、工藝美術、節慶活動、廟會,以及穆天子傳、徐霞客遊記等,群眾喜聞樂見。同時作為完整的產業形態,都是近現代引進和借鑑西方標準和分類,與我國曆史悠久、文化遺產資源極為豐富的國情和文化傳統高度契合的產物。

齊勇鋒:文化與旅遊等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思路和途徑

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也有一些明顯的差異性:第一,文化產業的核心是內容生產、創意設計和傳播平臺,細分行業眾多,而旅遊產業則是吃住行遊購娛集合性的綜合性產業。簡言之,文化是創意、內容和傳播,而旅遊則是體驗休閒,是載體,二者既高度契合又互為補充,日益融為一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統稱為“文旅產業”。

第二,文化產業以創意、內容及其價值引領產業發展,而旅遊則以休閒、體驗和度假方式為文化產業拓展市場空間。第三,文化產業既有有形的產品如報紙、書籍、工藝品等,也有無形的服務產品,如演出、電影、動漫遊戲等,而旅遊產業則主要是無形的體驗型、休閒型和娛樂型的服務產品,類型眾多,延伸和拓展的潛力極為廣闊。

齊勇鋒:文化與旅遊等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思路和途徑

二、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的機理和途徑

作為消費性文化服務業的創意、內容和所具有的引領和溢出特點(影響力經濟、眼球經濟),表明文化產業幾乎可以與所有的消費服務業融合發展;而作為生產性文化服務業的創意設計、藝術授權、電商平臺、會展等則具有“中間品”的特徵,因而幾乎可以和所有的第一產業、第二產業融合發展。

從歷時性的角度看,文化產業經歷過三個發展階段:

一是文化產業發展階段;

二是文化產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階段;

三是文化經濟發展階段。

目前,我國文化產業正處於第二階段,即與旅遊等相關產業普遍融合,並進一步向文化經濟發展邁進的新階段。

齊勇鋒:文化與旅遊等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思路和途徑

今天,“文旅融合”成為一個理論和實踐的熱點。“融合”即內在關聯性的結合、混合,或曰“跨界組合”,或曰“混搭組合”等。如何探索文化和旅遊等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途徑?建議從以下三個維度思考。

一是供給創造融合發展,即產業、產品和服務融合發展。要通過創新思維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文旅融合發展的新產品、新服務、新業態,加快產品迭代發展,從而推動新的市場消費需求。

二是消費拉動融合發展。要準確把握消費市場發展的趨勢和熱點變化,如網紅經濟、親子消費、夜間旅遊等,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等高科技手段挖掘消費潛力,引導跨界融合,擴大文旅消費。

三是政策推動融合發展。要從國家產業政策和區域經濟佈局中尋求文旅融合的新途徑,如產城融合、城鄉融合、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和川陝老區發展規劃,“一帶一路”倡議與“南南合作”融合中,策劃和實施特色化的文旅主題項目。

四是體制機制促進融合發展。2018年,我國文化部和國家旅遊局合併,成立了國家文化和旅遊部。此前,文化管理部門和旅遊管理部門在體制上、政策上的摩擦比較多,兩個部門合併以後,文化和旅遊在功能、結構、思想、理念、工作規劃、體制機制、政策等方面如何實現“能融則融,宜融盡融”?仍然需要有一段時間進行探索,這也是當前進一步研究的一個重點問題。

五是內容和價值引領融合發展。文化和旅遊這兩個彼此相關聯的產業門類,都是為人的精神生活服務的。黨的十九大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就意味著,我們不光要解決物質需求,還要解決人的精神需求。物質需求需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精神產品的供給也存在結構性缺口,主要是高質量的文旅產品和服務缺失,而偏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三俗”產品氾濫。因此,必須在加強市場監管,規範市場行為,保護消費者權益的基礎上,加強內容建設,促使積極健康的內容產品在文旅市場上發揮更大的價值溢出效應和傳播引領性作用。

齊勇鋒:文化與旅遊等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思路和途徑

唐卡

實踐表明文旅產業作為極具綜合性、關聯性的新興產業,必然也必須和相關產業融合發展。關於文旅產業及相關產業融合的具體路徑,我認為至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思考,並積極進行探索:

——文旅產業與新型城鎮化融合發展,推動都市旅遊、商務旅遊、會展旅遊、遺產旅遊、工業旅遊發展。

——文旅產業與新農村建設融合發展,推動鄉村旅遊、特色旅遊、採摘旅遊、生態旅遊、山地旅遊、森林旅遊、文化扶貧、自駕車旅遊發展。

——文旅產業與教育融合發展,推動遊學旅遊、科普旅遊、文化旅遊發展。

——文旅產業與文體健康產業融合發展,推動體育旅遊、健康旅遊、醫療旅遊、養老旅遊發展。

——文旅產業與國家長城文化公園、大運河文化公園、長征文化公園,以及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等重點項目融合發展,推動文旅產業跨地區、跨行業融合發展,如設計規劃“大香格里拉”生態旅遊、科普旅遊等,進而形成國際化、生活化、特色化的大型文旅產業帶。

——文化旅產業與“一帶一路”建設融合發展,推動跨境旅遊、邊貿旅遊、海洋旅遊發展。

齊勇鋒:文化與旅遊等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思路和途徑

三、推動文化與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的相關建議

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山川綺麗,人文獨特,資源豐厚,交通便利,具有發展文化和旅遊產業的優越條件和巨大潛力。新時代推動文化和旅遊產業轉型升級,要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理念,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動力,解放思想,突出特色,高起點的推動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更緊密地融為一體,更大程度地拓展消費市場,實現更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一是要順應文旅產業上游化、高質量的發展趨勢,集聚高端人才,強化內容創新,大幅度增加文旅IP的數量和質量,推動文旅產業的供給側結構優化,以供給優化拓展消費需求。

二是要順應文旅產業專業化、主題化的發展趨勢,加強文旅項目的主題策劃,圍繞主題內容進一步策劃系列文旅活動項目,吸引遊客的眼球,形成持續不斷的熱點和美譽度。

齊勇鋒:文化與旅遊等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思路和途徑

嘉峪關—長城文化旅遊帶

三是要順應文旅產業差異化、體驗化的發展趨勢,圍繞主題內容,拓展並優化跨地區、跨行業的文化旅遊線路,滿足不同消費者的精神體驗需求。

四是要順應文旅產業生活化、特色化的發展趨勢,切實搞好文旅特色飲食、特色產品的開發設計,制定服務標準,提高服務水平,從而既滿足遊客對高質量文化旅遊的需要,又能不斷提高所在地區的美譽度和經濟效益。

五是要順應文旅產業傳播能力提升的要求,加強新媒體、短視頻、網紅、大數據的運用,營造積極健康的文化旅遊氛圍,形成特色文旅項目傳播先聲奪人的優勢及持續性的消費效應。

六是順應文旅夜經濟發展的新趨勢,打造特色小鎮、城市文化街區、文旅商業街區,推動城市工業改造,提升鄉村廟會,拉動城鄉文旅消費。

推動文旅融合,還應當關注以下幾個問題:

改革管理體制。在現行體制下,建議強化多部門組合的文化旅遊委員會,解決文化旅遊與體育、健康、規劃、農業、林業和國土、發改等部門的體制分割和內耗問題。

規劃引領。打破城鄉、區域和行業壁壘,按照文旅發展的新要求,統一制定區域文旅產業及旅遊線路規劃,並與相關省份、地區緊密合作,形成城鄉和區域文旅一體化、全域化的發展新局面。

齊勇鋒:文化與旅遊等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思路和途徑

改革試點。嘗試建立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實驗區,結合遺產保護和特色小城鎮建設,建立鄉村文化旅遊發展實驗區,探索二者融合發展、推動文化旅遊扶貧攻堅的有效途徑。

加強人才培育。培養既懂文化、又懂旅遊的複合型管理人才,尤其是市場急需的中介人才。

最後,要構建以公共財政為引導的社會化的文化旅遊投融資平臺,為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中國人民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