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文化壓抑,中國的儒學之衰

由於東林黨的倡導,從明末開始產生了一個反對陽明學說的浪潮,不只是東林黨人,在反對在明朝中長期流行的陽明心學中,

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等耳熟能詳的人物都希望能建立一個新的方向。雖然是這些反對者各執一詞,但從文化角度看,明末清初的對儒學的討論可謂是百家爭鳴

清代的文化壓抑,中國的儒學之衰

王陽明

其中有一些人士,希望扭轉陽明學派的潮流。他們認為,只有回到程朱理學才是正確的方向,他們說,過去孔孟是維持人心的權威,現在,應當以程朱作為孔孟的繼承人,強調從孔孟到程朱的道統繼承。併發起了“回到程朱”的運動,這顯然不是思想的自由自發,而是劃一。

清代的文化壓抑,中國的儒學之衰

朱熹

滿清對自由論學缺乏包容,不希望出現宋明兩代那樣的哲學風氣,但對中國“臣罪當誅,天子聖明”式的馭人之術心生嚮往。

清代的文化壓抑,中國的儒學之衰

康熙

清朝定鼎中原,康熙命令李光地重編《朱子大全》以及《理性精義》,同時,朱子在孔廟的排位也上升到了僅次於孔門七十二賢,這些都代表清帝贊同“回到程朱”運動,朱子的四書五經註解的權威被進一步肯定。

其中,清代的張伯行強調闡釋該派的思想,並規範和勸誡,而不再發揚新說。他編制了類書《學規類編》,清代儒學家從其中獲取做學術和現實生活指南的資料,結果是不容有新的自由論學的餘地,唯一可做的只是遵循傳統的思想和道德規範,至此程朱理學在中國的歷史地位達到頂峰。

清代的文化壓抑,中國的儒學之衰

於是,就產生了一代循規蹈矩的人。學者平庸和缺乏原創力,甚至是孔乙己式的學者。清代中期,儒學變質為格言編寫、諺語和陳腔濫調的技術,從陳宏謀的《五種遺規》中可見一斑。

哪怕是頗具盛名的考據學派,和清初的儒學相比,顯然從經世致用,轉向了消極避世。中國儒學就此走向了衰落,兩千餘年的封建帝國終於在洋人的堅船利炮中瓦解。

清代的文化壓抑,中國的儒學之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