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末年的危機,痴迷“儒學”的漢元帝,是如何一步步被搞垮的

今日看點:西漢末年的危機,痴迷“儒學”的漢元帝,是如何一步步被搞垮的

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的猿人說史,今天說的是西漢末年的社會危機。漢元帝痴迷於儒學,整日關心的是如何實踐儒家的治國理念,而把朝政交給大臣們去處理。而在朝廷之中,朝臣們逐漸分化為各種政治集團,為了爭奪朝政實權,他們互相攻擊,國家政治變得越來越混亂。

西漢末年的危機,痴迷“儒學”的漢元帝,是如何一步步被搞垮的

漢元帝

宣帝親政後,重用儒生,隨著儒學官員日益增多,他們在朝廷上結成緊密的利益團體。宣帝為元帝選定的三個顧命大臣中,蕭望之、周堪都屬於儒學官員集團,他們從儒家的治國理念出發,強調皇權的至尊,反對外戚身份的史高干預朝政。為了對抗儒學官員,史高轉而聯合中書令石顯。為何中書令會成為史高聯合的對象?這還要從“中書令”這個官職的由來說起。武帝時期,皇帝把丞相的權力分散到尚書,使尚書逐漸成為國家政務決策機構。

西漢末年的危機,痴迷“儒學”的漢元帝,是如何一步步被搞垮的

武帝

武帝在位末年,一度讓宦官主持尚書事務,並設置“中書令”作為主持尚書事務宦官的官職。宣帝親政後,有鑑於霍光通過尚書掌控朝政的教訓,恢復設置“中書令”,讓宦官重新管理尚書。控制了尚書的宦官,權勢迅速膨脹,宣帝末年中書令弘恭便權傾一時。元帝即位後,出任中書令的是石顯,蕭望之、周堪認為宦官控制尚書危害極大,主張撤銷中書令,讓儒生管理尚書。面對儒學官員的步步緊逼,外戚史高和宦官石顯聯合起來,共同對抗儒學官員。儒學官員們雖然不斷上書批評中書令,但由於石顯控制著皇帝文書的轉奏,他把批評自己和史高的上書壓下來,伺機反擊。最後蕭望之、周堪都被石顯設計陷害,被迫自殺。此後也陸續有官員試圖打擊石顯,但結果或是罷官,或是入獄,均以失敗而告終。整個元帝在位時期,石顯牢牢控制著朝政,這也是漢代歷史上第一次出現宦官專權的局面。

西漢末年的危機,痴迷“儒學”的漢元帝,是如何一步步被搞垮的

蕭望之陵園

成帝做太子時,對石顯專權有所瞭解,即皇帝位後,罷黜了石顯。宦官專權雖然結束,取而代之的卻是外戚專權,外戚與儒學官員之間隨即展開了激烈的政治鬥爭。而成帝荒淫好色,整日想著如何選妃,任憑朝政混亂無序。朝廷上激烈的政治鬥爭,使得各個政治集團勢不兩立,各個政治集團都試圖控制官員的任免權,擴大己方在政界的影響。石顯專權時,凡是依附他的官員都會被任用為地方大員。外戚王氏專權時也是如此。久而久之,地方官員也捲入朝廷政治鬥爭,他們更關心朝廷政局的變動,而對地方政務毫不上心。

西漢末年的危機,痴迷“儒學”的漢元帝,是如何一步步被搞垮的

成帝

元帝、成帝對朝政的放任,以及朝臣之間激烈的政治鬥爭,使得西漢官場的吏治越來越腐敗。宣帝時期的清明吏治不復存在,官場逐漸被貪財好權之人充斥,一時人們慨嘆“孝宣之業衰焉”。貪官汙吏們致力於增加賦斂、貪贓索賄,組建政治聯盟,然後把搜刮來的錢財進奉給當權的宦官和外戚,排斥異己,為升遷掃清道路。就在朝政日趨腐敗的同時,西漢社會也在悄然發生變化。西漢立國兩百年來,累積了無數功臣、官僚、皇親國戚。這些人在家鄉大肆購地置業,轉變為地方豪強。

西漢末年的危機,痴迷“儒學”的漢元帝,是如何一步步被搞垮的

漢兵馬俑

劉邦初即位時,深知地方豪強對地方政務的干擾,所以建立了遷徙富戶豪強於陵縣的制度。到了元帝時期,地方豪強盤根錯節,勢力穩固,遷民政策難以為繼,元帝索性放棄了遷民政策,宣佈以後不再興建陵縣,這個時候地方的這些“豪強”“迅猛發展”,這讓原本的小農經濟直接崩壞,最為直接的表現是土地的高度集中和嚴重的奴婢問題。然後勾結官府,讓自己的賦稅轉移到平民身上。平民遭到豪強和官府的雙重盤剝,經濟負擔極為沉重,即使是在豐收之年,也不足以上繳賦稅和應付官吏的強取豪奪,許多平民只能靠借貸維持生計,最後只能賣掉土地來償還債務。失去土地的平民只有兩條路:一是依附豪強做奴婢,為豪強勞作、服務。二是背井離鄉,過流亡生活。於是這樣的惡性循壞下,基層鄉村幾乎都被豪強控制,土地為豪強所霸佔,平民則淪為豪強的奴婢。

西漢末年的危機,痴迷“儒學”的漢元帝,是如何一步步被搞垮的

西漢劉邦

土地的高度集中和平民的奴婢化成為西漢末年嚴重的社會問題。很多大臣意識到社會問題如果不能得到解決,將嚴重動搖國家穩定。哀帝在位時期,大司馬師丹上書指出,社會兩極分化嚴重,豪強家財百萬,百姓貧窮潦倒,當務之急是果斷採取措施,限制豪強的土地規模和奴婢數量。哀帝命丞相、大司空商議對策,最後朝廷制定了限田和限奴令,規定了從諸侯王到各級官員允許擁有的土地和奴婢數量,凡是超出規制的土地和奴婢將被沒收。但這時的西漢政府,對社會的控制能力已大大削弱,而遍佈全國的官僚豪強又怎肯交出土地和奴婢,所以這項政策一出臺,立即遭到強烈抵制。到了哀帝去世以後,再也沒有人提起這項法令了。

西漢末年的危機,痴迷“儒學”的漢元帝,是如何一步步被搞垮的

漢畫像 耕地

混亂的吏治與豪強的欺壓,使平民的生活境遇越來越差,一些不願做奴婢,或是不堪官員、豪強欺壓的平民背井離鄉,過著流離的生活。武帝末年如秦末般嚴重的流民問題再度重現,幸而得到及時解決;哀帝時期全國流民又多達數十萬。當時的官員鮑宣精闢地總結出自然災害、賦役沉重、貪官斂財、豪強欺壓、吏治嚴苛、社會治安不佳是導致流民問題嚴重的主要原因。除了“七亡”,鮑宣還總結了導致平民死亡的七項原因,即“七死”。從中可以看出西漢末年平民百姓的悲慘境遇。

西漢末年的危機,痴迷“儒學”的漢元帝,是如何一步步被搞垮的

豪強的廳堂

結語

流散於各地的流民脫離了政府的控制,為社會平添了諸多不安定的因素,一旦遇到突變,會立刻引發反對政府的叛亂。成帝即位以後,大規模的地方叛亂開始顯現,並且愈演愈烈,幾乎不可收拾。建始四年(前29),長安人傰宗率領數百人反叛,盤踞於終南山,時刻威脅著長安的安全,京輔都尉王尊採取了極為殘酷的鎮壓手段,歷時一年才將這夥武裝消滅。河平三年(前26),東郡(今河南省北部)人侯幕闢兄弟揭竿而起,自稱將軍,連破數縣。八年後,山陽郡(今山東省西南部)鐵官徒二百餘人又大舉反叛,隊伍轉戰十九郡國,東郡太守、汝南都尉先後戰死,耗時一年才得以平定。鴻嘉三年(前18),廣漢郡鄭躬率眾起義,自稱“山君”,在山區建立根據地,成帝先後撤換數任廣漢太守和益州刺史,採取剿撫並用的方式才將其消滅。西漢的武力鎮壓並沒有收到顯著成效,到了哀帝、平帝時期,全國各地的武裝叛亂多如牛毛,好吵已經無法控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