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鑿壁偷光,長大“偷”4萬畝地,歷史典故人物背後大揭祕

幼年鑿壁偷光,長大“偷”4萬畝地,歷史典故人物背後大揭秘

在我國的歷史上有很多具有教育意義的歷史典故,一提到學習,想必很多人對“頭懸樑,錐刺股”,“鑿壁偷光”等典故不陌生,而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鑿壁偷光”的主人公,此人在兒時“鑿壁偷光”,但是在長大之後,此人卻偷了國家四萬畝的土地。

鑿壁偷光的主人公叫做匡衡,此人年少時家境非常的貧困,因此在白天的時候此人只能勞作,但是他又非常的好學,所以在晚上的時候此人一直在讀書,不過因為家貧,所以匡衡買不起蠟燭,無奈之下匡衡想到了一個主意,那就是把牆壁鑿開一個口子,藉著隔壁蠟燭的光來讀書。

最終匡衡的這一舉動被鄰居察覺,鄰居也被匡衡讀書的精神感動,因此最後隔壁人家允許晚上的時候匡衡到自己家裡讀書,正是靠著這種刻苦的精神,最終匡衡成為了一個官員。

幼年鑿壁偷光,長大“偷”4萬畝地,歷史典故人物背後大揭秘

不過當時匡衡的成就並不高,此人只是一個小官,但是匡衡有一個非常出眾的能力,那就是此人的《詩經》講的非常好,這一能力也被當時還是太子的漢元帝所欣賞,因此匡衡也極受漢元帝的重視。

而當漢元帝做了皇帝之後,匡衡自然也水漲船高靠著帝王的提拔成為了大官。漢元帝時期,宰相病故之後,匡衡被皇帝任命為了新宰相,負責全國的政務,因此匡衡一躍成為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物。

不過,此時匡衡也犯了一個非常大的錯誤,此人從一個窮苦潦倒的書生最終到達位極人臣的高度,如此大的榮耀讓匡衡很快迷失,因此其後在發現國家地圖的失誤之後,匡衡就利用這一失誤侵吞了國家大約四萬畝的土地。

幼年鑿壁偷光,長大“偷”4萬畝地,歷史典故人物背後大揭秘

​後來這一事件最終被人發現,在當時侵吞土地罪同謀反,匡衡此舉讓皇帝十分的生氣,因此此人最終被貶回鄉。匡衡這樣一個被歷史典故稱頌的人最後的結果卻來了個大反轉,這不能不讓人失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