鑿壁偷光:西漢名臣匡衡的家風故事

凿壁偷光:西汉名臣匡衡的家风故事

凿壁偷光:西汉名臣匡衡的家风故事

鑿壁偷光的主人公匡衡,活動於西漢時期,出身貧農家庭,沒有什麼家學傳承可言,也沒有好學家風來薰陶。

凿壁偷光:西汉名臣匡衡的家风故事

他的幼年,正值漢武帝四處征討、耗費國力導致國家動盪。其故鄉遭遇天災,發生饑荒,為活命而逃至徐州東海郡承縣(今山東棗莊嶧城附近)。據史書記載推測,他很可能在此次逃荒中失去了父母,成為了一名孤兒。

家貧、逃荒、孤兒、國勢動盪,匡衡人生的起點,很有些不幸的味道。

但他卻找到了一條通過努力改變命運的奮鬥之路。

那就是讀書學儒,以儒為官

西漢時期,儒學經過持續改造,逐漸成為統治階級所奉行的主流思想,王朝選拔人才也以儒學為主要評判尺度。漢武帝時期開始實行察舉制,要求地方長官在其轄區內定時或不定時為朝廷舉薦人才,由朝廷統一考察後再定去留。其科目甚多,但在學識上均以儒學為主要考察內容,這就意味著精於儒學成為讀書人入仕為官的必由之路。

找到這條路並不難,但要將這條路走通卻很難,對於匡衡而言,尤其難。

要讀書學儒,首先必須要有書。然而書籍在當時屬於奢侈品,在造紙術尚未發明之前,一卷沒寫多少字的竹簡,其價格也不是普通人家所能承受得起的,只有家境富裕的達官貴人才有能力購買書籍,接受教育。匡衡是一個逃荒而來的窮小子,填飽肚皮或許都有困難,哪裡還有錢財去買書學儒呢?

凿壁偷光:西汉名臣匡衡的家风故事

史料並未記載匡衡最初的書籍來自何處,大約是他逃荒時從故鄉帶出,又或是在安頓下來後千方百計弄到,總之,他最初是有書可讀的。但一個失去父母的窮困少年,在白日裡必須出去幹活賺取點口糧,故爾匡衡能用於讀書的時間,只有日落之後,入夜之時。只是夜暗無光,照明用的燈火也不是一般人消耗得起的,黑燈瞎火的情況下只有早早睡覺歇息,故而才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說法。匡衡卻不可能睡著,他的鄰居似乎家境不錯,有能力在晚上點燈照明,時間應當還很長,匡衡因此尋到機會,在牆壁上鑿洞“偷光”。

藉著那微弱之光,匡衡強烈的讀書欲求一點點地釋放出來,但這種艱辛的學習很快便中斷,因為他那僅有的幾卷書讀完了。儒學典籍浩繁,僅靠幾卷書就想有所成就屬於妄想,在解決了讀書時間之後,匡衡又面臨書源斷絕的困難。

慶幸的是,公平的上天給這個窮餓少年安排了一個藏書家為鄉親,名為文不識。

文不識,這個名字頗有意思的人物,乃是當地一位富翁,其家中藏書甚多。

匡衡就以到文不識家中做傭工的方式,求得借書的機會。

文不識或許本身便是出自儒學世家,聽聞這個窮小子的故事,作何反應?史書記載是“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而以匡衡後來能以才學聞名天下觀之,恐怕這位神秘的藏書家,還給予了許多其他幫助,否則,鑿壁偷光的事情何以人人皆知,傳為佳話?地方官又何以因此注意到眼皮底下有一個叫匡衡的人,將其作為人才舉薦?匡衡的幸運,必然與文不識的支持有關。當然,主要還是在於匡衡自身的自強不息,才得到了改變命運的可能。

凿壁偷光:西汉名臣匡衡的家风故事

就這段經歷而言,匡衡算是一個帶有許多正能量的勵志人物,可為後世楷模。遺憾的是,這位好學之士後來的心思卻放到了做官上,為了做官而做官,以至於開始是非顛倒,更有貪腐之舉。做官做到丞相的他,先是因為兒子匡昌酒後殺人受到波及,後又被查出侵佔國家土地,在皇帝給了很大面子的情況下,匡衡逃過一死,被免職罷官,貶為庶民。

不幸之中有萬幸,那就是匡氏好學的家風,還是傳承了下去。雖然有匡昌這樣的頑劣子弟,但匡衡也有如匡鹹這樣的好學之子。史書記載稱這位匡氏子孫“明經,歷位九卿”——也就是學問高深,並因此在九卿的序列中幹了很長時間。須知九卿可是僅次於丞相級別的中央高級官吏,沒有點真才實學是難以坐到那位置上去的,何況還要坐很久。匡鹹的學問,不會比他父親差。

史書又稱此後匡氏“家世多為博士者”,從再無一個貪腐或者奸惡分子記載的情況來看,最終還是積極的、好學的家風得到了傳承,這也算是一種“邪不勝正”吧。

(選自《新湘評論》)

凿壁偷光:西汉名臣匡衡的家风故事凿壁偷光:西汉名臣匡衡的家风故事

本週熱文

凿壁偷光:西汉名臣匡衡的家风故事凿壁偷光:西汉名臣匡衡的家风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