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驚雷》劈醒了楊坤,更劈出了他的本來面目


一首《驚雷》劈醒了楊坤,更劈出了他的本來面目

近日,楊坤火了,《驚雷》也火了。

楊坤公然在直播間吐槽網絡神曲《驚雷》,稱一首《驚雷》劈醒了他。

直言其“要歌沒歌,要旋律沒旋律,要節奏沒節奏、要律動沒律動。”甚至批其“神馬東西,噁心至極”。

一石激起千層浪,網絡從此又開始風捲殘雲,波濤滾滾。

有人譏諷甚至怒罵楊坤,批判楊坤以大欺小、倚老賣老,眼裡容不得別人;

有人提醒楊坤,存在即是合理,何必斤斤計較;咖啡和大蒜皆可食用。

逼得《驚雷》的原唱正式挑戰,炫耀其點擊量比楊的任何一首歌都火。

似乎楊坤出道以來的“通天修為”瞬間被“天塌地陷”,逼得楊坤再發視頻,喝著咖啡就大蒜,秋水共長天

一色。

一首《驚雷》劈醒了楊坤,更劈出了他的本來面目

一首《驚雷》劈醒了楊坤,更劈醒了世人的無知。,音樂的經典程度是靠點擊量來衡量?如果真是那樣,《小燕子穿花衣》、《祝你生日快樂》、《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等等就是經典的祖宗。

一首《驚雷》劈醒了楊坤,更劈醒了楊坤的本來面目。年過半百依舊敢做敢當、敢愛敢恨、敢於直麵人們對審美的挑剔,敢於接受吃瓜群眾的無理起鬨和無端指責和謾罵,更敢於在週五的晚上在直播間“約架”。


一首《驚雷》劈醒了楊坤,更劈出了他的本來面目

1

不苟同,不迎合

蔡元培曾說:“多歧為貴,不取苟同”。

多歧,必然出現爭論,必然出現逆耳的、聳人聽聞的意見,或者是覺得很刺激性的意見;

苟同,必然和諧一片,必然歡歡喜喜,必然祥和聲聲,你誇讚我,我崇拜你,互相推向深淵。

楊坤,欲過不惑之年,本來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仍放棄微微一笑面對世人,這是他的真性情體現。

楊坤在《中國好聲音》風靡全球的時候,以32場演唱會自居的導師,是何等的威風凜凜;

但他不滿節目組肆意剪切本意,曲解他對原創的理解,大發雷霆,毅然決然放棄後續的簽約。

甚至他連劉德華的缺點也敢指出,批判天王唱歌沒有水準,唱歌的方式就是嚎。雖然我們知道楊坤的言

辭確實不當,但天王,也確實不是神。

不苟同,才能讓世人擦亮眼睛;不迎合,才能讓後人看到空間。

一首《驚雷》劈醒了楊坤,更劈出了他的本來面目

2

不偽裝,不做作

徐志摩曾說:“由於我們過於習慣在別人面前戴面具,因此最後導致在自己面前偽裝自己。”

故意做作的人,會做出不自然的表情架勢和腔調,而且故意擺譜;

故意偽裝的人,是矯枉過正的塗抹脂粉,是虛情假意的扭捏作態,更是不三不四的東施效顰。

雖然楊坤的颱風,是獨一無二的閉著眼,伸著手,扭著腰,踩著菸頭,但,這才是楊坤。

看不慣別人的時候,楊坤喜歡當面揭穿,不給任何人留面子;

欣賞一個人的時候,楊坤喜歡直言不諱,對其讚美毫不吝嗇。

當年與好友鬧脾氣,他可以賭氣到“老死不相往來”,對方不認輸絕不收兵;

光頭學員模仿楊坤唱腔,他卻像一個孩子一樣毫不遮掩他的開心。

不偽裝,是草原上的巴特魯漢子自有的秉性和性格;

不做作,是一個獨立音樂人該有的脾氣和執著。

一首《驚雷》劈醒了楊坤,更劈出了他的本來面目

3

不懦弱,不忍讓

所謂強者,是既有意志,又能等待時機。

羅曼·羅蘭在《約翰·克利斯朵夫》裡曾說:“人生是一場無休、無歇、無情的戰鬥,凡是要做個夠得上稱

為人的人,都得時時刻刻向無形的敵人作戰,本能中那些致人死命的力量,辭書人心意的從慾望,曖昧

的念頭,使你墮落使你自行毀滅的念頭,都是這一類的頑敵。”

不懦弱,才讓他做音樂時不斷的自我否定,而不是僅僅的為了迎合一部分人而永遠的停留在“動次打次”

的階段;

不忍讓,才讓他在看到一幫烏七八糟的垃圾時挺身而出,因為他明白聽者需要旋律,更詞句裡的內心觸

動。

正因為他的勇士精神,在他喜歡的跑車和摩托車面前,他才能馳騁的如此自然;

正因為他的倔強和執拗,他才能在電影《冠軍的心》中咆哮出他內心的真實:

“想贏,有錯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