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识空弓射大雁

古代有很多神射手,他们一箭射入顽石,一箭定天山,一箭射出百年太平,端的是“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入石棱中。”其准头其神力令强虏闻风丧胆,岂敢度阴山半步。

为了练就过人的眼力,据说古人躺在纺车下,近距离盯着飞旋的转轮,直到双眼一眨不眨;或把一颗绿豆悬挂在一丈开外,天天凝视,一直把绿豆看到鸡蛋那么大,然后一箭射穿绿豆!

一目了然百步穿杨,神不神?

这是好箭法。不用箭镞,只用一把空弓就能把天上飞的大雁射下来,那才叫神!古代有位诸侯一次出游时,一个雁阵正当空掠过,身旁一位神射手望了一会说,我不用张弓搭箭就可以射下大雁。说完他扣响弓弦,一只大雁竟应声落地。面对满脸惊疑的诸侯,他解释了这份自信——那只大雁鸣声嘶哑,隐隐有些落单,心知它是只受过伤的大雁,我一弹弓弦,它必然猛地向上一冲,就会旧创崩裂直落地上。射得准,这只是技艺精,还没有超脱“术”的范畴,只有洞悉鸟性才能达到射得神!比这更神的是有人竟洞悉鸟性赢得战争。

雍正初年,汉军镶黄旗人年羹尧在青海作战。一天晚上,将士都已安寝熟睡。到了半夜三更,抚远大将军年羹尧突然令全体将士立即起床,分兵数队,离军营十里埋伏,并派传令兵通知各队将士:四更时敌人会来劫营,要做好战斗准备。

将士们都疑惑不解,只因年大将军的军令一向严厉,违者必受重惩,只好遵令办事。四更,果然有大批敌军凶猛来袭。年羹尧的伏兵早有准备,迎头痛击,令敌军伤亡惨重,落荒而逃。

翌日,众部将入贺,有参将问:“我们都在军营中,并未得悉敌人会在半夜前来偷袭,请问将军怎会得知敌人在半夜前来?”年羹尧笑道:“大雁给我们报信,你们没察觉罢了。”众将听罢愕然。

年羹尧说:“昨夜我见雁群飞鸣,那时月黑风高,群雁按理已经棲止安宿,一定有人惊动了它,它们才会高飞鸣叫。雁群多停在水泊,这水泊离我们有一百多里,是敌人来往必经之地。由于雁飞得快,且在三更飞过,敌骑必然会在四更来到。”众人听后一下明白过来,都对年大将军表示佩服。此事在晚清报人李伯元所著《南亭笔记》有详细记载。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是心由境造,还是境由心造?现实遇到的困扰往往是悦鸟性易,空人心难。面对成功,人易膨胀;面对权力,人性是容易扭曲的。纵是识鸟性的年大将军也没迈过知人性这个坎,他洞悉鸟性赢了战争,却未洞悉人性输了人生。那年,年大将军班师凯旋,雍正皇帝率满朝文武迎接大军。当时正是六月天,全军将士盔甲鲜明汗流浃背,雍正见状示意卸去盔甲凉快凉快,但全军上下军容严整纹丝不动。直到年大将军发话,让传令官挥挥小旗帜,大军这才立即解甲。此刻,年羹尧人生的荣耀达到顶端,同时也种下他悲惨结局的诱因。明代名将蓝玉也是这样。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爱将,一次明太祖召见蓝将军,两名随扈如影随形。后来皇上有要事商量,就让那两名随扈退下,但对方闻所未闻,只等蓝将军一挥手,才立马走开。皇帝的话都不听,眼中只有自己的主子,年羹尧式的膨胀真的是自古概莫能外。

看来,识鸟性和知人性相比还停留在“术”的层面,只有洞悉人性,人生才能出神入化,这里面有两层涵义,既对人又对己,知己知彼:对人需知人意识人性,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对己则明己短,明知人一旦获得一定成功,有了一些成绩,往往会膨胀,而这恰恰为自己埋下毁灭的种子。因此,戒骄戒躁“两个务必”至今依然是我们安身立命,医治这个“短”的良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