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防控還不能鬆勁

4月10日,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警告稱,雖然一些國家已計劃解除疫情期間的居家隔離等限制措施,但過早解除限制可能導致疫情捲土重來。全球疫情防控依然任重道遠。據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統計數據顯示,截至北京時間4月13日零時,全球累計確診新冠肺炎病例超過180萬例,累計死亡病例超過11萬例。

放鬆防控為時尚早

據法新社報道稱,譚德塞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在西班牙、意大利、德國和法國等國的傳播正在放緩。有些國家已經在醞釀逐步取消居家限制措施。對此,他表示擔憂,“過快取消限制措施可能導致致命反彈。如果掌控不當,疫情逐步下行的過程可能會像上行一樣危險。”

路透社報道稱,4月10日,新加坡報告近200例感染病例和1例死亡病例。該國此前曾通過採取嚴格的檢測和接觸者追蹤制度使疫情得到控制。然而,本月本地傳播的病例急劇增加,促使政府採取了更嚴厲的防控措施。新加坡的經歷提醒其他國家,即使危機看似結束也要保持警惕。

發展中國家疫情形勢牽動人心。譚德塞表示,新冠病毒正在非洲農村地區擴散,多個國家出現了聚集性傳播和社區傳播。非洲國家本已不堪重負的衛生系統預計將面臨嚴重困難。

“世衛組織的警告很有必要。”中國人民大學歐盟“讓·莫內”講席教授、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王義桅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雖然很多國家都升級了防疫措施,彌補防疫疏忽,努力亡羊補牢,但對其他國家的援助和聯動不足,缺乏足夠的國際合作。而發展中國家缺乏必要的檢測手段、防疫設備、醫療物資等,是全球疫情防控最短板、最薄弱的環節。當前,疫情引起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等一系列危機在疊加,風險在變大。

世界多國兩難選擇

迫於經濟下行壓力,疫情防控和重啟經濟成為世界多國的兩難選擇。

《華盛頓郵報》4月10日稱,由於擔心經濟低迷,美國政府在尋求5月1日前恢復商業活動的策略。

歐洲多國也計劃採取行動。外媒報道稱,奧地利、挪威和丹麥宣佈了從4月中旬開始逐步解禁的計劃。在比利時,推動“退出”疫情防控限制的專家小組已經成立,由央行行長、經濟學家、科學家、醫生等組成。據意大利《晚郵報》報道,意大利總理孔特計劃在現行限制措施13日到期後,允許書店、文具店等少數商店重新營業。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格奧爾基耶娃4月9日撰文稱,有人說,應該在拯救生命和挽救生計間權衡,這其實是一個虛假的兩難選擇。考慮到這是一場流行病危機,擊敗病毒和保衛民眾健康是經濟復甦的必要條件。

“經濟何時可以安全重啟,是病毒而非政客說了算。”美國彭博社報道稱。

加強合作全球共識

“這是一代人的戰鬥。”據卡塔爾半島電視臺報道,4月9日,聯合國安理會舉行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的首次會議。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提出了3個基本要求:確保人道主義援助的抵達和(在衝突地區)開放走廊,以安全及時地運送貨物和人員;計劃動員強大而靈活的資金,以應對與疫情相關的人道主義呼籲;保護最脆弱和最無力自保人員,並執行國際人道主義法、人權法和難民法。

“人類只有共同應對疫情挑戰才能戰而勝之。”王義桅認為,要加強聯合國和世界衛生組織的權威性,加強國際協調機制創新,增強G20等多邊機構的聯動性。發達國家首先不僅做好自己的事情,還要共同研發疫苗,實現開放式創新,並努力援助發展中國家。此外,國家之間要放棄相互指責。全球要解除病毒政治化、防疫民粹主義等思想對疫情防控的綁架,要以人為本,形成超越民族國家利益之上的人類健康秩序建構的治理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