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新增病例2月以來首現兩位數,國家衛健委專家組成員蔣榮猛:還沒到“鬆勁”的時候

武漢新增病例2月以來首現兩位數,國家衛健委專家組成員蔣榮猛:還沒到“鬆勁”的時候

武漢晚報3月7日訊(記者黃琪)3月6日,武漢市新冠肺炎新增確診病例自今年2月以來首次出現兩位數,這是否代表著疫情的拐點已經到來?現階段武漢市防疫工作的重點是什麼?長江日報-長江網記者就此對話國家衛健委專家組成員、北京地壇醫院感染性疾病診療和研究中心主任醫師蔣榮猛。

武漢新增病例2月以來首現兩位數,國家衛健委專家組成員蔣榮猛:還沒到“鬆勁”的時候

(圖為蔣榮猛給醫療隊做院感防控培訓)

記者:您認為兩位數意味著什麼,是否是拐點?如果不是,預期還需要多久?

蔣榮猛:從流行病學角度而言,並沒有“拐點”一說,只要新增病例沒有歸零,就說明還有傳染源。但降到兩位數肯定是一個好現象,說明前期的控制措施發揮了重要作用。

像浙江等外地省市從兩位數到清零大約需要一個月,武漢可能也需要這麼長時間。

從“消化”現有患者的角度看,武漢現有確診病例19011,其中重症有5028人,非重症約1.4萬人,按照目前的出院速度,非重症患者大概半個月都能出院,重症患者住院時間要更長一些。

記者:您認為武漢現階段的防控重點是什麼?

蔣榮猛:重點第一個是加強現有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力度,降低病死率;第二是想辦法避免輕症變成重症患者,重症發展成危重患者;第三是要及時發現和隔離傳染源,要從源頭“堵住”傳播,同時,儘早發現密切接觸者,進行追蹤觀察,尤其是散發病例,沒有明確流行病學接觸史的。

記者:您認為現階段政府、市民分別需要注意些什麼?

蔣榮猛:雖然疫情上升的態勢得到一定程度遏制,但還說不上到了“鬆勁”的時候。目前進入疫情決戰決勝階段,“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還得繼續落實。

同時,政府還要考慮非新冠肺炎病人的治療,避免因醫療資源被佔用而引發次生問題。在此建議,要充分發揮基層醫療機構“守門人”的作用,在分級診療中對慢性病、傳染病的發現、轉診起到第一道防線作用,同時和綜合醫院建立起有效的轉接機制,做好對出院患者的專業管理和指導。基層醫療機構是網底,是第一道防線,一定要做好。

現在很多醫院在接診非新冠肺炎患者時開展新冠肺炎的排查,如血常規、CT檢查,甚至核酸檢測等,涉及到很多細節,一定要加以注意。比如遇到需要急診手術的患者怎麼辦?發病早期檢出率低,怎麼辦?因為無論CT還是核酸檢測都不可能做到100%的診斷和排除。因此,醫院採取多種檢測手段時,要儘量縮短檢測時間。

除此之外,這次疫情還告訴我們,醫院標準預防更為重要,務必要將它作為一種常態化的醫院感染管理策略。標準預防就是視任何患者為具有潛在傳染病的患者,平常醫生在做接診、護理、檢查、手術時,都要根據操作可能的感染風險做好個人防護。如接觸血液、體液要戴手套,行眼部、口腔、氣道等操作時要戴口罩、護目鏡或防護面屏等。同時,嚴格執行手衛生,醫院環境要清潔消毒,病房要做好通風。如果能夠做好標準預防,遇到什麼傳染病都不怕。

從醫院來講執行標準預防非常重要,普通市民也要按照標準預防原則做好個人衛生,如勤通風、勤洗手,不洗手不能觸摸眼口鼻,咳嗽打噴嚏用紙巾或肘部遮擋,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場所等。

記者:您覺得武漢這段時間以來的防控措施有沒有效果?

蔣榮猛:從2月初到現在,武漢的新增病例從高峰期的四位數到現在兩位數,大概用了一個月時間,這是相當了不起的成績,防控效果毫無疑問值得肯定,但同時武漢也付出了很大代價。如果要說如何做得更好,“天下大事必作於細”,面對公共衛生突發事件,也是一樣,只有注重每個環節和流程中的細節,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因應對不足所引發的次生影響。因此,我們要進行經驗總結,從尊重個人感受的角度出發,去關注跟這場疫情有關的每一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