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新增病例2月以来首现两位数,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蒋荣猛:还没到“松劲”的时候

武汉新增病例2月以来首现两位数,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蒋荣猛:还没到“松劲”的时候

武汉晚报3月7日讯(记者黄琪)3月6日,武汉市新冠肺炎新增确诊病例自今年2月以来首次出现两位数,这是否代表着疫情的拐点已经到来?现阶段武汉市防疫工作的重点是什么?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就此对话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北京地坛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和研究中心主任医师蒋荣猛。

武汉新增病例2月以来首现两位数,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蒋荣猛:还没到“松劲”的时候

(图为蒋荣猛给医疗队做院感防控培训)

记者:您认为两位数意味着什么,是否是拐点?如果不是,预期还需要多久?

蒋荣猛:从流行病学角度而言,并没有“拐点”一说,只要新增病例没有归零,就说明还有传染源。但降到两位数肯定是一个好现象,说明前期的控制措施发挥了重要作用。

像浙江等外地省市从两位数到清零大约需要一个月,武汉可能也需要这么长时间。

从“消化”现有患者的角度看,武汉现有确诊病例19011,其中重症有5028人,非重症约1.4万人,按照目前的出院速度,非重症患者大概半个月都能出院,重症患者住院时间要更长一些。

记者:您认为武汉现阶段的防控重点是什么?

蒋荣猛:重点第一个是加强现有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力度,降低病死率;第二是想办法避免轻症变成重症患者,重症发展成危重患者;第三是要及时发现和隔离传染源,要从源头“堵住”传播,同时,尽早发现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观察,尤其是散发病例,没有明确流行病学接触史的。

记者:您认为现阶段政府、市民分别需要注意些什么?

蒋荣猛:虽然疫情上升的态势得到一定程度遏制,但还说不上到了“松劲”的时候。目前进入疫情决战决胜阶段,“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还得继续落实。

同时,政府还要考虑非新冠肺炎病人的治疗,避免因医疗资源被占用而引发次生问题。在此建议,要充分发挥基层医疗机构“守门人”的作用,在分级诊疗中对慢性病、传染病的发现、转诊起到第一道防线作用,同时和综合医院建立起有效的转接机制,做好对出院患者的专业管理和指导。基层医疗机构是网底,是第一道防线,一定要做好。

现在很多医院在接诊非新冠肺炎患者时开展新冠肺炎的排查,如血常规、CT检查,甚至核酸检测等,涉及到很多细节,一定要加以注意。比如遇到需要急诊手术的患者怎么办?发病早期检出率低,怎么办?因为无论CT还是核酸检测都不可能做到100%的诊断和排除。因此,医院采取多种检测手段时,要尽量缩短检测时间。

除此之外,这次疫情还告诉我们,医院标准预防更为重要,务必要将它作为一种常态化的医院感染管理策略。标准预防就是视任何患者为具有潜在传染病的患者,平常医生在做接诊、护理、检查、手术时,都要根据操作可能的感染风险做好个人防护。如接触血液、体液要戴手套,行眼部、口腔、气道等操作时要戴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等。同时,严格执行手卫生,医院环境要清洁消毒,病房要做好通风。如果能够做好标准预防,遇到什么传染病都不怕。

从医院来讲执行标准预防非常重要,普通市民也要按照标准预防原则做好个人卫生,如勤通风、勤洗手,不洗手不能触摸眼口鼻,咳嗽打喷嚏用纸巾或肘部遮挡,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等。

记者:您觉得武汉这段时间以来的防控措施有没有效果?

蒋荣猛:从2月初到现在,武汉的新增病例从高峰期的四位数到现在两位数,大概用了一个月时间,这是相当了不起的成绩,防控效果毫无疑问值得肯定,但同时武汉也付出了很大代价。如果要说如何做得更好,“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面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也是一样,只有注重每个环节和流程中的细节,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应对不足所引发的次生影响。因此,我们要进行经验总结,从尊重个人感受的角度出发,去关注跟这场疫情有关的每一个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