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有趣的問題說起:如果本學期不開學,一年級能升二年級嗎?

今天在網上看到一個問題:如果這學期小學不開學,那一年級能不能升二年級呢?這是問題比較有趣。原因在於,這個問題似乎很簡單,人人都可以回答能或不能。但真正問起道理來卻又感覺有點朦朧,說不清楚。

這個問題涉及到了教育上的很多基本概念。如,升級與留級的標準、對學生評價的標準、課程內容的確定原則、教育與課程內容的關係等等。

下面先講本學期實際情況,再來分析理論上的問題。

從一個有趣的問題說起:如果本學期不開學,一年級能升二年級嗎?

01 本學期中小學各年級能夠開學

目前已經有10個省份公佈了小學低年級開學時間。

新疆3月23日,青海3月25日~31日,江蘇4月13日,河南4月13日,甘肅4月20日,浙江4月26 日,上海5月6日,四川5月6日,廣東5月11日,貴州5月中旬。

剩下的還沒有公佈小學開學時間的省份,除湖北外也都公佈高三和初三開學時間了。根據這些開學時間推斷,本學期中小學差不多都能開學,因為現在離本學期結束還有3個月的時間。估計大多數會在5月中下旬開學。

開學以後,根據教育部規定的可以利用週六補課和暑假推遲來補齊課時。那麼教學內容是能夠完成的。

因此,各個年級都能夠正常升級。

儘管北京市已經明確,週六不補課、暑假不推遲。但北京市教育局已經申明,不減少教學內容,本學期沒學完的內容將合理安排到下一學期。因此,各年級也會正常升級。

從一個有趣的問題說起:如果本學期不開學,一年級能升二年級嗎?

02 假設本學期不開學,一年級怎麼升二年級?

之所以出現這個問題,是一種錯誤的慣性思維。

眾所周知,我國每學期都有期中、期末考試,尤其是學年期末考試,都是全市統考。這樣給人一個錯覺,似乎必須經過學年統考,才能升級。產生這樣的錯覺還有一個更主要的原因,就是小升初和初升高的考試。考得好,就可以上好學校,考得差就只能上普通學校或者技校。這兩次考試明顯地具有篩選作用。

但實際上,小升初或初升高的篩選只是可以選擇不同的學校,卻仍然都是升級,並沒有留級。

因為當前我國有一個基本政策,就是中小學階段不能留級。只要學生不是生病休學等重大情況,必須往上升。期末考100分要升級,期末考0分也要升級。這種升學方式稱為直升式。可見,升級或留級與考試並沒有必然關聯。

所以,如果這一學期不開學,則一年級下學期仍然會直接升為二年級。

那麼這裡不準留級只是政策規定,這個升級政策的教育學依據是什麼呢?考試又是為了什麼呢?這涉及教育的一些核心問題。

從一個有趣的問題說起:如果本學期不開學,一年級能升二年級嗎?

03 中小學升級與留級的依據是什麼?

一、以前的留級制

在2013年《中小學生學籍管理辦法》出臺以前,我國中小學是允許有留級制的,當時的升級和留級的標準就是學生的學業水平評價,是根據考試成績進行的評價,包括4個層次: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考試成績達到90分或以上為優秀,75分到89分為優良,60分到75分為合格,60分以下為不合格。每學期結束之後,學生都會收到一個成績單,上面有老師的評語和成績說明。合格及合格以上評價就可以升級。如果評價不合格,就要留級重修。所以,留級在當時也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

也即,那時升級與留級是與學生的學業水平關聯的,是對學生的學業水平評價的一種結果反饋。

二、現在的升級制

《中小學生學籍管理辦法》出臺後,國家原則上不允許留級了。

主要原因是隨著義務教育的普及,學生留級會大量浪費國家的教育資源。其次是留級會導致學生教育不公平。

現在的升級依據是什麼呢?

從一個有趣的問題說起:如果本學期不開學,一年級能升二年級嗎?

現在學生的升級是依據學生課程內容的學習時間。只要學生完成了該學年內容所需的時間,就可以升級。如果沒有完成課程內容所需要的時間,可以留級重修。

如果學生想要留級,需要學生自己提出申請並提供學習時間證明。比如,學生生病住院,就可以證明學習時間不足,要求留級重修。

今年疫情情況下,如果開學後學生沒有達到課程內容的學習時間,是不是可以選擇留級呢?

不能。因為國家在疫情期間通知了要進行網上學習的,網上學習也算學習時間。至於學生學沒學已經不是升級與留級評價依據了。

現在仍然有考試,但學生考試成績不再與升級與否關聯。那麼,考試對於學生起什麼作用呢?

現在的考試對於學生有兩個意義:一是對學生的學業水平進行檢測與評價;二是作為學生小升初和初升高時分流的依據,非畢業年級的考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為分流做鋪墊的。

考試是評價學生學業水平的一種檢測方法,同時也是評價老師教育效果一種檢測方法。

從一個有趣的問題說起:如果本學期不開學,一年級能升二年級嗎?

04 中小學教育的依據是什麼?

教育是一個系統的工程。

學生從小學入學到高中畢業,總共需要學習哪些領域的知識?這些內容安排到哪些年級去學?每個內容學多長時間?學生學習這些內容的意義是什麼?等等。國家需要結合青少年的身心發育特點,進行統籌規劃。這個規劃就稱為《課程標準》,《課程標準》就是老師教育的依據。

然後,有關教育部門再組織人員依據《課程標準》編寫教材,教材就是老師實現教育的媒介。老師按照自己對《課程標準》的理解,以教材為媒介對學生實施教育。

學生怎麼學習教材,取決於老師的教育方法,而老師的教育方法又來源於老師對《課程標準》的理解。

針對教材內容的教學方法,國家教育部門也編寫了指導性建議,即《教學大綱》。《教學大綱 》也是居於《課程標準》編寫的,是建立在編寫人員對《課程標準》的理解基礎之上的。所以,《教學大綱》只是老師教學的參考,老師也可以按照自己對《課程標準》的理解來組織教學。

所以,中小學教育並不是簡單地傳授教材知識,而是按照《課程標準》的目標要求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培養。

那麼,如何衡量老師的教育效果以及學生在老師的教育下達到了什麼水平呢?就需要對學生進行評價。

從一個有趣的問題說起:如果本學期不開學,一年級能升二年級嗎?

05 如何評價學生?

一、學業水平評價

我國教育對學生的評價一直以來都主要是學業水平來評價。

從學生角度來看,學業水平評價只是反映了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掌握情況,並不能真實反映學生的學習能力。比如,學生可能不喜歡這門課程,沒有認真學習導致成績不好,但學生的學習能力卻是很好的。尤其,學業水平評價不能反映學生的情感態度、品德修養以及性格發展等等。

從老師角度來看,學業水平評價只是反映了老師對教材內容的傳授,並沒反映老師對《課程標準》的理解。

所以,現在國家在推行綜合素質評價。只不過,才剛剛起步。

二、綜合素質評價

綜合素質評價有五個維度:思想品德、身心健康、學業水平、藝術素養、社會實踐五個方面,一共有20個關鍵指標。

目前,人們對綜合素質評價有較大的爭議。主要原因是認為除了學業水平是通過考試成績來評定,是相對客觀的。而其他的幾個維度評價主觀性較強,帶有較大的感情傾向性。

所以,人們認為綜合素質評價不公平。只有考試成績評價才是最公平的。

當然這個說法是不科學的。

從一個有趣的問題說起:如果本學期不開學,一年級能升二年級嗎?

首先,考試成績評價最公平是一種生活經驗判斷。也即,是一種慣性思維。因為我國的評價歷來都是考試成績。這與主觀和客觀沒有關係。客觀的不一定公平,主觀的也不一定不公平。公平本身就是一種主觀看法,取決於每個人的思維角度。

其次,主觀評價是否公平取決於評價標準的信度。主觀評價是建立在誠信基礎之上的。只要每個人的評價都是真誠的,評價就是公平的。所以,人們認為素質評價不公平,本質上是認為素質評價的信度不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