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什麼大驚小怪,除了白茶,人家普洱茶也是用三層包裝

沒什麼大驚小怪,除了白茶,人家普洱茶也是用三層包裝

這是2019年

本文由普洱茶堂(puerchatang)原創,

存茶,是門技術活。

要知道,自打老祖宗開始,存茶就是重點中的重點。

唐代韓琬的《御史臺記》寫道:“貯於陶器,以防暑溼。”

宋代趙希鵠在《調燮類編》中談到:“藏茶之法,十斤一瓶,每年燒稻草灰入大桶,茶瓶坐桶中,以灰四面填桶瓶上,覆灰築實。每用,撥灰開瓶,取茶些少,仍覆上灰,再無蒸灰。”

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也有述及:“收藏宜用磁甕,大容一二十斤,四周厚箬,中則貯茶,須極燥極新,專供此事,久乃愈佳,不必歲易。”

明代王象晉在《群芳譜》中,把茶的保鮮和貯藏歸納成三句話:“喜溫燥而惡冷溼,喜清涼而惡蒸鬱,宜清獨而忌香臭”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變遷,存茶的要點,被傳承下來。

六大茶類的保存條件,大同小異,主旋律都是要規避會讓茶葉變質的五大因素。

一是光線,二是溫度,三是溼度,四是氧氣,五是異味。

這是導致茶葉變質的導火索。

因這些外在的條件,茶葉一言不合,就改變了色香味,生出了不好的香氣和口感,最後香消玉殞,不再具有飲用價值。

當然,隨著茶類的增多,存茶也多了細節。

比如,在長期的演變的過程中,白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包裝方式——三層包裝法。

沒什麼大驚小怪,除了白茶,人家普洱茶也是用三層包裝


沒什麼大驚小怪,除了白茶,人家普洱茶也是用三層包裝

白茶中,所謂的三層包裝法,是紙箱、鋁袋、塑料袋組合包裝的方法。

把白茶放在鋁袋當中,密封好。

再把整個鋁袋套進塑料袋當中,密封好。

最後找一個大小合適,厚度適中,沒有異味,乾燥的紙箱。

將四周都密封好,然後離牆離地保存。

白茶保存法,自成一脈。

但其實,在普洱茶中,也有講究的三層包裝法。

只不過,普洱茶的三層包裝法,並不像白茶用鋁袋、塑料袋保存。

恰好相反,普洱茶的保存,並不適合用鋁袋。對普洱茶而言,鋁袋的密封性太好,反而不利於茶葉的陳化。

普洱茶的保存有特性。

沒什麼大驚小怪,除了白茶,人家普洱茶也是用三層包裝


沒什麼大驚小怪,除了白茶,人家普洱茶也是用三層包裝

普洱茶在保存時,需要提供一定的空氣。

這些空氣,能夠確保茶葉和進行物質交換,如果是保存熟普,適量的空氣與溼度,可以讓熟普更好地實現後發酵。

從而讓茶葉陳化的更快,生成獨有的茶湯口感。

茶葉在長期的存放過程中,湯水將會變得更急細膩,並且有了這些溼度與溫度以及氧氣,普洱茶中大量的茶多酚將會被分解,茶葉不再刺激。

生普的儲存,同樣不建議過於密閉。少量的空氣,將會延緩普洱茶的陳化。

單從保存來看,鋁袋並不適合普洱茶保存,還是留給白茶,一茶使用吧。

普洱茶的三層包裝法,另有乾坤。

沒什麼大驚小怪,除了白茶,人家普洱茶也是用三層包裝


沒什麼大驚小怪,除了白茶,人家普洱茶也是用三層包裝

普洱茶三層包裝法——竹篾、筍殼、綿紙。

在市面上,普洱茶的三層包裝法,也大有講究,通常是用竹製品。

這些竹製品,也頗有特點。

最外層,是竹筐。

用的是竹子編制而成。這是一種古老而傳統的做法。竹子做成的竹筐,輕便,又方便收納。

在茶馬古道時期,這些竹筐大大的方便了運輸。

不論是散茶還是餅茶,用竹筐都能輕鬆實現運輸。相比那沉重的木架運輸,可謂節省蓄力。

在一些交通不發達的地方,甚至還要用人力運輸。若是用木箱裝茶,顯然不靠譜。

太費力。

並且,竹筐還有透氣性良好的特點。

這一優勢,方便利於普洱茶的氧化後熟,可以實現後發酵。茶葉經路途長時間日曬夜露,陳化成熟,竹子等起到了提升茶葉質量的作用。

當然,用竹製品運輸茶葉,也有一大好處——竹子清香,茶葉吸收了氣味後,是一種良性的相互促進作用。

沒什麼大驚小怪,除了白茶,人家普洱茶也是用三層包裝


沒什麼大驚小怪,除了白茶,人家普洱茶也是用三層包裝

第二層,是竹葉、筍殼等。

七子餅上包的那層硬殼正是這個竹子的外皮。

在雲南,竹子資源豐富。

光是版納的竹子種類就很多,有黃竹,龍竹,苦竹,甜竹,香竹,等等十多種,比如常見的比如大益的普洱茶一提筍殼裝的外殼就是黃竹的筍葉。

這些竹子的外殼,主要起到了包裹的作用。

有了竹葉、筍殼的包裹,普洱茶在運輸過程中,不易損耗。

同時,這些天然的植物所帶有的芳香物質,還會被普洱茶逐步吸收,從而提供一種更為奇妙的香氣體驗。

粽葉、棕片、竹篾幾種天然植物與茶葉的相互滲透,茶葉品質得到了提升。

同樣,竹葉、筍殼的透氣性好,方便普洱茶陳化,與此同時,竹葉、筍殼等還比較耐存放。

筍殼和竹葉的存在,可以促使普洱茶香氣純正,茶色明亮甘淳,耐泡耐收藏,賣相更好。

並且這些小小的竹子,還有大作用。

比如竹筒茶,就是一大茶與竹子極好的交融。

製作竹筒茶,甜竹是用的比較多的,清香,直徑2-5cm之間。加入普洱茶,製作時使用無煙碳慢火烤制,熱量將香竹的清香與普洱茶的花香,輕輕的糅合在了一起,使普洱茶煥發出了不一樣的精彩。

這樣算得上是普洱茶的一大創新。

沒什麼大驚小怪,除了白茶,人家普洱茶也是用三層包裝


沒什麼大驚小怪,除了白茶,人家普洱茶也是用三層包裝

第三層,綿紙。

所謂的綿紙,就是和普洱茶最親密無間的那層白色紙張。

綿紙的原料,是雲南當地的植物製作而成,當地的人叫“馬三”,把它外面的皮剝乾淨,只留中間白色那一層,曬乾,然後,用沸水煮兩三個小時,再把煮好的樹皮用榔頭搗碎,做成紙漿。

再經過加工,均勻晾乾,就成了普洱茶的外衣——棉紙,再在棉紙上寫上普洱茶的名字,自此它就有了識別性。

經過手工綿紙包裹,茶餅方便售賣。

這些,就是普洱茶的三層包裝法。

當然有心的茶友們存茶,還會加上第四層包裝——紫砂罐。

紫砂罐存茶,已經成為一種標配。

紫砂罐透氣性好,能夠給普洱茶陳化提供一個良好的空間。紫砂壺的小七孔結構,相當於是一個過濾器,能夠將空氣進行過濾,吸附普洱茶的香氣,從而讓茶葉的香氣更加聚攏。

沒什麼大驚小怪,除了白茶,人家普洱茶也是用三層包裝


沒什麼大驚小怪,除了白茶,人家普洱茶也是用三層包裝

茶葉保存,各有千秋。

白茶裡的三層包裝法,用的鋁袋、塑料袋、紙箱,講究的是一個密封性,生怕茶葉在長期存放的過程中,因倉儲不當,出現了發黴變質的情況。

而普洱茶裡,也有三層包裝法。

只是三層包裝所用的方式不同。

普洱茶的三層包裝法中,有兩層都與竹子有關。

竹簍、竹葉、筍殼,它們的存在,為普洱茶的運輸、陳化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因有了這些東西的存在,我們喝到的普洱茶,才會更有特色。

三層包裝法,殊途同歸。

全文完!

本文歸普洱茶堂(puerchatang)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