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遊牧民族和農業文明不可調和,二者之間的矛盾從何而來

無論是歐洲還是亞洲,似乎農業文明自古便和遊牧民族有無法調和的矛盾。

特別是在中國,遊牧民族的存在使得中國古代持續出現過動盪,晉朝之後曾經讓中國進入長達三百年的混亂時期。但是正是得益於兩者之間的競爭關係,使得遊牧民族和農業文明互相推動發展,最終使得亞洲廣袤的地區,能夠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保持在世界舞臺上的競爭力。

為什麼古代遊牧民族和農業文明不可調和,二者之間的矛盾從何而來

歷史學家伊本·哈爾登,其著作被廣泛研究

北非歷史學家、哲學家伊本·哈爾登,在其著作《穆加迪瑪》中寫道:“農業為主的城鎮居民與遊牧民族之間存在分成。遊牧民確實是野蠻人,他們與野生動物相似,但比城市居民更勇敢,內心更加純潔。城鎮居民安逸的生活,使得他們更注重於享樂、奢侈,這使得他們沉迷於世俗的慾望之中。”

雖然說法有些武斷,但是確實遊牧民族所具備的“狼性”,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是農業國家積極向上重要的原因。

遊牧民族和農業民族的融合,使得兩個派別之間衝突不斷,卻又在競爭中進化

鄰近農業地區的遊牧民族,時常會去掠奪那些來自農業國家的女孩。這使得二者的血脈不斷融合,甚至可以使用共同的語言。最為著名的例子在西亞,使用阿拉伯語的貝都因人成為重要的騎兵來源,他們貢獻出阿拉伯帝國最為重要的部隊。而他們和農業民族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也使得貿易和衝突不斷髮生,卻最終促進阿拉伯帝國的強大。

與城鎮居民和農民相比,遊牧民擁有的物資相對較少。他們能夠交易的物品很少,僅僅只有毛皮、肉、奶製品和牲畜(例如馬)。但是他們需求的東西更多,他們需要金屬產品來武裝自己,例如鍋,刀,縫紉針和武器。這些對於冶煉技術並不發達的遊牧民族來說,只有通過不斷的貿易才能夠得以補充。至於穀物和水果、布這些生活用品,草原和沙漠都無法產出,他們也只能夠通過貿易達成自己的目的。

為什麼古代遊牧民族和農業文明不可調和,二者之間的矛盾從何而來

除中國之外,阿富汗等地區曾經也是遊牧民族頻繁出現的地方

也正是貿易的出現,使得他們推進農業文明長足的進步。以宋朝為例,雖然宋朝不具備強大的軍事實力,但是卻可以通過貿易的手段控制西夏和遼國。西夏、遼國只能用北宋的鑄幣進行交易,無論是底層所需要的生活用品,還是那些價格高昂的絲綢品和珠寶,都需要通過宋朝商人的交易才能夠完成。如果他們希望自己能夠擁有這些技術,那麼就必須轉變為定居的民族,這將使得他們的彪悍氣質徹底褪去。最後反倒成為新的遊牧民族掠奪的對象,而自己卻意外的成為原有的定居民族(北宋)緩衝陣地。

當然這是農業國家利用他們的典範案例,實際上游牧民族在長久的亞洲歷史看來,也是重要的商貿推動者。他們對於沙漠地形的熟悉,使得他們能夠充當商人和嚮導的角色,並從自己的鄰居手中換來消費品。著名的絲綢之路上,雖然歐洲諸國是重要的消費主力,印度和中國是重要的生產國,但是那些遊牧的藩國構成最重要的連接者。

為什麼古代遊牧民族和農業文明不可調和,二者之間的矛盾從何而來

北宋用商業貿易穩定西夏、遼國

如帕提亞人、回族和索格第人,他們造出專門從事穿越草原和沙漠的大篷車,在中國,印度,波斯和土耳其等城市出售商品。在阿拉伯半島,先知穆罕默德本人在成年初期曾是商人和商隊領導,商人充當了遊牧文化和城市之間的橋樑,在兩個世界之間移動,並將物質財富帶回給自己的原生家庭。除去暴力之外,實際上這種連接的方式才是他們主流的生存模式。

除去合作之外,實際上他們的衝突也非常多,衝突演變成農業、城鎮文明的災難

雖然我們肯定遊牧民族和那些偉大帝國之間的商貿關係,但實際上定居的文明帝國更多的是處在對他們“利用”的位置上。中國古代便十分熱衷於這種關係的建構。常常在西域地區,我們都能夠看到都護府這樣的戒衛組織存在,他們最重要的作用便是讓龐大、分散的遊牧民族誠服於中國。作為回報,古代中國也會為他們提供保護,並且將珍稀的絲綢品和瓷器交付於他們。不過並不是歷朝歷代都是主導者,漢初匈奴便是關係逆襲的典範代表。戰勝過項羽的劉邦,卻意外的在公元前200年被匈奴圍困。最後漢高祖在白登之圍的情況下,只能用和親的方式換取漢朝的穩定。

為什麼古代遊牧民族和農業文明不可調和,二者之間的矛盾從何而來

中國自戰國時期便和遊牧民族衝突不斷

中國不是亞洲唯一和遊牧民族衝突不斷的國家,實際上只要貿易關係出現破裂,遊牧民族便會開始大舉進行掠奪。因為即便是他們樂意定居並且維持和睦的關係,也會被新的遊牧民族擠壓,這就會導致衝突的爆發。情況好的話只是短暫的騷擾,但是如果農業文明稍有縱容便會走向極端化。衝突的爆發,使得城鎮和農業文明建立的政治體系十分脆弱,他們只能依靠堡壘、長城、大軍的方式防範對方。但是這些東西都需要耗費金錢、人員,最終很有可能會讓一個龐大的帝國因此被拖垮。

即便是能夠獲得勝利,對於農業文明、遊牧民族來說都將會造成巨大的傷害。公元89年,漢武帝率領大軍終於擊潰匈奴,匈奴被迫分化為北匈奴、南匈奴兩股勢力。而漢朝卻因為常年的交戰,使得國庫出現虧空的情況,最終這些耗時耗力的軍事行為最後使得漢朝陷入不可逆轉的衰落時期。

為什麼古代遊牧民族和農業文明不可調和,二者之間的矛盾從何而來

比起戰爭,中國古代更喜歡用遊牧民族建立良好關係

當然也有遊牧民族勝利的事件,帖木兒、莫臥兒王朝、滿洲人都曾經逆襲成功。他們最終征服城市,並且成為農業、城鎮文明的主導者。不過在迅速轉為定居性的文明之後,他們大多數都走向衰敗的時期,他們面對龐大、複雜的政治體系基本上是處在束手無策的情況。因為他們不願意放棄自己的遊牧傳統,唯一一個做的不錯的遊牧民族是滿清王朝。他們平衡騎射和農業的利弊,但卻最終倒在歐洲人的船堅利炮之下。

總結

隨著世界人口的增長,定居點開始迅速建設起來,那些原本開放的遊牧場所正在逐漸的消退。如今地球上約有70億人口,估計只有3000萬人是遊牧或半遊牧民族,大部分的遊牧民族都生活在亞洲。蒙古國三百萬人口中約有40%為遊牧民族,在西藏,藏族人口中有30%是遊牧民族。在整個阿拉伯世界,有2100萬貝都因人過著傳統生活方式。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庫奇族中有150萬人繼續作為遊牧民族生活。目前看來,現代化的城鎮文明才是主流,但是過去城市、農業居民和遊牧民族之間的力量平衡發生了無數次變化,誰也無法確定未來的世界將會由誰主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