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潤淡泊,鬆秀雅逸,文徵明作品賞析

文徵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長州(今江蘇蘇州)人,明代傑出畫家、書法家、文學家,世稱“文衡山”,也是“四絕”的全才,在畫史上與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稱“明四家”(“吳門四家”)。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留有著作《甫田集》。文徵明為人謙和而耿介,寧王朱宸濠因仰慕他的賢德而聘請他,文徵明託病不前往。正德末年因為歲貢生薦試吏部,授翰林待詔。他不事權貴,尤不肯為藩王、中官作畫,任官不久便辭官歸鄉。文徵明的書畫造詣極為全面,詩、文、書、畫無一不精,詩宗白居易、蘇軾,文受業於吳寬,學書於李應禎,學畫於沈周,其與沈周共創“吳派”。因官至翰林待詔,私諡貞獻先生,故稱“文待詔”、“文貞獻”。

蒼潤淡泊,松秀雅逸,文徵明作品賞析


蒼潤淡泊,松秀雅逸,文徵明作品賞析


蒼潤淡泊,松秀雅逸,文徵明作品賞析


蒼潤淡泊,松秀雅逸,文徵明作品賞析


蒼潤淡泊,松秀雅逸,文徵明作品賞析


蒼潤淡泊,松秀雅逸,文徵明作品賞析


蒼潤淡泊,松秀雅逸,文徵明作品賞析


蒼潤淡泊,松秀雅逸,文徵明作品賞析


蒼潤淡泊,松秀雅逸,文徵明作品賞析

《惠山茶會圖》

《惠山茶會圖》卷,明,文徵明作,紙本,設色,縱21.9釐米,橫67釐米。本幅未署款,鈐印“文徵明印”、“悟言室印”。前幅蔡羽書序,記該圖作於正德十三年戊寅(1518年),時文徵明49歲。後紙蔡羽、湯珍、王寵三家書詩,顧文彬題記。據蔡羽序記,正德十三年二月十九日,文徵明與好友蔡羽、王守、王寵、湯珍等人至無錫惠山遊覽,品茗飲茶,吟詩唱和,十分相得,事後便創作了這幅記事性作品。畫面採用截取式構圖,突出“茶會”場景,在一片松林中有座茅亭泉井,諸人冶遊其間,或圍井而坐,展卷吟哦,或散步林間,賞景交談,或觀看童子煮茶。人物面相雖少肖像畫特徵,大都雷同,動態、情致刻畫卻迥異,饒有生意,並傳達出共通的閒適、文雅氣質,反映了文人畫家傳神勝於寫形的藝術宗旨。同時,青山綠樹、蒼松翠柏的幽雅環境,與文人士子的茶會活動相映襯,也營造出情景交融的詩意境界。

此圖運用工筆設色法,樹幹、山石、坡陀的勾、擦、皴染多用中鋒,參以側鋒,具行書的筆法,呈“以書入畫”特色。運筆纖細,兼帶拙味,如人物衣紋用高古遊絲描,穩健瀟灑中略見澀筆,工中兼拙。樹石形態亦於精細中呈適當變形,工整而帶裝飾味。設色青綠、淺絳相融,山石敷以石綠,勾線、凹處加淡赭微暈,樹幹運赭石、藤黃間染,人物著色後線條用色復勾,整體色調於對比中見融和,呈現出清麗細緻、文秀雋雅的新風格。這種小青綠的畫法,繼承了元代錢選、趙孟頫的山水畫體,並有發展創造,樹立了明代文人青綠山水畫的新格。

蒼潤淡泊,松秀雅逸,文徵明作品賞析


蒼潤淡泊,松秀雅逸,文徵明作品賞析


蒼潤淡泊,松秀雅逸,文徵明作品賞析


蒼潤淡泊,松秀雅逸,文徵明作品賞析


蒼潤淡泊,松秀雅逸,文徵明作品賞析


蒼潤淡泊,松秀雅逸,文徵明作品賞析


蒼潤淡泊,松秀雅逸,文徵明作品賞析


蒼潤淡泊,松秀雅逸,文徵明作品賞析


蒼潤淡泊,松秀雅逸,文徵明作品賞析


蒼潤淡泊,松秀雅逸,文徵明作品賞析

《蘭竹圖》

《蘭竹圖》卷,明,文徵明作,紙本,墨筆,縱26.8cm,橫730cm。本幅繪坡石蘭竹、荊棘溪流,無作者款識,鈐“悟言室印”、“徵仲”、“徵仲父”、“惟庚寅吾以降”。接紙文徵明自題一段,款署:“徵明題於玉磬山房”。鈐“文徵明印”、“衡山”及引首章“停雲”。

圖中蘭葉、蘭花以淡墨描繪,墨色溫潤,行筆輕盈流利,行轉有致。竹子則以濃墨出之,勁健瀟灑。對襯景的描寫,作者亦頗具匠心,如坡角土石皆以幹筆勾畫、皴擦,再以荊棘穿插其間,卷尾一段溪流淙淙,都顯示出環境的荒率冷寂,從而愈發襯托出蘭、竹高雅清芬、不從流俗的品格,突出了傳統文人賦予蘭竹的人格精神。作者在自題中言道:此圖意在師法宋元時期善畫蘭竹的諸位文人畫大師們的畫法。觀此圖,作者直以行草書、“飛白”筆法入畫,正是深得趙孟頫“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於八法通”的藝術理論及創作實踐的神髓。在如此鴻篇鉅製中,作者盡情揮灑,充分表現出了筆墨的逸趣,是一幅典型的文人畫佳作。

蒼潤淡泊,松秀雅逸,文徵明作品賞析


蒼潤淡泊,松秀雅逸,文徵明作品賞析


蒼潤淡泊,松秀雅逸,文徵明作品賞析


蒼潤淡泊,松秀雅逸,文徵明作品賞析

《湘君湘夫人圖》

《湘君湘夫人圖》軸,明,文徵明作,紙本,淡設色,縱100.8釐米,橫35.6釐米。該圖是文徵明早期僅存的人物畫名作。此圖根據屈原《九歌》中“湘君”、“湘夫人”兩章而作。畫面上湘君、湘夫人一前一後,前者手持羽扇,側身後顧,似與後者對答,神情生動。人物造型來自晉顧愷之《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形象古雅,體態修長,長袖飄逸,衣裙曳地,用遊絲描,施硃紅及白粉,精工古雅。從文徵明和王稺登的題跋可知,文徵明曾請仇英以此題作畫,但文氏看過後並不滿意,自己又重新創作。可見,文氏是在刻意追求一種“古意”,與仇英有不同的審美趣好。畫上方自書《湘君》、《湘夫人》兩章,後署“正德十二年丁醜二月已未停雲館中書”。正德十二年(1517年),時文徵明48歲。本幅有文徵明、文嘉、王稺登題跋。

蒼潤淡泊,松秀雅逸,文徵明作品賞析


蒼潤淡泊,松秀雅逸,文徵明作品賞析


蒼潤淡泊,松秀雅逸,文徵明作品賞析


蒼潤淡泊,松秀雅逸,文徵明作品賞析


蒼潤淡泊,松秀雅逸,文徵明作品賞析

《曲港歸舟圖》

《曲港歸舟圖》軸,明,文徵明繪,紙本,墨筆,縱115cm,橫33.6cm。本幅自題五言詩並署:“雨絕樹如沐,雲空山欲浮。草分波動處,曲港有歸舟。徵明。”鈐“徵仲父印”(白文)印。本幅有明彭年、陸師道、王穀祥及清乾隆帝題詩共四則。作品曾經清內府收藏。近代龐萊臣《虛齋名畫錄》著錄。畫中描繪山間雨後的景象,雲霧蒸騰,林木蔥鬱,筆墨工穩細潤,意境清新幽靜,是文氏細筆山水畫的代表

蒼潤淡泊,松秀雅逸,文徵明作品賞析


蒼潤淡泊,松秀雅逸,文徵明作品賞析


蒼潤淡泊,松秀雅逸,文徵明作品賞析


蒼潤淡泊,松秀雅逸,文徵明作品賞析

《東園圖》

《東園圖》卷,明,文徵明作,絹本,設色,縱30.2cm,橫126.4cm。東園位於南京鐘山東鳳凰臺下,原是明代開國重臣中山王徐達的賜園,名為“太府園”,後來其五世孫徐泰時加以修葺擴建,闢作別墅,更名“東園”。園內疊有峰嶂,川澤相通,靈巖怪石環列前後,奇花異草鬱鬱蔥蔥,亭臺樓閣錯落有致。與徐氏友善的時賢名士常雅集於東園之中,或談詩論文,或品茗撫琴,或宴樂弈棋,或賞玩書畫,其樂融融,快意暢然。《東園圖》是明四家之一的文徵明於61歲(明嘉靖九年,1530年)時繪製的,表現了東園雅集時的情景。圖中板橋橫於潺潺細流之上,青松翠竹遙相呼應,湖石疏置,碧樹成蔭,池水為清風吹皺,泛起層層漣漪。甬路上二文士邊走邊談,攜琴童子相隨其後;堂內四人凝神賞畫,另有手捧數軸書畫的小童立侍桌旁,水榭之中對弈的兩人神態悠閒安逸。

文徵明的繪畫有兩種風格:一是宗法沈周、吳鎮,呈水墨粗筆面貌,世稱粗文;一是師從趙孟頫、王蒙,多青綠重染,工細縝密,世稱細文。文氏早年以工細為主,中年之後粗細兼能,愈晚愈工。《東園圖》便是他晚年細筆的精品。畫上景物多用空勾填色,墨線細勁連綿,筆意古拙,賦色清麗秀逸,暈染精細,正如王原祁所言:“色不礙墨,墨不礙色,又須色中有墨,墨中有色。”全圖雖以青綠設色法為之,卻絲毫不見工匠之氣,充盈於畫面的是閒適雅緻的文人氣息,畫中人物頗有魏晉之際名士的風神格調,這是文氏此類雅集題材繪畫超乎常人之處。

圖之引首有徐霖隸書“東園雅集”四字。畫面右上端有篆書“東園圖”三字,畫尾有款“嘉靖庚寅秋徵明制”,下鈐“ 停雲”、“玉蘭堂印”、“徵仲”等印四方。卷後尾紙上有湛若水楷書《東園記》和陳沂行書《太府園讌遊記》二則。

蒼潤淡泊,松秀雅逸,文徵明作品賞析


蒼潤淡泊,松秀雅逸,文徵明作品賞析

《存菊圖卷》

《存菊圖卷》絹本,設色 ,縱30.5cm,橫132.5cm,本幅設色,鈐乾隆、李大弢、嘉慶、潘仲麟、宣統等藏印。

蒼潤淡泊,松秀雅逸,文徵明作品賞析


蒼潤淡泊,松秀雅逸,文徵明作品賞析


蒼潤淡泊,松秀雅逸,文徵明作品賞析

《猗蘭室圖卷》

《猗蘭室圖卷》紙本,墨筆 ,縱67cm,橫26.3cm。本幅墨筆畫,引首陳道復篆書三大字,後幅吳湖帆題記,鈐高士奇、高岱等藏印。

蒼潤淡泊,松秀雅逸,文徵明作品賞析


蒼潤淡泊,松秀雅逸,文徵明作品賞析


蒼潤淡泊,松秀雅逸,文徵明作品賞析


蒼潤淡泊,松秀雅逸,文徵明作品賞析


蒼潤淡泊,松秀雅逸,文徵明作品賞析

《綠蔭長話圖軸》

《綠蔭長話圖軸》紙本,水墨 ,縱131.1cm,橫32cm。本幅水墨山水,裱邊近人吳湖帆題記,鈐”小書畫舫審定“清咸豐”韓泰華印“清末何崑玉等藏印。

關注工筆小強,後續更新更多作品欣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