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一缶翁——吳昌碩的“四絕藝術”述略!

文章閱讀時間約3分鐘

前 言

百年西泠第七期 | 百年一缶翁——吳昌碩的“四絕藝術”述略!

吳昌碩

(別號缶翁)

西泠印社首任社長

晚清民國時期藝術大師


1844年9月12日,吳昌碩出生於浙江省安吉縣鄣吳村一個讀書人家。吳昌碩的父親吳辛申是前清咸豐辛亥舉人。雖然獲取知縣,但不願為官,想要以耕讀忠其一生。

父親愛寫詩,懂篆刻,使童年吳昌碩受到了藝術的薰陶。吳昌碩幼年時求知慾很旺盛,好學不輟。起初跟著他父親唸書,後來往鄰村的一個私塾求學,每天翻山越嶺,來往十多里路。風雨無阻,從不間斷。他十來歲時就嗜好刻印。磨刀湊石反覆不已。父親見他喜歡篆刻,加以指引。於是逐漸入了門,樂此不疲。

百年西泠第七期 | 百年一缶翁——吳昌碩的“四絕藝術”述略!

潘天壽在《回憶吳昌碩先生》中說:“先生和易近人,喜諧語。”

齊白石曾作詩道:“青藤、雪個遠凡胎,老缶(吳昌碩在作品裡的自稱)衰年別有才;我欲九原為走狗,三家門下轉輪來。”

01

百年一缶翁 ,苦鐵吳昌碩

百年西泠第七期 | 百年一缶翁——吳昌碩的“四絕藝術”述略!

1921年,印社建缶龕

圖為吳昌碩在缶龕旁留影

年少開始飽讀詩書,他也曾求取功名。可官場令他乏味,不免自嘲自己就是酸寒小吏。好友任伯年因此畫了《酸寒尉圖》給他。

百年西泠第七期 | 百年一缶翁——吳昌碩的“四絕藝術”述略!

百年西泠第七期 | 百年一缶翁——吳昌碩的“四絕藝術”述略!

清 任伯年 繪【酸寒尉圖】

懂得他的任伯年,又為他另畫一幅《蕉蔭納涼圖》,幽默自在中,卻隱藏一身傲骨,因為他一生愛那傲立枝頭的梅。以梅花表明心跡,多年後他題下這樣的詩句:


冰肌鐵骨絕世資,

世間桃李安得知。

百年西泠第七期 | 百年一缶翁——吳昌碩的“四絕藝術”述略!

清 任伯年 繪【蕉蔭納涼圖】

百年西泠第七期 | 百年一缶翁——吳昌碩的“四絕藝術”述略!

百年西泠第七期 | 百年一缶翁——吳昌碩的“四絕藝術”述略!

他最終掛印辭官,但就像世代以來的無數中國文人一樣,他從未將心中那枚印章掛起。到他年近古稀之時,這所有的一切,最終成就了他藝術創作的巔峰。

02

詩、書、畫、印四絕

吳昌碩與任伯年、蒲華等這些浙江籍書畫家可以說佔了中國書畫界的半壁江山。

以詩、書、畫、印四絕來說,其發展過程都是均衡前進的。吳昌碩的成就也難分軒輊。但因他的書、畫、印名氣特別大,特別受人推崇,詩就反而被一些人忽略了

他的好友沈曾植在《缶廬集》序中就一語道破了吳昌碩四絕藝術的特質。其特質就是書、畫、印三絕來之於詩,源出於詩。

百年西泠第七期 | 百年一缶翁——吳昌碩的“四絕藝術”述略!

百年西泠第七期 | 百年一缶翁——吳昌碩的“四絕藝術”述略!

百年西泠第七期 | 百年一缶翁——吳昌碩的“四絕藝術”述略!

吳昌碩 自畫像圖軸(80歲)

缶翁晚年的不少詩作,在文學界與書畫界膾炙人口。他的詩中,包括不少題跋,帶有禪味的慧悟。

鐵如意擊珊瑚毀,東風吹作梅花蕊。豔福茅簷共誰享,匹以般敦尊罍簋。苦鐵道人梅知己,對花寫照是長枝。霞高勢逐蛟虯舞,本大力驅山石徙。昨踏青樓飲眇倡,竊得燕支盡調水。燕支水釀江南春,那容堂上楓生根。光緒己亥秋七月,昌碩,吳俊卿。 (老梅)

春作可憐色,長林風雨餘。亂紅賺谷鳥,小白賣江魚。獨裒梅華癖,而鄰桑者居。君能攜酒到,應亦愛吾廬。 (寒梅)

識曲知音自古難,瑤琴幽操少人彈。紫莖綠葉生空谷,能耐風霜歷歲寒。吳昌碩,年七十六。(蘭石)

不生空谷不當門,不寄山家老瓦盆。伴讀離騷蹬影裹。一叢芳草美人魂。己未秋,吳昌碩,年七十六。 (蘭石)

幾番沈醉惹顏紅,為有東籬菊數叢。亂插滿頭歸未晚,且開笑口對西風。 (籬菊)

絕好繁華二月天,濛濛細雨溼春煙。玉樓春色金壺酒,一醉花時趁少年。 (杏花)

世人愛臨王曦之,他卻走得更為極致,字形稍作拉長,宛如秦代刻石小篆,簡潔銳氣充滿力量感。

百年西泠第七期 | 百年一缶翁——吳昌碩的“四絕藝術”述略!

篆書七言聯

百年西泠第七期 | 百年一缶翁——吳昌碩的“四絕藝術”述略!

百年西泠第七期 | 百年一缶翁——吳昌碩的“四絕藝術”述略!

百年西泠第七期 | 百年一缶翁——吳昌碩的“四絕藝術”述略!

缶翁的書法,擅長石鼓文。他寫行楷以至草書,都有石鼓文的篆意,所以他的書法渾厚雄健,筆筆有力。

百年西泠第七期 | 百年一缶翁——吳昌碩的“四絕藝術”述略!

石鼓文四條屏

缶翁的隸書也寫得極具個性。

百年西泠第七期 | 百年一缶翁——吳昌碩的“四絕藝術”述略!

漢隸以橫平豎直、蠶頭燕尾為其基本特點,而吳昌碩的隸書恰恰不是如此。

他的隸書體態是變扁橫為直立,顯得特別雄強寬博;又由於吸取了臨寫石鼓文的經驗,所以起筆收筆處,也和篆書一樣,是藏鋒,含而不露。

吳昌碩繪畫的題材以花卉為主,學畫較晚。他酷愛梅花,常以梅花入畫,用寫大篆和草書的筆法為之,墨梅、紅梅兼有。

百年西泠第七期 | 百年一缶翁——吳昌碩的“四絕藝術”述略!

梅花蒲草圖軸浙江省博物館藏

吳昌碩繪畫藝術的第一大特色是有金石氣息。金石氣息,指的就是鐘鼎上所鑄的金文與刻在石碑上的文字所具有的味道。

我們常說誰誰的畫作有金石氣息,其實這種評論標準都是從吳昌碩的繪畫風格出現以後才有的。比如,人們在談到徐青藤、八大山人時,就從來沒有聽說過評價他們的畫作有金石氣息。

缶廬花香

百年西泠第七期 | 百年一缶翁——吳昌碩的“四絕藝術”述略!

百年西泠第七期 | 百年一缶翁——吳昌碩的“四絕藝術”述略!

他自己曾說過:“我平生得力之處在於能以作書之法作畫。”

百年西泠第七期 | 百年一缶翁——吳昌碩的“四絕藝術”述略!

百年西泠第七期 | 百年一缶翁——吳昌碩的“四絕藝術”述略!

百年西泠第七期 | 百年一缶翁——吳昌碩的“四絕藝術”述略!

百年西泠第七期 | 百年一缶翁——吳昌碩的“四絕藝術”述略!

<< 滑動查看下一張圖片 >>

他的繪畫藝術的第二大特色是筆力雄渾。筆力雄渾,指的就是其畫作中的筆觸樸拙、蒼茫、老辣,極具渾圓、雄強的力量感。

我們常說吳昌碩繪畫的氣息很厚、很重,按照書畫圈兒里人的說法就是“筆頭子”很大。

“筆頭子”很大,並不是說他用的毛筆很大,而指他筆下的氣息非常渾厚,一筆下去,渾金璞玉,力透紙背,又意蘊豐富、氣象萬千。

百年西泠第七期 | 百年一缶翁——吳昌碩的“四絕藝術”述略!

從花卉到蔬果,他更願意在繪畫的世界裡溫柔對待日常生活的點滴。

百年西泠第七期 | 百年一缶翁——吳昌碩的“四絕藝術”述略!

缶翁給予西泠印社的影響是深遠的,其影響不僅是在書畫篆刻上,還在於做人、做學問上,及至印社建設近百年的今天,仍有它實際的意義。

百年西泠第七期 | 百年一缶翁——吳昌碩的“四絕藝術”述略!

金石對他而言,是肅穆而悠遠的。他在青銅,甲骨,陶瓦和碑石中尋找時間的印記。

百年西泠第七期 | 百年一缶翁——吳昌碩的“四絕藝術”述略!

他在《刻印》一詩中這樣寫道,

  • [詩文書畫有真意,貴能深造求其通。]

他畢生聚精會神致力以求的,正是這個通字。

百年西泠第七期 | 百年一缶翁——吳昌碩的“四絕藝術”述略!

03

吳昌碩篆刻作品欣賞

百年西泠第七期 | 百年一缶翁——吳昌碩的“四絕藝術”述略!

吳昌碩大聾

“吳昌碩大聾”刻於1917年,這一年,與他相濡以沫40多年的施氏夫人去世,吳昌碩悲痛至極,生了一場大病。

此印吳昌碩自謂“擬漢碑額之雄厚者”,確實氣勢雄渾,篆法道婉。五字抱成一團,左右幾乎緊貼邊欄,上部只留極少紅,使全印重心偏上。

“吳”字口部有紅塊,“大”字下部有留紅,加上“聾”字龍部左面亦下挪一橫筆,使紅塊形狀參差錯落。“碩”字石部下沉,讓出小塊留紅。這三處留紅成三角分佈,更使其章法沉穩莊重。印下部多豎線,“碩”字頁部兩足參石鼓寫法,交叉而下,“聾”字月部垂筆也有相似的弧筆呼應,打破了豎線的單調,使全印更加生動。

百年西泠第七期 | 百年一缶翁——吳昌碩的“四絕藝術”述略!

松石園灑掃男丁

得到吳昌碩為其所刻印章最多的應數閔泳翊,他是朝鮮最後一個王朝的王妃——閔妃的侄子,歷任兵、吏、刑、禮曹判書等要職。1885年10月,閔被刺險些喪命。

此印章法為“三三一”,將筆畫較少的“丁”字單獨一行,其餘六字密佈,形成大疏大密的格局,六字互相緊貼,右側邊欄幾乎借用豎向筆畫,上方邊欄也多殘損僅留幾點紅,左邊和下邊則處理成粗重厚線。

“園”字下弧加粗代替底邊,“男”“丁”兩字的垂筆穿破框線,這都是吳昌碩對邊欄的個性化處理。此印線條的粗細變化生動地體現了其用筆的頓挫提按,筆墨韻味尤為濃烈。

百年西泠第七期 | 百年一缶翁——吳昌碩的“四絕藝術”述略!

西冷印社中人

作為西冷印社的首任社長,吳昌碩刻過一方“西冷印社中人”的印章,不過,這方印章並非自用,而是應印社兩位創始人吳隱、葉銘之請,為印社早期社員葛昌楹所刻。

印中六字揖讓有致,互作穿插,章法靜中有動,文字有數處穿出印邊外,與印邊渾然一體,是吳昌碩晚年作品。

西冷印社所藏明清名印,如文彭“琴罷倚松玩鶴”、何震“聽鸝深處”、鄧石如“江流有聲斷岸千尺”等,都出自葛氏捐贈。這方“西冷印社中人”印,後從葛家散出,最終為日本印學泰斗小林鬥庵所得。

2013年西冷印社百年社慶,小林鬥庵先生將此印捐獻給西冷印社,這方印終有了最好的歸宿。

百年西泠第七期 | 百年一缶翁——吳昌碩的“四絕藝術”述略!

畫奴

“畫奴”是吳昌碩為任伯年刻的印章之一,邊款上有“伯年先生畫得奇趣,求者踵接,無片刻暇,改號畫奴,善自比也。苦鐵鑽之曰,畫水風雷起,畫石變相鬼。人或非之,而畫奴不恥。惜哉!世無蕭穎士”。

蕭穎士是唐朝名士,善引掖後進,不遺餘力。吳昌碩感嘆任伯年沒有遇到蕭穎士那樣的伯樂,沒有得到藝術界應有的重視。

此印寬邊細文,本是戰國小璽的章法形式,而吳昌碩用於45毫來見方的大印上,絲毫不見窘迫。“

百年西泠第七期 | 百年一缶翁——吳昌碩的“四絕藝術”述略!

泰山殘石樓

這是吳昌碩為高邕之刻的齋號印。此印刻於1896年元宵,邊款曰:“邕之得明拓泰山二十九字,因即以名其樓,屬安吉吳俊卿刻之,時光緒丙申元宵。漢‘王廣山’印,‘山’字袤接‘廣’字收筆,取勢甚古,茲擬之,博邕老一笑。” “王廣山”是一方漢白文私印,“山”字嵌於“廣”字黃部伸出的兩足間。

此五字印作田字格,“泰山”兩字巧用漢印法,“山”字嵌入“泰”字下部,向右邊靠,打破“泰”字的對稱平衡。“殘石”兩字均上緊下松,對角呼應,“樓”字橫線密,做了一些簡筆處理,婁部中間的口簡作一橫,女部也簡化。十字界格橫劃在“石”字下面較實,至“山”字中間結束,豎劃到“樓”字左側作懸針狀收筆,巧妙地處理了虛實關係。四邊的粘連、斷續也變化多端,是吳昌碩化用封泥的妙招。

百年西泠第七期 | 百年一缶翁——吳昌碩的“四絕藝術”述略!

吳昌碩【虛素】

百年西泠第七期 | 百年一缶翁——吳昌碩的“四絕藝術”述略!

名滿天下的他,賓朋滿座,盡享尊容,該說生活待他不薄嗎? 我想倒不如說生活的百味,他早已嚐盡了。

人們說他的心,迴歸了源頭,更不如說他是乘著這源頭之水,一路航行至今。顛沛也罷,繁華也罷,都是往事。

詩歌與繪畫對吳昌碩篆刻的滋養,一如他的篆刻反映在他的詩與畫中的特質,這種藝術氣質的流動是相互一致的,亦或也是同時發生的。

《歷代篆刻賞析系列——清代流派印賞析100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