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商銀行事件的沙盤推演:緣起、衝擊與演化

包商銀行事件的沙盤推演:緣起、衝擊與演化

核心看點

自包商銀行(BSB)被監管機構接管後,一則在風險處置中打破同業剛兌的消息引發市場高度警惕,長久以來形成的同業業務剛兌信仰開始鬆動,危機情緒持續蔓延,市場瀰漫著對這一事件的疑慮、困惑和不解。鑑於此,本文對BSB銀行事件進行沙盤推演,分析了事件的緣起、衝擊影響及演化態勢,力求對未來銀行業競爭格局做出預測。

一、緣起——流動性風險凸顯和信用風險的廣泛傳染

BSB事件發酵至今已有一週時間,市場關注的焦點集中在被接管的內在動因、所產生的衝擊效力、後續如何處置等。首先,我們簡要回顧一下5月24日央行宣佈接管以來的市場動態,如下表所示:

包商銀行事件的沙盤推演:緣起、衝擊與演化

BSB事件動態索引

對於BSB被接管的內在動因,我們認為:“重大信用風險”並非充要條件,而是由於BSB深度涉足貨幣資金市場,其流動性風險壓力凸顯和潛在違約事件可能造成的風險交叉傳染,進而誘發系統性金融風險,才是央行、銀保監會接管維穩的核心考量。我們選取2017年9月末時點數據(2017年和2018年年報均未披露),將BSB資產負債結構、資產質量及資本充足率關鍵指標,與大中小型銀行進行對比。不難發現,BSB資產負債結構呈現兩個明顯特點:

一是同業負債佔比高於一般存款,且明顯超過行業平均水平。截至2017年9月末,BSB同業負債(含應付債券)為50.81%,高於一般存款佔比9.7個百分點,分別超過大、中、小型同業平均水平31、4、21個百分點,在全行業中明顯偏高。

二是廣義同業資產佔比較高,一般貸款比重偏低。BSB廣義同業資產(存放同業+拆出+賣出回購+應收類)佔比高達42.74%,高於可比同業17個百分點;一般貸款佔比36.11%,在可比同業中顯著偏低。

BSB資產負債結構顯示,其主營業務並非以存貸款基礎性業務為主,“高風險、高收益”的同業應收類資產佔比較高,負債來源大部分依靠同業市場拆借滾動續作(截至2019年5月24日,BSB同業存單剩餘平均久期為150天)。BSB同業負債客戶具有廣泛性,且部分中小機構對BSB同業授信集中度高,授信規模佔自身總資產比重大。BSB作為中等規模銀行,資產負債期限錯配較為嚴重,流動性風險隱患較大。在面對外部衝擊或自身經營問題時,BSB缺少自我結構調整的韌性,尤其是在面臨重大負面輿情變化時,負債端同業資金鍊條瞬時斷裂,由流動性風險所產生的信用風險將交叉傳染至其他業務關聯機構,影響面“廣”且“深”,對關聯金融機構穩健經營形成衝擊,複雜“鏈式反應”將衝擊整個金融體系穩定。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資產質量承壓減弱了BSB持續經營能力,尤其是難以測度的關聯交易可能形成巨大損失。2017年9月BSB不良率為1.69%,高於中資大型和小型銀行0.15和0.18個百分點,低於中型銀行0.07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為176.77%,低於中資小型銀行約40個百分點,與大中型銀行基本相當。財報顯示BSB資產質量總體穩定,風險抵補能力稍遜於同業,但並且出現大幅惡化。資本方面,BSB近年來資本充足率逐年下跌,截至2017年9月,核心一級、一級和資本充足率分別為7.38%、7.38%和9.52%,均低於全行業平均水平。

不可預見且更為重要的是,複雜不透明的股權結構、糟糕的公司治理、無效的風控體系以及大量關聯交易的存在,大大降低了財務報表的可信度,形成了難以測度的資產黑洞,也抹殺了基層員工的艱辛付出。監管機構就BSB被接管事件答記者問時明確提出“託管期間,建設銀行將全力幫助完善BSB公司治理結構、風控體系”。

BSB公司治理失當,內控機制失衡,風險管理失效造成了公司“嚴重信用風險”。但資產質量惡化並非被接管的充要條件,“造血”能力喪失、風險隱患突出、負面衝擊力大、危機傳染性強更是監管層需要考量的要件。

二、衝擊——短期流動性問題與中期結構性調整交織影響市場

BSB事件,作為近20年以來首家被宣佈接管的中型金融機構,對市場產生了重大影響。近一週:金融市場震盪加劇,風險偏好大幅下降,收益率曲線明顯上揚,機構間信用利差拉大,同業存單等產品發行困難,部分機構流動性壓力驟增,超額備付率被動上行,市場上流言四起。儘管央行加大了OMO和國庫定存投放力度,使得表觀資金利率相對穩定,但在過去一週“壓力測試”的模式下,短期流動性衝擊與中期結構行調整壓力並存,將對市場產生一系列影響:

短期看,流動性衝擊相對較大,市場自循環“正反饋”需要“減壓閥”。BSB事件發生後,由於同業業務剛性兌付被原則性打破,資金市場流動性出現凍結跡象,傳統的資金融出機構迅速調整業務策略,緊急梳理同業風險敞口和修訂授信規則,對民企金控子公司、低信用評級主體、高風險運營主體資金支持大幅下降,信用融出減少,存單質押式回購規模受到控制。受此影響,中小銀行資金可得性下降,同業存單發行困難,自營及定製化產品被動壓縮,甚至出現了非銀機構存款贖回,多級備付機制被觸發的情況。上週,CD發行規模較前周萎縮60%,AA評級以下存單發行縮量更為嚴重。

當前,流動性結構不均衡現象十分明顯,中小機構被迫提高備付金水平,正所謂“流動性是個膽小鬼,在需要時一定會消失”。依目前的演化態勢看,市場悲觀情緒仍在傳染,部分中小機構流動性問題進入“正反饋”自循環(直接涉及BSB事件的機構壓力突出),市場壓力上升迫切需要開啟外部“減壓閥”來緩解結構性矛盾。6月份,NCD到期量大,為避免流動性風險事件發生和傳染,避免不必要的資產拋售和市場擾動,監管層有必要通過定向注入流動性來穩定市場。

包商銀行事件的沙盤推演:緣起、衝擊與演化

本週存單實際發行規模和發行利率變化

包商銀行事件的沙盤推演:緣起、衝擊與演化

同業存單淨融資規模和到期量


中期看,BSB事件引發的金融體系結構性調整將更深遠,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促使中小金融機構同業業務迴歸本源。近些年,同業業務逐步脫離了資金餘缺調劑的本源,轉而追逐價差盈利。雖然監管層也在一再規範同業業務,如2018年MPA考核機制要求同業業務(含同業存單)佔比不超過總負債的1/3,對同業業務規範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BSB事件的衝擊,控制了影響範圍。但是,目前仍存在“同業存款+貨幣市場基金”稅收套利和“同業套期交易”嚴重錯配,部分中小機構同業業務量級與其自身流動性管理能力並不匹配。歷經本次衝擊,中小銀行同業降槓桿、同業佔比收縮、同業業務向本源迴歸具有趨勢性。

二是金融機構信用利差永久性擴大。BSB事件打破同業剛兌,將對市場產生深遠影響,不同評級的金融機構信用利差很可能永久性擴大。在同存、CD、金融債、資本債券等負債端,低等級機構融資難度、融資成本均將提高,存量金融債券也面臨重定價壓力。在市場找到新估值中樞前,這一再平衡過程涉及風險定價體系的重塑,所產生的摩擦成本將是巨大的,並有可能推動CDS市場的發展。

三是資金在不同機構間“量”“價”再分配,無風險利率向下,控制負債成本是關鍵。BSB事件很可能在中期驅動資金在不同機構間運動,形成“馬太效應”,大型金融機構因此受益,中小金融機構經營壓力加大。結合當前經濟金融運行態勢,由於風險定價體系面臨重塑,風險資產定價將從金融業傳導至實體經濟,屆時,無風險利率存在向下的要求。保持金融體系整體負債利率水平相對可控,既是防範資源在高風險領域積累,優化金融資源配置的需要;也有助於銀行業做實資產、增加撥備、充實資本,為防範化解金融風險,保持金融體系穩健,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提供了內在保證。

三、演化——多措並舉化解深層“危機”

在BSB事件後,市場最為關心的是後續監管層將採取怎樣的救助措施?一攬子處置方案將產生怎樣的影響?我們嘗試從短期政策操作、兌付資金安排以及長期制度安排等方面進行推演:

1.貨幣政策宜定向扶持,“三檔兩優”準備金制度仍有優化空間

上週以來,BSB事件引發市場悲觀情緒發酵,風險壓力上升,雖然央行連續進行資金投放,但仍難緩結構性資金緊張。進入6月份,銀行間市場資金面臨集中到期壓力,資金利率季節性波動會對銀行體系流動性管理帶來挑戰。一方面,6-8月MLF到期量約1.88萬億元,財政部已提出9月前完成全年發行任務,按照前期發行節奏估算,預計6-8月將有超過1萬億的地方債券發行。另一方面,僅6月當月,市場存單到期量高達1.7萬億,在BSB事件影響下,中小機構到期再融資將面臨很大不確定性。

在BSB事件持續發酵以及年中資金大考即將到來的時點,有必要通過定向流動性安排來減少次生災害發生。我們歷來不贊成通過流動性事件來解決結構性問題(事實上除了製造麻煩以外,很難實質性推動問題解決)。未來,監管層可以在保持貨幣政策總體穩健的基礎上,在“三檔兩優”框架下,繼續採取諸如定向降低中小機構準備金率等舉措緩解流動性壓力,也可以通過SLF、定向再貸款等定向注入流動性,還可以通過優化“兩優”標準來加大對中小機構投放力度。結合各類貨幣政策工具特點與歷史操作情況,我們推測6月份需要多種工具共同協調保障平穩跨過年中。

2.央行或將通過再貸款和存保基金等多種方式化解BSB問題

根據BSB2017年三季報披露,BSB負債規模約5700億元,其中一般存款2200億元,同業負債(含應付債券)2900億元。同時考慮到資產端期限錯配的存在、變現的複雜性、和資產質量的問題。我們認為對於潛在資金流出央行可以通過再貸款、增信發債等方式向BSB提供流動性支持,而存保基金也將深入涉足問題機構處置,為BSB提供一定資金支持。比較有利的一面在於,受益於接管和託管強力政策的效力,BSB並不存在廣泛的資金擠提。中期看,BSB可能將經歷清產核資、問題資產剝離、注資引戰等系列流程,通過託管規範公司治理、健全風控體系,恢復BSB自我“造血”能力將是重點工作。存保基金在這一過程中,有望發揮從“保管箱”走向FDIC式承接處置功能,為未來處置其他問題金融機構積累經驗。

綜合判斷,BSB被接管事件是各種複雜因素交織共同作用的結果,具有孤立性,市場近期負面情緒傳染並不理智,我國佔主體地位的主要銀行機構經營穩健。即使對於個別資產質量壓力偏大的“問題機構”,結合我國具體國情,在風險處置過程中,金融監管機構和地方政府部門會審慎行事,面對信用風險仍可“負重前行”,有效整改提升運營質效才更為重要。

3.處置問題機構、深化金融供給側改革,遠期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BSB事件對金融體系同時帶來短期流動性衝擊和中期結構性影響,短期看流動性風險壓力加大可能制約中小機構信貸投放,中期看中小機構融資成本上行可能推升其資產端定價。市場擔心服務實體經濟會受到擠壓,但我們認為這種影響主要是結構性的,從遠期看非但不會降低支持實體經濟能力,反而能夠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

BSB事件可以詮釋為金融業正從“擴張期”走向“清算期”,我國金融結構所呈現出的“總量過剩、結構失衡”問題加速暴露。逾4000家中小金融機構“小而散”,貸款規模僅佔全部信貸總量的2成左右。中小機構經營上也良莠不齊,2019年一季度末,農村商業銀行不良率為4.05%,遠高於商業銀行1.8%的平均水平,非商業銀行類金融機構問題資產更為堪憂。問題金融機構處置,既是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的主要抓手,也是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應有之義。目前資金供需主體同時面臨優勝劣汰、併購重組、殭屍出清,之後資源配置效率將獲得提升。未來,中小金融機構將更加註重業務本地化,減弱跨域多元化,更加紮根基層,服務當地,精耕細作。

4.將推動一系列制度建設完善

BSB事件,反映出我國問題金融機構退出市場的制度建設正在逐步完善,金融機構“大而不倒”的信仰破冰。進而推動一系列制度予以建設完善。首先,對高風險金融機構,在完善風險評級和預警體系基礎上,更需加強風險的早期識別和預警。其次,將推動建立從立法安排到監管實踐,問題金融機構市場化退出的機制,實現迅速、平穩、低成本退出。第三,推動完善中小銀行流動性管理機制。應針對規模在2000億以下的機構出臺“類淨穩定資金比例”指標,倒逼其合理擺佈資產負債期限結構;推動加強內部流動性限額管理要求,夯實穩定負債基礎,增強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