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敢嘲笑聖人孔子?

小學教材裡有一篇文字淺顯易懂,寓意深刻的文言文——《兩小兒辯日》,來源於《列子·湯問》。


誰敢嘲笑聖人孔子?


這篇文言文是這樣寫的: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曰:“我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翻譯成白話文大概就是這樣的意思:

一天,孔子向東遊歷,看到兩個小孩在爭辯,便問是什麼原因。

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剛升起時離人近一些,中午的時候離人遠一些。”

另一個小孩認為太陽剛剛升起時離人遠些,而中午時離人近些。

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像車蓋一樣大,到了中午卻像個盤子,這不是遠時看起來小而近時看起來大嗎?”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有清涼的感覺,到了中午卻像把手伸進熱水裡一樣,這不是近時熱而遠時涼嗎?”

孔子也無法判斷誰是誰非。

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您十分有智慧呢?”


大多數老師們帶領學生們學習這篇文章時,往往會得出這樣的結論:“知識是無窮的,我們要堅持學習。”或者“要像孔子學習,敢於承認自己不知道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誰敢嘲笑聖人孔子?



但是也有人解讀:列子在借兩個小孩子的話嘲笑孔子呢!你孔子不是什麼都知道嗎?你也有今天啊?被兩個小孩子難倒了。看你以後還嘚瑟嗎?


誰敢嘲笑聖人孔子?


要知道,這時的孔子正在周遊列國,向各國國君“推銷”自己的學說,期望能得到重用。我們知道儒家的思想有“入世”的傾向,孔子曾說過:“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儒學的亞聖孟子也說過:“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所以儒家的入世之情,溢於言表。


誰敢嘲笑聖人孔子?


而列子是誰呢?列子即列禦寇,他是戰國前期道家代表人物,先秦天下十豪之一,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教育家。哦,有點明白了,道家代表人物。我們知道,道家主張“出世”,提倡“清靜無為”,這和儒家是針鋒相對啊,如果說列子有嘲笑孔子的意思,倒也有可能。在那個“百家爭鳴”的時代,每家學說都希望得到統治者的重視,再加上“文人相輕”的傳統,當然了,列子直接嘲笑孔子,有失身份,也礙於情面,藉著小孩之口,倒是頗為巧妙!


誰敢嘲笑聖人孔子?


畢竟這不是大人能幹出來的事嘛!


誰敢嘲笑聖人孔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