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教育的思考之教改

對教育的思考之教改

文|孟繁偉

教育是個大事,有說不完的事,也不是一句話兩句話就能說清楚的事,由於自己本就才疏學淺,信息閉塞很可能詞不達意,不能把自己的思考表述清楚。但作為一線教師,又是國家教育改革的受益者,有義務有必要思考關於教育方面的事情,也許觀點不準確也許證據不充分,但初心是想把一些問題想透徹說明白,這樣才能更好的做好本職工作,也算是對社會做一點貢獻。

教育為何要進行改革?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要弄明白教育的原初目的是什麼?教育的原初目的是繼續生存的需要。在原始社會人們想要生存就必須合作,要合作就必須交流思想和生存經驗,這就是教育最原初意義也是其社會性或者說服務於群體的一種社會性活動。這裡所說的社會應該稱為團體或許更為確切一點。因此隨著社會的變化教育必然隨者變化。社會變化的原因是生產力的提高,進而改變了生產關係,於是就促進社會的變革。生產力變化主要體現是生產工具效率的提高,為了使用新的生產工具就必須進行交流,這樣就產生了學習和教學。簡單說教育為社會服務,社會變化了進步了,教育必須隨著變化也必須隨著進步,有時說不進步都不行,就是這個道理。

從全球視角看,聯合國科教文組織連續發表三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報告,即1972年的《富爾報告》,為了迎合時代的發展該報告提出了兩個相互關聯的概念----學習型社會和終身教育。1996年的《海洛爾報告》也是為了迎合時代的發展提出了終身學習和學習四大支柱的概念。大家看,從終身教育到終身學習,這就是一個巨大的改變,從學習的角度看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今天學習已經變成時時學習和多渠道多維度學習了。2015年科教文組織再次提出《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的報告,“全球共同利益”這一理念的提出是針對前一個報告中教育是一種財富的理念提出來的。今天來看教育已經不是一種財富而是人類的共同利益,那麼在這一理念下,教育該怎樣做?

從國家層面來看,教育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夏商周三代的貴族教育到孔子提出的有教無類的平民教育這是一次重大的變革,從隋唐科舉制度取士到清末科舉的廢除都是時代變革所造成了,新中國成立以後的掃盲運動到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再到逐漸過度到12年的教育,十年動盪後高考制度的恢復以及高校擴招都是時代變化的需要。每一次教改不是某個人的心血來潮,是時代變化所需。

從家庭來層面看,私塾到學堂,從學堂到學校,學校的學習不能滿足個性化的需求到參加各種校外特長學習(文化課補習除外),這些都是社會變化所帶來的結果。

為何教改的腳步越來越快?很多人說教育變化太快了,怎麼有點好似朝令夕改的意思,不是教育本身變化的快,而是這個時代變化太快了,20年前你能想到今天的生活方式嗎?50年前你敢想今天的生活方式嗎?80年前你能想到今天的生活節奏嗎?時代變化太快,教育為了跟上時代的變化,就必須的變化。

時代變了,社會變了,教育就必須的變化。由於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信息傳遞速度的大大提高,知識迭代更新的週期大大縮短,全球已經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因此對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所以教育必須的變革,不但變革還要加速的變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