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日用——炊具

鼎算是炊具中的元老之一,最早是陶制的,到了商周时期才开始用青铜制作。鼎用来煮肉盛肉,鼎腹一般呈圆形,下有三足,故有“三足鼎立”之说,也有长方形四足的,那是方鼎,如“世界最大青铜器”——后母戊鼎。鼎口左右有耳,可以穿铉,铉是抬鼎用的杠子。鼎足的下面可以烧火,有几种肉食就分几个鼎来煮,煮熟后就在鼎内取食,所以说“列鼎而食”。后来,鼎的形制有了不同规格,由此也有了不同的名称。

古人日用——炊具

先秦古人常用的炊具主要有鼎、鬲、甑(zèng)、甗(yǎn)、釜、镬(huò)等。鬲与一般的鼎最大的区别在于其足空心,这是为了更大范围地接受传热,使食物烂熟。

古人日用——炊具

甑,是蒸饭的用具,和我们今天的蒸笼、笼屉相似,最早用陶制成,后用青铜制作,其形直口立耳,底部有许多孔眼,置于鬲或釜上,甑里装上要蒸的食物,水煮开后,蒸气透过孔眼将食物蒸熟。1976年河南安阳商朝妇好墓出土有一件青铜汽柱甑,其大小口径31厘米,高15.6厘米,柱高13.1厘米,外形颇似敞口深腹盆,其特异之处在于腹侧有一对附耳,而且底内中部有一个中空透底的圆柱。柱头做成立体的花瓣形,四片花瓣包裹着一个中心突起的结实花蕾。花蕾表面有四个柳叶形的镂孔。这件甑形器是与鬲等炊具配合使用的,把它放置在炊具上,炊具中煮水产生的蒸汽通过中空的内柱进入甑内并经由柱头的镂孔散发开来,由于上部加有严密的盖,柱头散发的蒸汽无法外泄而只能弥漫于腹内,其热量就把围绕中柱放置的食物蒸熟。这种设计原理,与我们今天汽锅如出一辙,是汽锅的鼻祖。

而将上述的鬲、甑合起来,就是所谓“甗”。甗的上部为甑,甑底是一有穿孔的箅(bì)子,便于于蒸汽通过;下部是鬲,用以煮水,高足间可烧火加热。大多数的甗为联体铸造,而妇好墓出土的青铜三联甗,甑、鬲分体,鬲体长方案形,六只方足,腹底平,中空可以盛水,其下可以焚火。案面上有三个灶孔,分置三甑,可以同时炊煮几种食物。很像今天的大厨同时掌握多口锅的烹饪。

古人日用——炊具

随着鼎逐渐升格为政权的象征,它作为炊具的功能也逐渐弱化。同时也因为铜鼎足大底厚,烈火烧时受热不均,容易使鼎足中的锡熔化流出来,造成鼎足损坏甚至折断,这是不祥之兆,所以人们后来在宴会上逐渐避免使用鼎直接进行烹饪。于是出现了镬一类的炊具。镬是一种无足鼎,与现在的大锅相仿。人们先将肉食、羹类都先用镬煮熟,然后再放入鼎中,这一程序叫做“升鼎”,之后有专门的厨师进行调味。鼎也由炊具变为盛食器,由“锅”变“碗”了。

到了秦汉时期,鼎作为炊具的意义已大为减弱,演化成表示身份的随葬品。秦汉以后,鼎在民间多以香炉等形制出现,已经完全退出了饮食领域。

【钟鸣鼎食】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唐代著名文人王勃曾在《滕王阁序》中以这一句描绘出世家贵族的奢华排场。古代世家大族大多群居在一起,吃饭的时候奏乐击钟召集家人,而用鼎盛着各种珍贵食品,供整个家族的人食用。“鼎”作为帝王诸侯才能享用的器物,能用鼎盛食物的炊具,可见其家族高贵,人丁兴旺。这种家族饮食的盛况,汉张衡在《西京赋》以“击钟鼎食,连骑相过”来描述。

后世人们也常以“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簪缨之族”来指代世家大族。簪缨一种类似发卡的一种冠饰,与钟鼎一样,都是古代达官贵人用以显示自己地位的东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