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風從黃河來(下)

「夜讀」風從黃河來(下)

從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起,黃河上游湟水-大通河流域的各族人民,就開始規劃、建設引大入秦、引大濟湟等重大水利工程。

發源於祁連山脈東段託來南山和大通山之間的大通河,蜿蜒曲折,水量充沛,是祁連山冰川雪峰孕育而出的汩汩乳汁。向東流經青海門源盆地及甘肅的連城、窯街盆地,於享堂峽匯入湟水,總長554公里。

“引大入秦”工程是把大通河水跨流域東調120公里,引到蘭州以北60公里處乾旱缺水的秦王川盆地。是西北地區目前規模最大的跨雙流域調水自流灌溉工程,可謂今古之奇觀,被稱為“中國的地下運河”。在工程建設中,水利工作者創造了很多國內、乃至世界之最。

“引大入秦”水利工程歷時39年鍥而不捨,於2015年春天全面竣工通水。這意味著甘肅蘭州、白銀、景泰、皋蘭、永登、天祝和蘭州新區200多萬民眾和近50萬頭牲畜的飲用水問題得以解決,併為該區域經濟社會穩步發展提供了源頭活水。

「夜读」风从黄河来(下)

一隻蒼鷺振翅欲飛。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越來越多的水鳥來到黃河上游的兩岸棲息。(4月16日於黃河尖扎段 ) 晁生林 攝

走進景色秀美的大通河谷,只見引水橋隧、渠壩在崇山峻嶺間蜿蜒穿行,一渠清水浩浩奔湧,滋潤著祁連山以東廣袤的土地,也滋潤著灌區人民的心田……

而在大通河的發源地青海東北部地區,從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起,實施了另一項造福湟水谷地300萬人民的重大水利工程——“引大濟湟”工程。該工程通過蓄水、調水和配水工程體系的建設,將大通河水引入乾旱缺水的湟水谷地,緩解湟水兩岸日趨嚴重的水資源供需矛盾,實現湟水流域水資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如今,“引大濟湟”配套工程黑泉水庫、石頭峽水庫、調水總乾渠、湟水北乾渠一期工程建成運行,標誌著引大通河水接濟湟水谷地的世紀夢想變成了現實。目前,與之配套的引大濟湟西乾渠、湟水北乾渠二期工程正在加緊實施。

對於青海東部河湟谷地的三百多萬人民來說,自西向東不斷蜿蜒而行的“引大濟湟”工程就是這片土地的“金水脈”。該工程全面建成後,7.5億立方米的年調水量,可惠及全省60%的人口,可擴大農田灌溉面積78960公頃,新增生態林草灌溉面積59587公頃,向幹流各工業園區、東部特色現代農牧業百里長廊以及生態建設增加供水量2.78億立方米,河道生態用水增加1.85億立方米。

青海的水情是天上少水,地下多水,給下游貢獻了活水,自己卻用不上清水。而今,青海省又一項宏偉的水利工程呼之欲出,那就是“引黃濟寧”工程!

“引黃濟寧” 工程是支持西部地區協調發展、蘭西城市群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受益區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的戰略性標誌工程。該工程規劃從黃河干流上游龍羊峽引水,經隧洞穿越拉脊山自流輸入到湟水南岸,向湟水乾流城市鄉村、工業園區、農牧業生產、生態環境建設保護提供充足的用水。

審時度勢,立意高遠。“引黃濟寧”工程是國家的戰略決策和百年大計,集政治意義、生態意義、民生意義、可持續發展意義、民族團結進步意義於一身。水利部和青海省的決策者認為,要堅持新時代治水思路,立足當前緊迫問題,著眼長遠發展需要,深化認識,抓住機遇,明晰定位,破解難題,科學民主依法決策,咬定青山不放鬆,全力以赴,知難而上,舉全省之力完成這項黃河上游有史以來最宏偉的引水工程!

工程要沿著黃河北岸高高的臺地上蜿蜒,要穿越海拔3800多米的拉脊山脈,要在湟水谷地的城市村落逶迤穿行,要在古老文明日漸泛黃的記憶裡寫下濃墨重彩的篇章……

而今,黃河水在青海貴德境內已經展現出另一番別樣的景緻:

黃河拉西瓦水電站的配套工程——拉西瓦南乾渠和馬什格羊引水工程的建設,將澆灌百萬畝良田,惠及十幾萬人民。生態觀光農業、生態園區建設凸顯生機。拉西瓦南乾渠的通水將實現生態補水,並以水為媒,串點成線,東西河道的綜合治理將使“泥不出溝、清水入城”的貴德自然生態更加美麗,彰顯出當地天藍、山綠、水清的生態環境。

「夜读」风从黄河来(下)

貴德千姿湖黃河溼地。晁生林 攝

風從黃河來。它在輕輕吹拂我們額頭的同時,也在時時給黃土地上的子民們傳遞啟示,擘畫藍圖!

從歷史深處走來,向美好明天奔去。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必將開啟大江大河“大治時代”,黃河兒女,又迎來了新的機遇……

一直關注中國水生態的詩人徐剛曾經這樣追問:對於黃河,對於這一條曾經孕育並延續了幾萬年華夏文明的大河,我們有過多少悉心的愛護及體貼?我們幾曾把它當作大地完整的一個組成部分,而與之相望、相聞、相處得怎樣?我們什麼時候才能想到,一切都會疲倦,流水也有不再浪漫之時?而這樣一條大河的負重、興衰,跟我們的家園乃至整個民族,又是怎樣休慼相關的呢?

大型報告文學《大河上下——黃河的命運》的作者陳啟文先生曾經對筆者說, 黃河是一條有個性、有命運感的大河,更是一條既錯綜複雜又變幻莫測的歲月長河,也是一條讓我們難以描述的大河。在中國,幾乎所有的河流存在的問題及癥結,在黃河身上都能找到。無論是從中華文化源流的主流意義看,還是從中國江河治理的現實出發,黃河,幾乎是別無選擇地擺在了第一位。

奔波於大河上下,陳啟文說,回顧近幾年來,一次又一次地穿行於一條長河貫穿的峽谷、高原與平原之間,雖是雪泥鴻爪,亦可立此存照,這也是對自我遺忘的一種抵抗。在靜穆的天地間,她看上去是如此安詳,但每次在與她對視的剎那,我依然充滿了一種突如其來的震駭,如果要用一個詞來描述我對黃河的感覺,那就是,敬畏!

是的,心存敬畏,就是黃河兒女面對母親河的全部情感!

黃河在上游造就的河湟谷地,是母親河留給一方子民的富庶之地, 是黃河流域人類活動最早的地區和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這裡山川相間,地貌奇特,氣候溫潤,物產豐富。從蘭州西上,經西寧直至湟水源頭的金銀灘草原,在長達350多公里的風景長廊之內,山水風光旖旎,城市文明發達,文物古蹟眾多,宗教勝地林立,人文氣象燦爛。自然景觀顯示出的古老、純樸、別具一格,以及豐富的文化遺存、古老的宗教文化和多彩的民族風情,構成了一條令人神往的西部風景線。而蘭州-西寧城市群核心地帶的地域範圍大致與河湟谷地的區域範圍相吻合。總面積 9.75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193萬人。

蘭州,是黃河穿城而過的古老城市,依山傍水,得天獨秀,黃河文化滋養著380多萬金城各族兒女。為做足做好黃河文章,蘭州成立了蘭州黃河風情線大景區管理委員會,致力於開發整合黃河兩岸各類旅遊資源,努力把蘭州建設成獨具魅力的西部“黃河之都”。

2019年以來,蘭州圍繞“水潤金城,水秀金城,水富金城”目標願景,以“一河、兩岸、立面、兩山、兩線、兩端”為重點,大力實施黃河水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黃河風情線改造提升和亮化景觀升級工程,堅定不移走高質量治水興水之路,構建濱河綠道和生態水道,百里黃河風情線已經悄然成型。

2019年10月24日,蘭州大學黃河流域綠色發展研究院揭牌成立!研究院將致力於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包括水源涵養與國家公園、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生態補償等;黃河流域綜合治理,包括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水沙調控、水資源承載力、跨流域水資源分配、流域系統水循環、全流域汙染治理等;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包括空間規劃與治理、結構轉型與產業升級、城鎮化與城市群、資源循環利用與綠色發展、減貧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等;黃河文化傳承創新包括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黃河文化底蘊的時代價值,黃河文化資源的利用與開發等。

該研究院還將以水資源和生態保護為主線,主要開展三江源、祁連山、甘南黃河上游水源涵養區等重點區域生態保護修復和建設,提升水源涵養能力;將著眼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大科學問題、決策需求以及高端人才培養,在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綜合治理、高質量發展、文化傳承創新等領域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為黃河流域綠色發展培養高端專業人才,開展相關人才、幹部、技術培訓;並推動國際合作,搭建國際交流窗口和平臺,探索流域生態補償、流域綜合治理、流域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有效模式。

2020年3月,青海省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召開第一次會議。會議指出,要實事求是看待青海在黃河流域的地位和作用,既立足青海看黃河,也跳出青海看黃河,在把握源頭與流域、國家戰略與源頭責任、保護與發展的關係中找準定位、體現價值。要清醒認識黃河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的剛性約束,增強憂患意識,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做好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的文章。要牢牢把握“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量水而行、節水為重,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統籌規劃、協同推動”的重大原則,堅持“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突出黃河保護,強化黃河治理,確保黃河安瀾。

青海省省長劉寧在接受人民日報“2019行走黃河”大型融媒體報道採訪組採訪時表示,青海黃河流域面積達15.23萬平方公里,幹流長度佔黃河總長的31%,多年平均出境水量佔黃河總流量的近一半,既是源頭區,也是幹流區,對黃河流域水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具有決定性影響。我們必須找對方向、找準定位、找到作為,切實承擔“源頭責任”、拿出“幹流擔當”,舉全省之力維護好母親河健康,確保一河清水向東流。

劉寧指出,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也是青海千載難逢的重大歷史機遇。未來黃河流域將以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為主旋律,推進實施一批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和建設工程,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我們必須樹立全局視野,增強機遇意識,找準國家戰略與青海發展的結合點,切實增強捨我其誰的自信自覺,積極融入國家戰略、支撐國家戰略、服務國家戰略,在落實國家戰略中加快自身發展。

做好“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文章,我們必須要著眼全局、形成合力,既謀劃長遠,又幹在當下,以尺寸之功,積千秋之利。

作為河湟谷地主體地域的青海海東,從不斷延續黃河文化千年神韻的視角促發展,努力實現源頭黃河文化與下游黃河文化的協同、自然生態承載力和文化發展生產力的協同,正在為打造魅力黃河、生態黃河、文化黃河品牌做著積極的努力!

海東市常務副市長李青川說,河湟文化作為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經過充分的發掘、傳承和創新,成就了 “彩陶故里、拉麵之鄉、青繡之源、醉美海東”河湟文化品牌。

——本著充分體現黃河文化的本真性、完整性的要求,海東全面開展河湟文化遺產遺址的整體性保護、搶救性保護和預防性保護工作,推進喇家史前災難、柳灣彩陶之鄉等遺址的挖掘、保護和開發,著力打造柳灣彩陶遺址公園、喇家遺址公園、青海拉麵大廈、明清歷史文化商業街等以黃河文化、河湟文化體驗和古鎮古街主題遊覽地,不斷提高文化遺產遺址保護能力、展示水平和傳承活力。

——謀劃建立黃河文化全方位、體系化、個性化的綜合展示體系,海東規劃建設河湟文化博物館、青海拉麵博物館、互助土族省級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打造河湟文化研究院和與河湟歷史有關的名人堂,提供高質量的黃河生態文化產品;圍繞講好黃河故事,推出一批河湟文化書籍,培養一批文化人才,建立一所河湟文化學堂、舉辦河湟文化論壇,打造黃河文化研學區。

——深入挖掘黃河優秀傳統文化內涵,海東持續推進“黃河文化+”聯動發展,著重打造絲路花兒藝術節、海東沿黃河全程馬拉松賽、國際搶渡黃河極限挑戰賽等文體品牌賽事,提煉發展青繡藝術、納頓藝術、花兒藝術、平弦和越弦等民間藝術;加快文旅融合,積極響應“沿黃九省(區)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聯盟”的總規劃,將河湟地區喇家遺址、柳灣彩陶遺址、瞿曇寺景區、平安驛·袁家村景區、北山國家森林地質公園與洛陽龍門石窟、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古絲綢之路(河南段)、洛陽白馬寺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接軌串聯起來,合作打造國內知名的黃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區,加快黃河流域文化旅遊的類別融合、跨區域整合,打造統一的“中華母親河”文化旅遊品牌,促進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

風從黃河來!

黃河,從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疲態盡顯、難堪重負,到現在河暢其流、水復其動,黃河逐漸恢復了健康活潑的生命活力,為流域內人民安居樂業和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基礎。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我們相信,滔滔黃河和她的一條條重要支流一道,必將成為永遠造福各族人民的幸福之河!

「夜读」风从黄河来(下)「夜读」风从黄河来(下)
「夜读」风从黄河来(下)

☞【夜讀】風從黃河來(上)

☞【夜讀】梔子花開

刊發於2020年4月24日《青海日報》第9版

監製/鍾自珍 總監製/劉蓉燕

「夜读」风从黄河来(下)
「夜读」风从黄河来(下)「夜读」风从黄河来(下)
「夜读」风从黄河来(下)「夜读」风从黄河来(下)
「夜读」风从黄河来(下)「夜读」风从黄河来(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