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認為《易經》影響了中國古代科學的產生,你認可嗎?


楊振寧認為《易經》影響了中國古代科學的產生,你認可嗎?

2004年,世界著名科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先生,參加了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科技發展的影響”論壇,並作了題為“《易經》對中華文化的影響”的報告。


他在報告中指出:“《易經》影響了中華文化中的思維方式,而這個影響是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

楊振寧認為《易經》影響了中國古代科學的產生,你認可嗎?

楊老認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是有歸納法,沒有推演法。而歸納法的來源就是《易經》。“易者象也”,“聖人立象以盡意”,“取象比類”,“觀物取象”,這是貫穿《易經》的精神,是向上求整體“象”的方法,既歸納法。推演法和歸納法是科學產生的兩個必要條件,缺一不可。


楊振寧認為《易經》影響了中國古代科學的產生,你認可嗎?


歸納法和推演法的區別

歸納法和推演法有什麼不同之處?這裡簡單介紹一下。

歸納法,是通過觀察、實驗和調查個別事實,概括出一般原理的一種思維方式。

例如: A變老了,B變老了,C也變老了…我們觀察到的所有人,最後都會走向衰老,所以得出結論:人都會衰老。

演繹法,是運用概念、公式、定理等客觀規律為依據,從已知部分推演得出結論。

例如:大前提:人都會衰老,小前提:A是人,結論:所以A會衰老。

楊振寧認為《易經》影響了中國古代科學的產生,你認可嗎?

可以看出,歸納推理是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過程,演繹推理是從一般到特殊的認識過程。歸納法因為是由經驗判斷,結論不一定正確,而演繹法只要大前提正確,結論必然正確。

演繹法的大前提來自於歸納法的概括和總結,而歸納法的每一個具體的案例觀察結論都來自於演繹法,兩者互為補充,缺一不可。

楊振寧認為《易經》影響了中國古代科學的產生,你認可嗎?

另外楊老指出,《易經》中“天人合一”理念將天道人道混合,認為天和人的規律是一碼事,這是阻止近代科學思維產生的又一個因素,因為自然和人類運行的規律並不相同。

楊振寧老師是大名鼎鼎、享譽世界的科學家,當時他的觀點一公佈,立刻引起了轟動。人們議論紛紛,贊同者有之,反對者、意見保留者也佔有很大比例,直到今天依然爭論不休。

楊振寧認為《易經》影響了中國古代科學的產生,你認可嗎?

事實上,小編對楊老的這番言論也持保留意見。


對楊老觀點持保留意見的原因


一是誇大了《易經》的影響力

《易經》主要內容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最早是作為占卜之用。因古代先民未能充分認識自然、生物現象,比如雷電風雲、植物動物、人類來源等,認為這一切的背後有神秘的力量存在。所以每當遇到重要事項時,人們為了趨利避害、庇佑自己,習慣於“請示”、“諮詢”這種神秘的力量,《易經》就是這一背景下誕生的。

楊振寧認為《易經》影響了中國古代科學的產生,你認可嗎?

隨著後世的不斷增釋加註,《易經》不僅是民間方術的卜筮之書,而且逐步演化為中國傳統自然哲學,被譽為“大道之源”。雖然對後世有深刻影響,但不足以影響到整個中華文明科學的誕生。事實上,一個文明古國的科技發展,也不可能因為一本書給耽誤了!


楊振寧認為《易經》影響了中國古代科學的產生,你認可嗎?

二是中國古代並不是完全沒有科學思維

早在周朝時期,數學家商高就曾在《周髀算經》提出“勾三股四弦五”定理,三國時代的趙爽對商高的勾股定理作出了詳細推演論證,記錄於《九章算術》中;春秋時期的墨子,做了世界上第一個小孔成倒像的實驗,並做出光是由直線傳播的判斷,這是對光沿直線傳播的第一次科學解釋;除此之外,還有數學家劉徽的不定方程、祖沖之的圓周率等。

楊振寧認為《易經》影響了中國古代科學的產生,你認可嗎?

三是中國古代的經驗科技曾長期領先世界

眾所周知,中國擁有輝煌燦爛的“四大發明”,並深刻改變了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馬克思都曾給予高度評價。事實上,直到15世紀,中國的科技水平都是世界一流的,並遙遙領先其他各國。


楊振寧認為《易經》影響了中國古代科學的產生,你認可嗎?

據統計,從公元6世紀到17世紀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國所佔比例一直在54%以上。如果真是《易經》影響了中國人的科學思維,怎麼還會產生四大發明呢?儘管四大發明屬於經驗科技,不是科學,但至少說明中國不是科技的荒漠。

綜上所述,小編並不十分認同《易經》影響了近代科學在中國萌芽的觀點。

那麼,直到15世紀科技領域還遙遙領先世界的中國,為什麼之後便落伍了呢?

楊振寧認為《易經》影響了中國古代科學的產生,你認可嗎?


李約瑟難題

這個問題曾引起很多人的關注,最著名的莫過於英國傑出的漢學家、科技史工作者李約瑟。


楊振寧認為《易經》影響了中國古代科學的產生,你認可嗎?

李約瑟

李約瑟曾在所著《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提出:“如果中國朋友們在智力上和我們完全一樣,那為什麼像伽利略、牛頓、斯蒂文等這樣的人物都是歐洲人,而不是中國人和印度人呢?中國人在科學和技術方面的發達程度遠遠超過同時期的歐洲,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

這個問題也被稱作“李約瑟難題”。


楊振寧認為《易經》影響了中國古代科學的產生,你認可嗎?

李約瑟

李約瑟提出的這個問題,曾吸引了海內外很多人的目光,其中包括重量級牛人、被稱為上個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他認為,西方科學的發展是建立在兩個基礎之上:


楊振寧認為《易經》影響了中國古代科學的產生,你認可嗎?

愛因斯坦

一個是歐幾里得幾何學中的形式邏輯體系,另一個是文藝復興時期發現的通過實驗找到因果關係。古代中國缺乏這兩種概念,因此不會產生科學,但愛因斯坦並沒有解釋為什麼古代中國缺乏上述兩項內容,等於是沒有指出問題的根源所在。


楊振寧認為《易經》影響了中國古代科學的產生,你認可嗎?


那麼,為什麼中國古代沒有建立起系統科學體系?


一、人文理念

2000多年前,歐洲人在底格里斯河畔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印度人在恆河邊思考人與神的關係,中國人在黃河邊思考人與人的關係。中華文明在誕生之初就具有強烈人文色彩,非常注重人倫關係,正如著名文學家、文學評論家熊秉明在《中國書法理論體系》中講的:“中國文化的核心是哲學”。


楊振寧認為《易經》影響了中國古代科學的產生,你認可嗎?

以儒家為代表的正統文化,追求道德倫理化,主張人們積極入世,特別是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天下人以“讀聖賢書,立君子品,習聖人學,知心明路”為追求,認為“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重人文的價值理念,使得整個社會都比較注重實際的社會政治倫理,忽視抽象的理論架構,搞科學研究簡直就是不登大雅之堂,甚至認為是“奇技淫巧”。


楊振寧認為《易經》影響了中國古代科學的產生,你認可嗎?

所以當時的最高境界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非科研、探索、創新、搞發明。說白了,中國的人文傳統和價值觀不鼓勵科學思維。

二、制度體制

中國幾千來的制度,是以君主帝王為核心、以封建官僚為紐帶建立起來的一種中央集權制度,結合儒家的秩序和等級思想,帝國王朝保持了一種既井然有序,又僵化呆板的社會狀態,社會缺乏對權威倫理的挑戰和特立獨行的探索精神,科學技術等非主流領域幾無生存空間。


楊振寧認為《易經》影響了中國古代科學的產生,你認可嗎?

更為重要的是,持續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帝國最聰明的人一般都以考取功名為首選,“士農工商”的尊卑排序,使當官成為最體面的事。而考試的內容都與四書五經等經典論著相關,沒有任何科學的成分,自然導致這群最聰明人不會聚焦投身科技科學研究,更談不上有科研的推陳出新。


楊振寧認為《易經》影響了中國古代科學的產生,你認可嗎?

另外,中國幾千年來重農抑商的經濟策略,導致對技術的創新、改良沒有太大的需求,在漫長的2000多年裡都是用耕牛犁地,幾無改變!

楊振寧認為《易經》影響了中國古代科學的產生,你認可嗎?

三、文字表達

西方文字大都起源於拉丁文,屬於字母文字,而且後來還引進了阿拉伯數字,字母與數字的組合,可以非常簡潔的把邏輯推理公式展示出來。而中國文字屬於象形文,一個最大的缺點是天然不具備表達公式、方程的條件,可以看看古代中國是如何論證推演勾股定理的。


楊振寧認為《易經》影響了中國古代科學的產生,你認可嗎?

趙爽弦圖

《九章算術》中,趙爽描述此圖:

“勾股各自乘,並之為玄實。開方除之,即玄。案玄圖有可以勾股相乘為朱實二,倍之為朱實四。以勾股之差自相乘為中黃實。加差實亦成玄實。以差實減玄實,半其餘。以差為從法,開方除之,復得勾矣。加差於勾即股。凡並勾股之實,即成玄實。或矩於內,或方於外。形詭而量均,體殊而數齊…….減廣於玄即所求也。”


翻譯過來總的意思是:以弦為邊長的正方形,是由4個相等的直角三角形再加上中間的小正方形組成的,最終得出勾相乘加股相乘的總和,等於弦相乘。


楊振寧認為《易經》影響了中國古代科學的產生,你認可嗎?

勾股弦用現代字母轉化圖

楊振寧認為《易經》影響了中國古代科學的產生,你認可嗎?

趙爽弦圖現代轉換示意圖

由於沒有字母和阿拉伯數字,因此需要大段的篇幅解說。那麼,西方是如何推演論證勾股定理的,下面為加菲爾德證法變式。

楊振寧認為《易經》影響了中國古代科學的產生,你認可嗎?

非常簡潔,一目瞭然,這就是東西方文字的差異。沒有字母,就無法產生公式,沒有公式,就無法演算,也無法進一步形成系統。可以說,中國古文對科學的描述有無法彌補的缺陷,對科學的發展造成了很大阻礙。


四、地理位置

科學不是閉門造成,不僅需要知己知彼、取長補短,更需要互為啟發、靈感碰撞。事實上,西方的科技也不是單獨出自一個國家,相對論的發明者愛因斯坦是德國人,萬有引力的發明者牛頓是英國人,加速度和慣性的發明者伽利略是意大利人。同樣,牛頓借鑑了伽利略的加速度和慣性理論發現了萬有引力,赫茲借鑑了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而諸如量子力學和近現代的粒子物理標準模型,也是基於一群人前赴後繼、不斷積累、豐富完善的結果。

楊振寧認為《易經》影響了中國古代科學的產生,你認可嗎?

牛頓

西方國家縱橫錯落、緊密相連,客觀上為科研交流提供了有利條件。而中國在西方人看來,北有沙漠、西有雪山、南有叢林、東有大海,處在遙遠孤立的東方,也是亞歐大陸信息交流的末端,導致無法及時吸取西方的理念。而且中國幾千年來都屬於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自成體系,忽視與外界的溝通交流,


楊振寧認為《易經》影響了中國古代科學的產生,你認可嗎?

再加上明清統治者的閉關鎖國政策,嚴重阻滯了先進科技、思潮的輸入。直到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中國才開始接觸西方的科技理念,儘管是被動的,但總算是開了大門。所以,無論什麼時候,對於一個國家而言,封閉絕對沒有出路。

楊振寧認為《易經》影響了中國古代科學的產生,你認可嗎?

總而言之,古代中國沒有誕生科學,是文化、制度、文字、以及地理位置等多方面綜合作用的結果,絕非一本《易經》可以左右。

其實,科學的誕生並不是必然會發生,否則為什麼16世紀前西方也沒有誕生科學呢?17世紀歐洲科學之所以爆炸式發展,既有文藝復興思潮的啟蒙、資本主義經濟的助推、各國爭先恐後的競爭、靈感火花的激烈碰撞,可能還有某個歷史的巧合,正如很多科學家指出的,如果倒退200萬年,人類未必還能進化出來。

楊振寧認為《易經》影響了中國古代科學的產生,你認可嗎?

所以說,中國古代沒有誕生科學其實是在正常不過的一件事,正如愛因斯坦所說,中國的先人沒有科學並不讓人覺得奇怪,真正讓人驚訝的是西方人居然將科學建立了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