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认为《易经》影响了中国古代科学的产生,你认可吗?


杨振宁认为《易经》影响了中国古代科学的产生,你认可吗?

2004年,世界著名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参加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论坛,并作了题为“《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的报告。


他在报告中指出:“《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中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

杨振宁认为《易经》影响了中国古代科学的产生,你认可吗?

杨老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是有归纳法,没有推演法。而归纳法的来源就是《易经》。“易者象也”,“圣人立象以尽意”,“取象比类”,“观物取象”,这是贯穿《易经》的精神,是向上求整体“象”的方法,既归纳法。推演法和归纳法是科学产生的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杨振宁认为《易经》影响了中国古代科学的产生,你认可吗?


归纳法和推演法的区别

归纳法和推演法有什么不同之处?这里简单介绍一下。

归纳法,是通过观察、实验和调查个别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的一种思维方式。

例如: A变老了,B变老了,C也变老了…我们观察到的所有人,最后都会走向衰老,所以得出结论:人都会衰老。

演绎法,是运用概念、公式、定理等客观规律为依据,从已知部分推演得出结论。

例如:大前提:人都会衰老,小前提:A是人,结论:所以A会衰老。

杨振宁认为《易经》影响了中国古代科学的产生,你认可吗?

可以看出,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过程。归纳法因为是由经验判断,结论不一定正确,而演绎法只要大前提正确,结论必然正确。

演绎法的大前提来自于归纳法的概括和总结,而归纳法的每一个具体的案例观察结论都来自于演绎法,两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杨振宁认为《易经》影响了中国古代科学的产生,你认可吗?

另外杨老指出,《易经》中“天人合一”理念将天道人道混合,认为天和人的规律是一码事,这是阻止近代科学思维产生的又一个因素,因为自然和人类运行的规律并不相同。

杨振宁老师是大名鼎鼎、享誉世界的科学家,当时他的观点一公布,立刻引起了轰动。人们议论纷纷,赞同者有之,反对者、意见保留者也占有很大比例,直到今天依然争论不休。

杨振宁认为《易经》影响了中国古代科学的产生,你认可吗?

事实上,小编对杨老的这番言论也持保留意见。


对杨老观点持保留意见的原因


一是夸大了《易经》的影响力

《易经》主要内容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最早是作为占卜之用。因古代先民未能充分认识自然、生物现象,比如雷电风云、植物动物、人类来源等,认为这一切的背后有神秘的力量存在。所以每当遇到重要事项时,人们为了趋利避害、庇佑自己,习惯于“请示”、“咨询”这种神秘的力量,《易经》就是这一背景下诞生的。

杨振宁认为《易经》影响了中国古代科学的产生,你认可吗?

随着后世的不断增释加注,《易经》不仅是民间方术的卜筮之书,而且逐步演化为中国传统自然哲学,被誉为“大道之源”。虽然对后世有深刻影响,但不足以影响到整个中华文明科学的诞生。事实上,一个文明古国的科技发展,也不可能因为一本书给耽误了!


杨振宁认为《易经》影响了中国古代科学的产生,你认可吗?

二是中国古代并不是完全没有科学思维

早在周朝时期,数学家商高就曾在《周髀算经》提出“勾三股四弦五”定理,三国时代的赵爽对商高的勾股定理作出了详细推演论证,记录于《九章算术》中;春秋时期的墨子,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倒像的实验,并做出光是由直线传播的判断,这是对光沿直线传播的第一次科学解释;除此之外,还有数学家刘徽的不定方程、祖冲之的圆周率等。

杨振宁认为《易经》影响了中国古代科学的产生,你认可吗?

三是中国古代的经验科技曾长期领先世界

众所周知,中国拥有辉煌灿烂的“四大发明”,并深刻改变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马克思都曾给予高度评价。事实上,直到15世纪,中国的科技水平都是世界一流的,并遥遥领先其他各国。


杨振宁认为《易经》影响了中国古代科学的产生,你认可吗?

据统计,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比例一直在54%以上。如果真是《易经》影响了中国人的科学思维,怎么还会产生四大发明呢?尽管四大发明属于经验科技,不是科学,但至少说明中国不是科技的荒漠。

综上所述,小编并不十分认同《易经》影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萌芽的观点。

那么,直到15世纪科技领域还遥遥领先世界的中国,为什么之后便落伍了呢?

杨振宁认为《易经》影响了中国古代科学的产生,你认可吗?


李约瑟难题

这个问题曾引起很多人的关注,最著名的莫过于英国杰出的汉学家、科技史工作者李约瑟。


杨振宁认为《易经》影响了中国古代科学的产生,你认可吗?

李约瑟

李约瑟曾在所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如果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们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牛顿、斯蒂文等这样的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和印度人呢?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这个问题也被称作“李约瑟难题”。


杨振宁认为《易经》影响了中国古代科学的产生,你认可吗?

李约瑟

李约瑟提出的这个问题,曾吸引了海内外很多人的目光,其中包括重量级牛人、被称为上个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他认为,西方科学的发展是建立在两个基础之上:


杨振宁认为《易经》影响了中国古代科学的产生,你认可吗?

爱因斯坦

一个是欧几里得几何学中的形式逻辑体系,另一个是文艺复兴时期发现的通过实验找到因果关系。古代中国缺乏这两种概念,因此不会产生科学,但爱因斯坦并没有解释为什么古代中国缺乏上述两项内容,等于是没有指出问题的根源所在。


杨振宁认为《易经》影响了中国古代科学的产生,你认可吗?


那么,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建立起系统科学体系?


一、人文理念

2000多年前,欧洲人在底格里斯河畔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印度人在恒河边思考人与神的关系,中国人在黄河边思考人与人的关系。中华文明在诞生之初就具有强烈人文色彩,非常注重人伦关系,正如著名文学家、文学评论家熊秉明在《中国书法理论体系》中讲的:“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哲学”。


杨振宁认为《易经》影响了中国古代科学的产生,你认可吗?

以儒家为代表的正统文化,追求道德伦理化,主张人们积极入世,特别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天下人以“读圣贤书,立君子品,习圣人学,知心明路”为追求,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重人文的价值理念,使得整个社会都比较注重实际的社会政治伦理,忽视抽象的理论架构,搞科学研究简直就是不登大雅之堂,甚至认为是“奇技淫巧”。


杨振宁认为《易经》影响了中国古代科学的产生,你认可吗?

所以当时的最高境界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非科研、探索、创新、搞发明。说白了,中国的人文传统和价值观不鼓励科学思维。

二、制度体制

中国几千来的制度,是以君主帝王为核心、以封建官僚为纽带建立起来的一种中央集权制度,结合儒家的秩序和等级思想,帝国王朝保持了一种既井然有序,又僵化呆板的社会状态,社会缺乏对权威伦理的挑战和特立独行的探索精神,科学技术等非主流领域几无生存空间。


杨振宁认为《易经》影响了中国古代科学的产生,你认可吗?

更为重要的是,持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帝国最聪明的人一般都以考取功名为首选,“士农工商”的尊卑排序,使当官成为最体面的事。而考试的内容都与四书五经等经典论著相关,没有任何科学的成分,自然导致这群最聪明人不会聚焦投身科技科学研究,更谈不上有科研的推陈出新。


杨振宁认为《易经》影响了中国古代科学的产生,你认可吗?

另外,中国几千年来重农抑商的经济策略,导致对技术的创新、改良没有太大的需求,在漫长的2000多年里都是用耕牛犁地,几无改变!

杨振宁认为《易经》影响了中国古代科学的产生,你认可吗?

三、文字表达

西方文字大都起源于拉丁文,属于字母文字,而且后来还引进了阿拉伯数字,字母与数字的组合,可以非常简洁的把逻辑推理公式展示出来。而中国文字属于象形文,一个最大的缺点是天然不具备表达公式、方程的条件,可以看看古代中国是如何论证推演勾股定理的。


杨振宁认为《易经》影响了中国古代科学的产生,你认可吗?

赵爽弦图

《九章算术》中,赵爽描述此图:

“勾股各自乘,并之为玄实。开方除之,即玄。案玄图有可以勾股相乘为朱实二,倍之为朱实四。以勾股之差自相乘为中黄实。加差实亦成玄实。以差实减玄实,半其余。以差为从法,开方除之,复得勾矣。加差于勾即股。凡并勾股之实,即成玄实。或矩于内,或方于外。形诡而量均,体殊而数齐…….减广于玄即所求也。”


翻译过来总的意思是:以弦为边长的正方形,是由4个相等的直角三角形再加上中间的小正方形组成的,最终得出勾相乘加股相乘的总和,等于弦相乘。


杨振宁认为《易经》影响了中国古代科学的产生,你认可吗?

勾股弦用现代字母转化图

杨振宁认为《易经》影响了中国古代科学的产生,你认可吗?

赵爽弦图现代转换示意图

由于没有字母和阿拉伯数字,因此需要大段的篇幅解说。那么,西方是如何推演论证勾股定理的,下面为加菲尔德证法变式。

杨振宁认为《易经》影响了中国古代科学的产生,你认可吗?

非常简洁,一目了然,这就是东西方文字的差异。没有字母,就无法产生公式,没有公式,就无法演算,也无法进一步形成系统。可以说,中国古文对科学的描述有无法弥补的缺陷,对科学的发展造成了很大阻碍。


四、地理位置

科学不是闭门造成,不仅需要知己知彼、取长补短,更需要互为启发、灵感碰撞。事实上,西方的科技也不是单独出自一个国家,相对论的发明者爱因斯坦是德国人,万有引力的发明者牛顿是英国人,加速度和惯性的发明者伽利略是意大利人。同样,牛顿借鉴了伽利略的加速度和惯性理论发现了万有引力,赫兹借鉴了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而诸如量子力学和近现代的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也是基于一群人前赴后继、不断积累、丰富完善的结果。

杨振宁认为《易经》影响了中国古代科学的产生,你认可吗?

牛顿

西方国家纵横错落、紧密相连,客观上为科研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中国在西方人看来,北有沙漠、西有雪山、南有丛林、东有大海,处在遥远孤立的东方,也是亚欧大陆信息交流的末端,导致无法及时吸取西方的理念。而且中国几千年来都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成体系,忽视与外界的沟通交流,


杨振宁认为《易经》影响了中国古代科学的产生,你认可吗?

再加上明清统治者的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滞了先进科技、思潮的输入。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才开始接触西方的科技理念,尽管是被动的,但总算是开了大门。所以,无论什么时候,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封闭绝对没有出路。

杨振宁认为《易经》影响了中国古代科学的产生,你认可吗?

总而言之,古代中国没有诞生科学,是文化、制度、文字、以及地理位置等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绝非一本《易经》可以左右。

其实,科学的诞生并不是必然会发生,否则为什么16世纪前西方也没有诞生科学呢?17世纪欧洲科学之所以爆炸式发展,既有文艺复兴思潮的启蒙、资本主义经济的助推、各国争先恐后的竞争、灵感火花的激烈碰撞,可能还有某个历史的巧合,正如很多科学家指出的,如果倒退200万年,人类未必还能进化出来。

杨振宁认为《易经》影响了中国古代科学的产生,你认可吗?

所以说,中国古代没有诞生科学其实是在正常不过的一件事,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中国的先人没有科学并不让人觉得奇怪,真正让人惊讶的是西方人居然将科学建立了起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