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实用的“科学教育”,让你不再为孩子的教育焦虑

现代家庭中,越来越多的父母对于孩子教育问题产生严重的焦虑情绪。

而焦虑产生的核心问题是当代父母无法运用自己的经验背景去指导、教育孩子。因为随着时代变迁,现下的信息爆炸和科技高速发展使得父母与孩子的生活背景、教育环境已有天翻地覆的差异,父母的学习经验对现行的孩子教育无法起作用。

简单实用的“科学教育”,让你不再为孩子的教育焦虑

在今年这个特殊时期,绝大多数孩子目前只能“在家上学”,线上教育迅速走进千家万户。现代社会要求社会公民具有个性化、多样化、多元化特征,需要更多的发挥自己独特个性,由此要求现代教育也要:快乐、多样化、交互、开放。而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在今天这个信息、知识膨胀爆炸的时代,知识充裕甚至冗余,海量信息至于许多家长无法辨识真伪或者如何取舍,现在教育虽然好但父母不知道如何帮助孩子适应新的教育环境和理念,因为本身没有相关经验。

简单实用的“科学教育”,让你不再为孩子的教育焦虑


简单实用的“科学教育”,让你不再为孩子的教育焦虑

我们现处的时代是历史变革的大时代,而技术变革导致社会公民的人生规划、职业规划都产生巨大变化!尤其是人工智能对大部分职业的颠覆性影响。参考下图(来自《生命3.0》一书)人工智能发展水平:海平面以下职业已经被其取代(围棋、驾驶、会计、图像处理......)而平原代表的主流工作也即将被其代替,一些极度需要创造性的职业,如:文学、科学、艺术等暂时安全但是相关从业者却少之甚少,这更加剧了家长的恐慌和焦虑。

简单实用的“科学教育”,让你不再为孩子的教育焦虑



如何解决?——科学教育!

先看一张来自之前在网上很火的漫画《为什么要去读博士》的图片:

简单实用的“科学教育”,让你不再为孩子的教育焦虑

从左至右我们依次来理解这幅漫画:一个人从小你可以想象到的目前所有的知识是这个空心的圆。然后,我们从小学开始接受教育,我们会从这个圆的原点出发,开始积累知识,然后再到中学的时候又会积累更多的知识。绿色的圆就是我们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的能够积累的知识。然后,等到我上大学之后会挑专业。所以,我们最后就会选择一个专业方向并且积累更多的相关知识,就是这个红色的箭头代表的含义。作者讲这件事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在本科教育结束之后选择读博士,这样就意味着他要在一个专业的领域做更多的工作和研究,最终他的知识、阅历以及他的研究,将会把他带到人类知识的边界上,就是这个红色的线,会接近那个人类知识的这个大圆圈的边界。而在这里,在你达到知识边界之后,你稍微往外走了一步就会把人类知识突破了一步。任何人都没有做到的小小发现,即使特别微小甚至于看不见,但这就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突破。

所以,科学,由于其本质中天然带有个性和创造性(科学研究中每个人研究方向是不一样的,而且没有常规路径遵循,所以本质带有方法论和创新性,科学也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如图完成圆首先需要掌握全人类知识遗产(需要和其他人交互合作)

科学教育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门槛,而其本质也并不是为获得具体知识、技能或成为科学家为目的。培养孩子科学思维方式和方法论从而理解世界并和他人相处,这是科学教育的内涵也是每个家庭对于孩子可以做到并有必要做到的。



了解了什么是科学教育,我们直接上干货:科学教育-每个家庭都可以完成:

  • 让孩子多问为什么

探索事情原因这件事其实已经很珍贵,因为你可以想象:在一个宗教主义或者一个神秘主义的世界观里,这个世界很多事情是没有什么原因的。就比如说他就应该是这样的,或者说,这一切都是神的旨意,都是上帝的意思,当然,在这里没有对宗教不禁的意思,只是强调这样的价值观可能会有这样的倾向:觉得这些东西是一个更高级的力量很神秘的力量,是已经安排好了的,那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就没有任何必要问“为什么”这个问题了。

《未来简史》这本书里作者提到为什么我们觉得科学有力量。讲一个故事:有一个农村青年人问一个神父说为什么每天太阳都是东边升起西边落下,或者每天星星为什么都是这个位置,这个神父大概会告诉你不应该关心这个事,你压根就不该知道,再比如说《论语·述而》: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显然,孔子这里所说的“小人”,是从择业志向的角度说的,他认为学生不专注于礼义而想学圃稼,就是胸无大志,就是“小人”。这些事根本就不该你关心,你应该关心的是怎么齐家治国平天下,种菜这事本身就是不应该知道的,而在我看来咱们今天的父母在和孩子相处时也常常遇到这种问题,面对孩子的问题,常说“你太小了不该知道这些”“你没必要知道”,“你长大了就懂了”,“等你学了...就明白了”,“知道这个没什么用”等等。而在我看来,如果再遇到孩子问为什么的问题的时候能依据一个科学思维的方式,不管是和他一起去查阅资料,还是在一起进行逻辑分析、理论推导,甚至能够天马行空的想象一下,认识到这个问题确实很重要,这个问题背后隐藏的什么或者到底有什么办法能够回答这个问题。是通过查资料还是通过实验还是通过逻辑上的判断,能够得出一个答案,即使答案不是对的,那么,我觉得至少会对孩子科学精神的培养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举个例子:有一天,孩子问我天为什么是蓝色的?如果想解释这个原因需要至少大学物理的水平,因为它涉及到微粒散射的过程,这个过程很多父母都不知道而且实际也确实有人质疑这个理论到底能不能真的解释天为什么是蓝的,抛开这个问题不谈,我和女儿讨论我们能不能想出什么理论来解释这个问题。首先,我们有没有什么办法来验证它?我女儿当时提出一个很天真的想法:天是蓝的是不是因为这个地球外面有一个蓝色的气球包裹着它。这个想法当然是不符合客观观察的,但是这也算是一个能够自圆其说的想法对不对,因为罩一个蓝色气球,你从里面往外看的,肯定是蓝的。接着,我就和他讨论那如果真的是像你所说这个地球外面罩了一个蓝色气球,你有没有办法验证这个观点或者说证明它是对的呢?或者我们去外太空玩往外飞,你回头看会发现我们的居住的家,怎么被一个篮篮的大气球包裹着,乘坐的飞机或者飞船会戳破这个气球么。其实这整个思考的过程包括提问、谈话是很有趣的,而且我们并不需要在意过程,我们并不需要真的知道什么专业的科学知识,去了解天为什么是蓝的,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呢,重要的是我们这个讨论中,孩子会意识到:第一,世界上万事万物确实是可以问“为什么”的!我们是可以随心所欲的提出我们的想法的,但这些想法是需要用某一个方法哪怕仅仅是脑洞大开的方法去检验和推翻的。这个本质上就是对我们这个世界去理解并一步步深入研究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实际上即使不需要查资料也不需要用什么科学家的专业素养我们仍然可以和孩子就这个世界上很多很多有趣的问题展开讨论的。科学的思维和方法论解决生活中的事就是科学教育。而且,随着孩子年龄的见长,这种与孩子的交流机会会越来越少,所以父母们要好好珍惜孩子的每一次提问。

  • 运用分类和比较

第二个方法其实操作性我感觉还挺强的,是科学教育的一个经验。 在真正的科学研究中对这个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进行分类,然后对不同的类别进行比较是一个非常常用的研究手段也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思路。原因很简单:我们生活的世界里东西太多了!首先第一张图,不同星星的亮度根据他的大小把它分成不同的类型,有些父母可能会了解一些。右边这个图,人类生活的这个地方的,各类物种有数百万甚至有人估计可能上亿都不止,而我们不可能每种物种都拿来研究,那怎么办呢我们会对这个物种分类把它分成有脊椎、无脊椎,鱼类、鸟类等等(分类方式:界、门、纲、目、科、属、种)

简单实用的“科学教育”,让你不再为孩子的教育焦虑


简单实用的“科学教育”,让你不再为孩子的教育焦虑

这两张图就是两个小例子,左边那个图是什么呢,就是,有一段时间,她上幼儿园的时候基本上每天我都会接她放学后到我办公室里看看书啊,我们一起玩玩这个游戏什么的。有一天我提议我们要不要玩个游戏,试试把你的做的事都记录下来分分类,看看你每天都干了哪几件事情,然后就做了这么一个表,每行就是一天,每列的不同颜色就是一种干的事。然后她就开始每天来记录。有记录了大概五天的时间,可以看到,这五天里她有时候有些事干的比较多,有些时候有些事做的比较少。但是,这个很简单的例子就是说,三、四岁的小朋友也可以对事物有非常初步的分类和比较的概念,会看到她每天干的事情虽然种类这么多,但仍然可以进行简单的分类。然后

通过分类是可以比较出,她天与天之间或者说事事之间,她更喜欢干哪些事儿不喜欢干哪些事,或者哪天更愿意和我做游戏,哪天不太愿意做游戏等等,而这些本质上都是在运用科学的逻辑去理解世界。

  • 量化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孟子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在他看来逃跑都是一回事,不管是跑了五十步还是一百步甚至跑了一步就是懦夫就是坏人。其实,这样理解世界的方式是有问题的。

怎样解决?同样,用我和女儿的例子:尝试用图表的方式记录她的生活。作为父母,这个你肯定有经验,如果让孩子描述一些事她会罗里罗嗦的,把所有的细节,事无巨细的都给你讲一遍,最终,可能这个如果记忆力好,可能讲好几个小时都没讲完。我就告诉女儿,每天发生了什么事,你自己把你一天当中发生的事分类统计下来并按小时统计都干什么。她就分成了玩、上课然后吃东西、睡觉。最后,这个图的结论就是她一天当中做的最多的两件事就是吃东西和游戏然后是睡觉最后才是上课。我们讨论了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会是这个排名顺序。细想其实,这很简单,作为小朋友正在长身体的时候吃肯定是第一位的,而正在学习接触这个世界的时候在活动中和老师同学一起做游戏过程比较多,因为她年龄比较小所以对于上课这件事学校就不会太多的要求等等,同样可以用科学的方式让她去理解事情产生的原因以及事物具体量化的源头。

  • 观点和事实

下面这张图大家都不陌生,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


简单实用的“科学教育”,让你不再为孩子的教育焦虑

(日心说,也称为地动说,是关于天体运动的和地心说相对立的学说,它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而不是地球。)但是,在当时他的观点并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同,不被当作事实!星空观测实际上是由两个完全相反的理论来解释的,就是所谓的地心说和日心说。

教会孩子能把事实和观点区分开,然后用一个更合理更有可能实现的观点来解释这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又是两件非常重要的事。能够帮助孩子更好的和其他人交流。“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观点,但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发明事实。”这句话虽然简单,但是实际上非常有力量。举个简单例子,:比如说冰淇淋,我最喜欢吃巧克力味或者草莓味冰淇淋,这是我的观点。超市里最贵的冰淇淋是巧克力或者是草莓冰淇淋,这是一个可以得到验证的事实,因为到超市看看就知道。根据刚才那句话,几个人在争吵到底是哪个味道冰淇淋最好吃,这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这是一个观点,每个人都有权利有自己的观点所以这个事情之间是没有什么好争吵的。但是,一个事实是可以进行正常思考并争论的,就是那个超市的哪个冰欺凌最贵。

例子非常多:网络上常见的站队;撕逼;是否支持中医;转基因有利还是弊;甚至姚蜜、姚黑等等。这种非黑即白的定势思维是非常不好的也不科学的。还有很搞笑的一个例子就是:到底豆腐脑应该是吃甜的,还是咸的,或者粽子包肉还是包豆沙在网上都能吵起来,我觉得一个原因就是在咱们这代人实际上非常缺乏这种包容意识。这种看起来很简单,到底哪些东西是我可以拥有而别人也应该自己观点的需求。同样用生活中的例子教你一招:我家买了一个测PM2.5的机器。想了解PM2.5受什么因素影响,因为每个房间的情况都不太一样,有的房间有净化器等等,和户外的空气也有关系。我就和女儿讨论我们做一个小实验或者说观察,记录下每个房间的PM2.5并记录当天户外空气环境的2.5看看空气质量到底受什么东西影响。于是那段时间她每个房间跑一遍,每天晚上在房间兴致勃勃的记录下来数值。这个结结论很有意思,如果室外空气爆表了,室内空气肯定好不了,这就是她的第一个结论。第二个,她会发现有些房间是有差别的,主要差别是净化器导致的,这是她在她这个年龄能观察出来的两个非常明显的结论。后来我引导她看到更多的区别,这里就不谈了。让孩子从非黑即白这个思维定式中跳出来真正能理解一些事情都有不同的侧面,不同因素控制的,我觉得其实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的。

教育中,我们作为父母有焦虑的情绪实际上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这个包括大家也包括我自己,都会有,但是抛开这个情绪不谈,我觉得科学教育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家庭教育方式,能够帮助孩子适应未来世界。然后,孩子在问为什么的时候不见得需要给出一个准确的或者是客观的盖棺定论的答案,我们其实是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孩子互动,这个是很珍贵的机会,因为随着孩子年龄越大可能这种机会越少了。科学教育这件事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科学家,这个就太狭隘了,我们不是为了实现这个目的,而是为了去帮助孩子面向未来的教育,未来的世界。

简单实用的“科学教育”,让你不再为孩子的教育焦虑




复盘、整合了王立铭(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老师的一次语音课程,并结合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希望能对家长朋友们有所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