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吉利與法蘭西之間的愛恨情仇:英法百年戰爭

英吉利與法蘭西之間的愛恨情仇:英法百年戰爭

公元1066年,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率部隊攻入不列顛群島,驅逐了原英國國王哈蘭德,並在倫敦加冕稱王。自此,英國進入了諾曼王朝的統治時期。而威廉也因諾曼王朝的開創者這一身份而被稱之為威廉一世

英吉利與法蘭西之間的愛恨情仇:英法百年戰爭

英國諾曼王朝的開創者威廉一世

從這一年開始,英國與法國之間的歷史就被緊緊綁在了一起。由於威廉一世身兼法國諾曼底公爵和英國國王兩重身份,所以大量的法國貴族湧入英國,構成了英國的貴族集團,雙方之間的文化交流也頓時密切了起來。

不過,正是因為威廉一世的這種特殊身份,在隨後的時日裡,英國和法國的君主常常為了領地問題而爭執不休(原因在於領地可世襲)。到了最後,雙方之間的矛盾已經升級為不得不以戰爭的方式來解除,英法百戰年戰爭由此拉開了序幕。

英吉利與法蘭西之間的愛恨情仇:英法百年戰爭

如今的法國諾曼底地區


英法百年戰爭的大背景

談起英法百年戰爭,就不得不提到公元1066年威廉一世遠渡英吉利海峽,在征服英國後加冕成王的事情。如果當年威廉一世並未前往英國,那麼後來的英法百年戰爭則很有可能不會爆發,至少不會因為領地的糾紛而爆發。

英吉利與法蘭西之間的愛恨情仇:英法百年戰爭

英吉利海峽

英國各個王朝的特點在於更迭速度十分之快,絕大多數的王朝在並沒有統治較長時間就因各種原因終結了統治。公元1154年,對英國持續了不到一百年統治的諾曼王朝因末代君主斯蒂芬不敵安茹伯爵亨利的攻勢,所以對其採取了妥協姿態,承諾自己死後將英國王位傳給亨利。至此,諾曼王朝滅亡,取而代之的是安茹王朝(也稱金雀花王朝)。

從安茹王朝實行對英國的統治的那一日開始,英國國王就成為了英國本土、法國諾曼底和法國安茹三地的共主。那麼這就會出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法國國王雖為法國地區的國王,但是卻無法對法國地區的諾曼底和安茹兩地實行統治,因為這裡的統治權是歸屬於英國國王的。在這種背景下,法國國王自然不會坐視不顧,必然想要將法國統一起來,驅逐英國國王在法國境內的勢力,也就是將兩地的控制權從英國國王手中奪回,這就是英法百年戰爭爆發的根本性原因。

英吉利與法蘭西之間的愛恨情仇:英法百年戰爭

英國安茹王朝第一任國王亨利二世

此時的法國正處於卡佩王朝的統治之下,公元1328年,法國國王查理四世因沒有子嗣,所以法國人共同推舉身為瓦羅亞家族的腓力登上王位,即腓力六世。從這一時期開始,法國卡佩王朝的統治宣告了終結,取而代之的是瓦羅亞王朝。而英法百年戰爭,正是發生在英國安茹王朝和法國瓦羅亞王朝統治時期的事。

雖然英國國王和法國國王因為領地問題產生了許多矛盾,但這並不足以直接引發戰爭,英法百年戰爭真正的導火索其實是兩國國王對於法屬佛蘭德爾這一地區的爭奪。該地區的農業雖然並不算髮達,但是紡織業卻是遙遙領先法國其他地區,成為法國國王的重要稅收來源地。為了保證稅收的安全,腓力六世還特地強化了在此地的統治。

英吉利與法蘭西之間的愛恨情仇:英法百年戰爭

法國瓦羅亞王朝第一任國王腓力六世

然而,當時英國的支柱型產業是出口羊毛,且大部分羊毛都出口到了佛蘭德爾。身為英國國王的愛德華三世自然也想控制該地,不過法國國王又怎麼可能同意,雙方之間的矛盾再一次激化了。聊城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李增洪教授在《英法百年戰爭爆發原因之分析》一文中提到了佛蘭德爾對於英國的重要性:

"佛蘭德爾是英國主要的羊毛出口市場,英國賴之獲得鉅額利潤。隨著佛蘭德爾毛紡織業的發展,本地的羊毛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不能滿足當地市場的需求,這樣就急需國際市場羊毛的輸入,而英格蘭則是天然的"經濟盟友"。一是因為英格蘭的羊毛產量巨大。13、14 世紀時,英格蘭作為羊毛中心的重要性已經超過了其他任何地區。'到13世紀後半葉,英格蘭平均年出口量達到了30000 袋以上,也就是大約 1100 萬鎊。···'"

在法國國王腓力六世看來,英國國王的這種舉動太過貪婪,於是一怒之下沒收了英國國王在法國境內的領土。實際上,法國國王早就有了這樣的想法,只是以弗蘭德爾事件為藉口罷了。愛德華三世在得知這一消息後立刻決定與法國開戰,以求奪回被法國國王沒收的直屬領土。公元1337年,英法百年戰爭正式拉開了序幕。

英吉利與法蘭西之間的愛恨情仇:英法百年戰爭

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

在中國古代史中,我們幾乎不會發現有一人身兼兩地君主事情的發生。以東漢末年曹操崛起為例,我們可以發現,曹操的擴張路線是以一點向四周擴散的。也就是說,曹操是由自己的根據地兗州逐漸向外擴張,先後吞併了河北、西涼等地,最終使自己的領地呈輻射狀擴大。這樣做的結果是在自己的領地範圍內,並沒有其他諸侯的勢力存在。

現在再將目光轉回至歐洲,威廉一世本就是法國諾曼底地區的公爵,他的領土也自然在此。當他選擇遠渡英吉利海峽,進而成為英國國王並擁有英國的土地時,他的領地之間就出現了未能連成一片的現象。這樣就會使威廉一世在治理兩地時出現明顯的輕重分化。

比如說威廉一世位於英國境內執政,那麼他對英國的控制力就相對較強,而對於諾曼底地區的控制能力也會因為自己身處異鄉而大幅減弱。雖然公元1216年英國國王失去了對諾曼底地區的統治權,但仍然在法國境內有著大量領土,這些地區的歸屬也因此出現了爭議,這也就為英法百年戰爭的爆發埋下了伏筆。

戰爭前中期,英軍佔據絕大優勢

英法百年戰爭的第一槍是由英國人打響的,在戰爭開始後不久,愛德華三世就派出了最為精銳的英國海軍與法國海軍相戰於英吉利海峽的水面之上,即斯呂斯海戰,並以法國海軍的失敗而告終。

斯呂斯海戰的失敗使法國失去了進攻英國本土的能力,畢竟此時的制海權已經完全落入了英國海軍的手中。此後的英國軍隊便可以以英吉利海峽為依託,選擇法國海岸線的任意一處進行打擊,不過英國人的首要目標還是諾曼底。很明顯,英國人想要恢復自諾曼王朝以來英國對該地的控制權。

英吉利與法蘭西之間的愛恨情仇:英法百年戰爭

法國諾曼底地區地圖

公元1346年8月,英軍在愛德華三世的親自率領下成功登陸法國本土,並在克雷西地區列陣以待。此時的法軍也在腓力六世的率領下急速奔赴戰場。在這場英法第一次陸地會戰的戰役中,雙方兵力比例達到了1:3左右。

英軍雖然兵力處於劣勢,但還是依靠長弓兵給法國騎兵造成了嚴重的殺傷,十五次的衝鋒竟然全部被英軍殺退。在最後一次衝鋒失敗後,腓力六世率領殘部退守法屬亞眠。此戰英軍僅僅付出了不足二百人傷亡的代價,而法國方面則損失了一萬多人。此後的短時間內,腓力六世一直未能組建起有效的防禦力量阻擋英軍前進的腳步,諾曼底地區就這樣被英軍所輕鬆佔領。

公元1356年,黑太子愛德華(愛德華三世之子,其綽號的由來是因為他常常身著黑色鎧甲)在普瓦提埃會戰中大破法軍主力,新繼位的法國國王約翰二世在這場會戰中一敗塗地,自己也被英軍所生擒。哈爾濱師範大學歷史系的李佳楠在《百年戰爭前期普瓦提埃之戰研究》一文中提到了該場戰役給法國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普瓦提埃的慘敗,使法蘭西面臨被肢解的局面。克雷西一戰失敗後,法軍屢次嘗試消除毀滅性的步兵戰術···他們竭力尋找對方步兵、陣型的弱點,後來的事實證明,這些努力是徒勞的。普瓦提埃的敗績擊碎了法軍的幻想,因此,對於那一代法軍將領來講,需要做的即是盡一切可能避免與英軍交戰。戰爭期間的防禦策略使英軍由劣勢轉為優勢,之後通過《加來和約》,法蘭西喪失了大片領土。"

英吉利與法蘭西之間的愛恨情仇:英法百年戰爭

身著黑色鎧甲的黑太子愛德華

普瓦提埃的失敗給法國內部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不僅國王被敵軍生擒,國內也變得更加混亂。不過,英國人對於法國國王並沒有什麼興趣,也不想將他處死,故而允許法國人籌集資金將約翰二世贖回。雖然約翰二世輸掉了這場戰爭,但在他回國之後依然重新坐上了王座,一直到他死去之時他仍然是法國國王。

英國方面雖然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並且給予了法國非常嚴重的打擊,但卻沒有因此獲得整個英法百年戰爭的勝利。相反,由於英軍在法國境內隨意劫掠,甚至草菅人命,這就激怒了所有的法國百姓。至此,英法百年戰爭進入了第二個階段,而英國在這場戰爭中的優勢也在逐漸逆轉為劣勢。

戰爭中後期,法軍由守轉攻

公元1364年,丟失法國大片領土的約翰二世死去,查理五世成為法國的新一任國王。在其繼位後不久就穩定了法國內部的混亂局面,並且對軍隊進行了改革。與此同時,查理五世也意識到想要扭轉法國在這場戰爭中的被動局面,就必須想辦法奪回英吉利海峽的制海權。只有這樣,才能夠從源頭遏制英軍進軍的腳步,否則源源不斷的英軍都將從不列顛群島趕來。

英吉利與法蘭西之間的愛恨情仇:英法百年戰爭

阻止英軍前進的法國國王查理五世

此時的英軍已經佔領了法國絕大部分的領土,由於其人數較少,所以分佈在各地的英軍部隊數量都非常稀少。查理五世抓住這一機會,以法軍精銳不斷襲擾各地的駐防英軍,逐漸消滅其有生力量,迫使英國國王不得不縮短戰線,放棄一些沒有太大戰略意義的原法屬地區。到了公元1380年,英國在法國本土的勢力已經完全被壓縮至沿海一帶,只佔據了幾個重要的海港和沿海城市。從此時開始,法國開始由全面防守轉向全面進攻。

可惜的是,在法國形勢明顯轉好的情況下,法軍再次戰敗於阿金庫爾戰役之中。在這場戰役中,英軍再次以少勝多,大敗法軍精銳部隊,約五千名貴族都因此戰死,英軍則只付出了不足三百人的傷亡代價。

隨後英軍再次展開對法國的全面進攻,並圍困了法國北部城市奧爾良。一旦奧爾良被攻破,法國南部地區將全部暴露在英軍面前,法國國運也將就此結束。在這決定法國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一名法國女性站了出來,並自告奮勇願意領導法國國王的軍隊出戰英軍,這便是被後世冠以"聖女"稱號的聖女貞德。

英吉利與法蘭西之間的愛恨情仇:英法百年戰爭

紅色區域為法國中部城市奧爾良的所在位置

或許法國國王自己也不會想到,屢戰屢敗的法軍竟然會在一名農村姑娘的率領下大破圍困奧爾良的英軍精銳部隊。但令人感到惋惜的是,貞德在次年就被英軍所抓獲,最終被焚燒致死。對此,王孔剛在《西方木蘭女——安格爾的》一文中曾經提到:

"1430年5月···貞德被協助英軍作戰的勃艮第人俘虜,並以高價賣給英國人,而狡猾的英國人為了借刀殺人,又將小貞德押到魯昂,交予異端裁判所審判,控告貞德施行巫術、女扮男裝、妖言惑眾。要她公開認錯,貞德受盡苦刑,堅強不屈,而懦弱的查理王子在被貞德扶上王位之後,對於聲譽日高的貞德原本就懼怕'功高蓋主'···沒有想法營救曾經有功於法國的大義女子貞德。"

英吉利與法蘭西之間的愛恨情仇:英法百年戰爭

法國人的英雄聖女貞德

此時的貞德已經成為法國軍民的精神支柱,在其死後,法國人的怒火被徹底點燃了。在隨後的時日裡,法軍爆發出了驚人的戰鬥力,不斷奪回被英軍所佔領的城市及其他地區。公元1453年,法軍與英軍在波爾多進行最終決戰,並以英軍全軍覆沒為告終,英國國王不得不放棄吞併法國全境的計劃,英法百年戰爭也自此宣告結束。

英吉利與法蘭西之間的愛恨情仇:英法百年戰爭

聖女貞德之死不僅對英法百年戰爭產生了較大影響,也對英法兩國的內部產生了影響。貞德死後,法國軍民都看清了查理七世的懦弱和不作為,再也不願意將希望寄託在法國國王身上,這才引發了全民抵抗英國侵略的結果。英軍即便作戰驍勇,但也無法與全部的法國軍民為敵。

在波爾多決戰過後,英國已經失去了再次進攻法國的能力,其內部也產生了較大的混亂。與此同時,法國也因這一場持續了一百餘年的戰爭而滿目瘡痍,雙方都無法再將戰爭繼續下去。至此,雙方不得不一同坐到談判桌前,為這持續了幾代的大型戰爭畫上了一個句號。

英吉利與法蘭西之間的愛恨情仇:英法百年戰爭

懦弱的法國國王查理七世


結語

英法百年戰爭給英法兩國都帶去了相當深遠的影響,當然這些影響也不僅僅是負面的,也有一部分積極的內容。首先,這場持續了一百餘年的戰爭給雙方的經濟都帶來了嚴重的打擊,其中以法國最為嚴重。雖然英軍在最後的決戰中失利,但戰火併未燒到英國本土,所以英國在這場戰爭中獲得的損失最小。

同時,英軍之所以能夠長時間控制戰爭主導權,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戰爭初期,英軍就獲得了英吉利海峽的制海權。英國軍隊藉助制海權這一優勢,不但能夠保證後勤部隊的安全,還能為前線部隊源源不斷提供援軍。在戰爭結束後,嚐到制海權所帶來的"甜頭"後的英國更加重視對於制海權的把控。直到近代,英國依舊十分重視制海權。

波爾多決戰過後,英國喪失了在法國全部的領土,法國也趁勢完成了統一。自此,英國的勢力很難再直接觸及到法國,甚至整個歐洲,這無疑削弱了英國對於歐洲大陸整體的影響。後來的英國政府之所以推行"光榮孤立"政策,也是受到了這一因素的影響。不過,英軍雖然戰敗於波爾多,但這場持續了百年之久的戰爭卻並不能夠明確界定出誰勝誰負,甚至可以說二者同時輸掉了這場戰爭。


參考文獻:

1.《英法百年戰爭爆發原因之分析》,李增洪、徐桂民著

2.《百年戰爭前期普瓦提埃之戰研究》,李佳楠著

3.《西方木蘭女——安格爾的》,王孔剛著

文章內容來自今日頭條:史官錄 獨家原創(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存在疑義,請聯繫刪除。)我們將持續為大家輸出精彩的原創文章,歡迎小夥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