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太冷,不能下”。

有人曾評價過古代文人:“中國古代文人有兩條命,一個是生命,一個是使命。”孟子說過:“生亦我所欲也,死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可見真正古代的文人把氣節看的比生命還要重要。從屈原到于謙,士大夫的形象深入人心。但是事有好壞,人豈能沒有善惡?

“水太冷,不能下”。

也許是亂世出妖孽,明末的士大夫嘴臉給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看到了人可以無恥到何種程度。禮部尚書,東林君子,大名仕錢謙益,在明朝滅亡時,沒有奮起抵抗,而是第一個拜倒在了清庭的胯下,妻子柳如是拉著錢謙益與其一起投水殉國,錢謙益沉思無語,最後走下水池試了一下水,說:“水太冷,不能下”。這類似錢謙益這種人在當時多不勝數。人人爭當走狗。國破家亡之際,在南京城有個乞丐,看著士大夫們不思報國,反爭相投降的一幕,憤慨難當,在百川橋上題詩道:“三百年來養士朝,如何文武儘管逃?綱常留在卑田院,乞丐羞存命一條。”之後就投湖自盡了。可見當時的文人無恥到什麼地步。

“水太冷,不能下”。

但是皇明養士三百年,豈無殉葬者?戶部尚書兼侍講學士倪元璐全家十三口全部自殺。左都御史李邦華,自殺。左都副御史施邦曜自殺。兵部右侍郎王家彥自殺。大理寺凌義渠自殺。庶吉士魏學濂自殺。刑部右侍郎孟兆祥全家自殺。御史陳良謨全家自殺。吏部許直,兵部成德全家,戶部吳甘中全家自殺。兵部主事金鉉全家自殺。還有沒有記載下具體官職的,有吳徵,王章,於騰蛟夫婦總計不下百人自殺殉國。

“水太冷,不能下”。

崇禎皇帝說諸臣誤我後上吊自盡時,內心應該是滿滿的憤恨吧!他恨為什麼敲響景陽大鐘,本想召集群臣商議出逃,可惜等了許久也不見有人來。他更恨為什麼他堅持每天早朝、午會,很少近女色,衣食簡樸,每天批閱奏摺,勤奮無比,還會使王朝滅亡?其實他不知道,在北京城外,鎮守太監們已經先一步死在了李自成的刀下,許多大臣也先一步和家人一起殉國了,救援的將軍們正日夜兼程的趕往北京。

“水太冷,不能下”。

明末的絕命詩是以往朝代最多的。“母年八十餘矣,當自為計。兒,國大臣,不可以不死。”  ——衛景瑗  “勉哉元升。吾人見危授命,吾不為其難,誰為其難者!與君攜手黃泉,預訂斯盟,無忘息壤矣。”  ——馬世奇  “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閻應元  “大明三百年江山社稷,一旦至此,雖上有亢龍之悔,下有魚爛之殃,而身居諫垣,無所匡救,法當褫服。殮用角巾青衫,覆以單衾,以志吾哀。”  ——吳麟徵  書生笪某,被清軍抓獲之後,刑前嘆曰:“我一介小人,今日得之士大夫之烈,為忠義而死,死之猶生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