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丝路学刊》2019年第2期简介

ISRSS编辑部 上外丝路 上外丝路

功能介绍 结伴丝路 融通中外 Harmony along the Silk Road Integr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今天

《新丝路学刊》2019年第2期

期刊简介

《新丝路学刊》(Journalof New Silk Road Studies),创刊于2017年4月,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丝路战略研究所马丽蓉教授主编,是中国首本专注于“一带一路”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及话语体系建构的学术集刊,并因每期刊发高比例专家稿及其卓见而引发国内外学界的关注。

本刊秉承弘扬丝路精神的宗旨,助推百年显学丝路学的发展,在跨学科、多领域中形成问题导向型的研究范式,聚焦打造“一带一路”、丝绸之路、丝路学三个栏目,展开“一带一路”政策解读、丝路历史人文研究及中国丝路学理论体系建构,将丝路学研究的静态学术资源盘活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动态现实资源,以期为“一带一路”提供扎实且全面的学理支撑。

目录

·特稿·

李希光:“一带一路”人才培养新模式研究:以清华大学“丝路大篷车课堂”为例

·丝路沿线国别问题研究·

吴冰冰:卡塔尔外交政策的基本要素研究

钮菊生 任珂瑶:社会责任与共建“中老经济走廊”的案例研究

赵阳:英国难民的身份认同危机及其治理研究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研究·

马丽蓉 凌晓逸:“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拉美人文交流与合作案例研究

温智宏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东南亚三国人文交流比较研究

·丝路学研究·

王一丹:元代传入中国的波斯阿拉伯典籍——从《秘书监志》中的“回回书籍”说起

王禹浪 王天姿 :元明清时期的东北亚丝绸之路考论

本期文章简介

1 “一带一路”人才培养新模式研究:

以清华大学“丝路大篷车课堂”为例

李希光

摘要:写在“丝绸之路上的大篷车课堂”这一课程在清华大学设置20年。该课程通过探索丝绸之路上的沙漠之路、草原之路、佛教之路等路线,以旅行、阅读并撰写其风土人情等方式鼓励跨文化对话。作为清华大学首批挑战性课堂,“丝路大篷车课堂”,是融合体验式教学、现场教学、团队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为一体的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大篷车课堂”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新的时代契机和历史使命。本文通过分析“丝路大篷车”课堂的教学模式和运作机制,旨在为丝路学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借鉴,为“一带一路”文明圈建设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一带一路” ;丝绸之路 ;丝路学 ;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李希光,清华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巴基斯坦文化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外交部公共外交咨询委员会委员、中信改革与发展研究基金会咨询委员。

2 卡塔尔外交政策的基本要素研究

吴冰冰

摘要:现代卡塔尔在1868年的出现,是英国主导海湾事务强力支持萨尼家族掌控卡塔尔的产物。从1868年到1971年,卡塔尔长期依赖于英国的安全保障。20世纪90年代,卡塔尔建立起对美国安全保障的直接依赖。大国依赖一直是卡塔尔外交政策的基本要素。为了应对沙特的压力,卡塔尔在沙特、伊朗、土耳其和以色列等国之间谋求地区平衡,这是其外交政策的另一个基本要素。在卡塔尔决策层坚定意志和外交雄心的引导下,卡塔尔在大国依赖和地区平衡的基础上,推行妙实力外交,以能源产业及以之为依托的强大财政金融实力为物质基础和构建硬实力的主要工具,在软实力建设方面注重打造卡塔尔品牌的文化事业、支持穆斯林兄弟会、积极参与地区冲突的斡旋。大国依赖、地区平衡和妙实力外交等三个基本要素,共同塑造了卡塔尔小国大外交的格局。

关键词:卡塔尔;外交政策;妙实力外交

作者简介:吴冰冰,北京大学阿拉伯语言文化系副主任。

3 社会责任与共建“中老经济走廊”的案例研究

钮菊生 任珂瑶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提出6年来,得到了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截至2019年3月3日,同中国签署合作文件的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总数已经达到152个。各方在互联互通的相关领域进行了密切合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在一些专业领域还建立了多个多边合作机制。这些都表明,“一带一路”倡议顺应了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的投资和企业必须兼顾社会责任,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必须承担包括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道德以及公共利益等方面的社会责任。建设“六大经济走廊”是 “一带一路”建设的骨干项目和重要前提,“中老经济走廊”是“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的一条重要支线。在共建“中老经济走廊”过程中,中国企业在老挝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开展公益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推动了“中老经济走廊”的建设,为全面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作出了贡献。

关键词:社会责任;“一带一路”倡议;经济走廊;共建“中老经济走廊”

作者简介:钮菊生,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老挝研究中心主任;任珂瑶,苏州大学2018级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研究生,苏州大学老挝研究中心研究员。

4 英国穆斯林难民的身份认同危机及其治理研究

赵阳

摘要:自20世纪中叶起,英国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穆斯林移民潮。进入21世纪,尤其是2011年欧洲难民危机以来,随着穆斯林难民的人数不断增加,他们所面临的身份认同危机也随之成为社会关注之一。为化解英国的穆斯林难民身份认同危机,英国也推行了相关的难民政策治理政策。本文将从对难民身份认同危机的广泛关注入手,在对英国穆斯林难民治理的政策梳理的基础上,对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其相应的对策做阐述。

关键词:英国穆斯林难民;身份认同危机;难民治理政策

作者简介:赵阳,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讲师,丝路战略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5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拉美人文交流与合作案例研究

马丽蓉、凌晓逸

摘要:中国与拉美国家的人文交流与合作有着坚实的历史基础,并形成了以中拉论坛专业领域分论坛为核心的中拉人文交流与合作机制建设、以孔子学院为主的中拉教育交流合作、以友好城市为代表的中拉民间往来等成功案例。当前,中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领域的交流合作值得期待、中拉拥有的“红色记忆”能成为双方增强价值沟通的建构因素、中拉创新开展“足球外交”可切实推进“民心相通”,这些都将给中拉人文交流与合作注入新动力,前景值得期待。

关键词:中拉关系;中拉论坛人文机制;孔子学院;友好城市;“一带一路”;人文外交

作者简介:马丽蓉,上海外国语大学丝路战略研究所所长、教育部伊斯兰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主任、《新丝路学刊》主编暨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凌晓逸,上海外国语大学丝路战略研究所拉美研究课题组成员之一。

6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东南亚人文交流与合作比较研究

温智宏

摘要:在国与国的交往中,除了增加政治互信、推进务实合作外,很重要的就是推动人文交流。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交流源远流长。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人文交流绵延不断。在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后,人文交流的战略地位迅速提升。围绕中国与东南亚“孔子学院”、“友好城市”、旅游合作三个案例展开研究后发现: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人文交流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外延广阔。由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连接起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关系,由“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加深我们的友谊。其中,中国与东南亚人文交流与合作的成功经验,不仅奠定了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发展的坚实基础,还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落实“民心相通”举措提供了借鉴意义,更为中国人文外交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动力与信心。

关键词: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孔子学院;友好城市;旅游;“一带一路”;人文外交

作者简介:温智宏,上海外国语大学丝路战略研究所东南亚研究课题组成员之一。

7 元代传入中国的波斯阿拉伯语典籍

——从《秘书监志》中的“回回书籍”说起

王一丹

摘要:13~14世纪的中国与伊朗伊利汗国之间存在着空前活跃和繁荣的科技文化交流。成书于元代后期的《秘书监志》一书记录了收藏在元司天监中的23种“回回书籍”,为研究中国—伊朗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贵史料。对于“回回书籍”,中日两国学者早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即予以关注,并在对音和释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后人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主要依据近几十年来波斯文献整理和出版的新成果,对前人的相关研究略作补正。

关键词:《秘书监志》;回回书籍;文化交流;元朝

作者简介:王一丹,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波斯古典文学、波斯历史文献学及10~15世纪中国—伊朗文化交流史。

8 元明清时期东北亚丝绸之路考论

王禹浪 王天姿

摘要:元明两代在辽代鹰路、金代站铺的基础上,沿松花江、黑龙江水道设置了通往黑龙江口、库页岛、北海道地区的“水达达路”、“海西东水路城站”。清代在明代山旦贸易基础上正式建立了“贡貂赏乌绫”制度,重建了元明以来以“虾夷锦”为特色的东北亚丝绸之路。从松花江流域经三江平原进入黑龙江下游的丝路交通在明清时期得到了全面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

关键词:东北亚丝绸之路;海西东水陆城站;奴儿干都司;虾夷锦;贡貂赏乌绫

作者简介:王禹浪,俄罗斯阿穆尔国立大学荣誉博士,黑河学院远东研究院名誉院长、特聘教授,主要从事东北史地与流域文明研究;王天姿,黑河学院文化旅游学院讲师,延边大学世界史专业博士,主要从事文化遗产与旅游价值开发研究。

《新丝路学刊》2019年第2期简介


结伴丝路 融通中外

Harmony along the Silk Road

Integr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网站地址:http://www.isrss.shisu.edu.cn

联系地址:上海外国语大学虹口校区(大连西路550号)1号楼5层丝路战略研究所

主办单位简介:

上海外国语大学丝路战略研究所(Institute of Silk Road Strategy Studies)成立于2015年9月,是上海外国语大学为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合作发展战略、整合全校优势资源、凸显上外国际化人才培养而设立的独立二级教学科研单位,并编辑出版国内首本专注于丝路学研究的专业学术期刊《新丝路学刊》。

本所立足于上外多语种、跨学科的专业优势与特色,整合校内外学术资源,旨在形成“1+2+3+4”发展战略,即一支跨校跨专业的研究队伍,政治学和外国语言文学两个一级学科支撑下的国别与区域研究,经贸、人文与安全三路并举的研究范式,中东、东南亚、中亚、美欧(含拉美)的四大研究板块。


《新丝路学刊》2019年第2期简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