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夏:我們是怎樣變成烏合之眾的?


經濟學原理 前天

以下文章來源於紙箱之神 ,作者林夏rhythm

林夏:我們是怎樣變成烏合之眾的?


紙箱之神

一個廢柴男的雜門雜學,我在關注什麼,就寫什麼

林夏:我們是怎樣變成烏合之眾的?


作 者:林夏rhythm

來 源:紙箱之神(gh_50d5b301b49c)

本文共計2511字數,閱讀約需要7-9分鐘。

講幾個和社會心理學有關的概念。

不然遇到群體性事件的時候就只會說:“哼,《烏合之眾》”,最要命的是或許那本書也並沒有仔細的看過。

01 群體極化

“群體極化”這個概念出自桑斯坦的《網絡共和國》,他是這樣說的:“團體成員一開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議後,人們朝偏向的方向繼續移動,最後形成極端的觀點。”他注意到:“在網絡和新的傳播技術的領域裡,志同道合的團體會彼此進行溝通討論,到最後他們的想法和原先一樣,只是形式上變得更極端了。”

群體極化產生之後:①小組成員最終都會持更加極端的立場。②小組內部的多樣性大大減少。③不同觀點的人群之間會產生更大的分歧。

群體極化有兩重意義,從積極的一面來說,群體極化可以促進群體信息一致,提高群體內聚性和群體行為的一致性。但是從消極的一面來說,它能使錯誤的判斷和決定更加趨於激化和極端。

02 信息流瀑

在桑斯坦的《極端的人群》中,他是這樣定義這個概念的:當流瀑發生時,信息和觀點從一些人那裡傳播到另一些人,以致於許多人不是依靠自己實際所知,而是依靠別人持有什麼樣子的想法。

微信朋友圈裡面刷屏的信息算不算是信息流瀑呢?比如說有一家網紅店突然火了,你在自己的朋友圈裡面發現很多朋友都在轉發這家店的文案,你是不是會覺得這家店做的很好呢?然而你的微信好友轉發這篇文案未必就是因為他對這家店做了嚴格的審查,或許只是因為轉發文案可以抽一張優惠券……那麼其實這些刷屏信息並不能證明這是一家很好的店,只能說明這是一家善於利用優惠券的店。

03 群體思維&群體決策

高水平的群體凝聚力,有可能甚至會導致失誤的群體決策。美國心理學家Irving L. Janis在他的著作《Groupthink》中,研究了美國曆史上一些著名的群體決策失敗的案例,包括髮動越南戰爭,水門事件以及侵略古巴的“豬灣事件”。

為什麼有時候群體的決策是如此的糟糕呢?有一種說法是這樣的:在決策群體中,有時候更多的注意力會集中在如何維持群體內部的人際關係,以便讓群體能夠更像一個人一樣地行動,群體內個體之間的差異和不同的觀點便被暫時性地掩蓋了。因而決策不能夠按照理性的方法和程序進行,最終產生失敗的結果。

引起群體思維的前提條件:

①群體凝聚力高,有保持一致的傾向。

②群體與外界的隔絕

③命令式的領導方式

④缺乏有條理的決策方法程序

⑤群體成員背景和價值觀的相似性

凝聚力對群體思維的影響:當群裡內的凝聚力表現為人際吸引時,過高的凝聚力反而會產生更低質量的群體決策。而當凝聚力更多的表現為對任務的實施或者是對群體榮譽的尊重時,它將促進決策質量的改善。最後,當群體規模增大時,越是凝聚的群體將產生越差的決策。

這樣也就不難理解歷史上為什麼會出現很多荒唐的事情……

04 沉默的螺旋

這是一種理論假說,而且未必正確。

指的是在一個群體中,持有少數派觀點的人越來越不敢發聲的現象。這個理論基於這樣的一個假設:我們害怕被其他人孤立,發聲的時候除了自己的觀點本身,也會考慮到別人的態度。如果自己的觀點有優勢,就會積極的參與進來,如果自己的觀點很少有人理會,甚至會被噴,那麼就會保持沉默。循環往復,一方的聲量越來越大,另一方的聲量越來越小。

當一個人發聲的時候,另一個人不知道他內心的真實想法,他是真的這樣覺得,或者只是迫於其他人的壓力?一個群體內部真實的想法,不能僅僅只是從輿論的聲量上來看,因為有一則童話叫做《皇帝的新裝》,即使大家都覺得這樣很荒唐,但是總要有一個人站起來戳破它。

05 反沉默的螺旋

這是對上面一種理論的反駁。基本的觀點是,在互聯網環境中,每個人都有一個匿名ID,只要不觸犯法律,不用擔心自己提出不同意見會給自己帶來什麼不好的影響,所以大家其實是敢於表達自己的不同意見的。輿論也會呈現多元化的態勢。

究竟是沉默的螺旋還是反沉默螺旋,這方面的研究非常的多,我在這篇短文裡面也不可能給出結論來,就說一點個人的觀點吧:

我覺得是“沉默的螺旋”還是“反沉默的螺旋”主要要看具體的網絡環境,如果是新聞客戶端下面的評論和留言、或者是論壇等等無關個人形象的場合,可能大家會更加大膽一點,評論也會多元,被噴就被噴,根本無所謂;

但是如果在微信、知乎、抖音等等需要樹立人設的場合,我覺得“沉默的螺旋”現象還是存在的,因為現在的網絡已經根本就不是一個虛擬的空間,而是現實社會的延伸,每個人的言論肯定會考慮到自己的身份以及網絡的輿情。就拿刷知乎來說,大V的觀點可能更多基於自己的人設,反而是小透明可能會更多暴露自己的真實想法。所以看答案的時候,不能只看高贊答案!

06 信息繭房

很多時候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信息不是我們已經知道的信息,而是我們未知的信息。這就是我為什麼很討厭頭條系產品的原因了,因為我在頭條上看一個話題越多,他就越是推薦給我更多相似的內容,這樣我就只能在自己為自己塑造的牢籠裡面打轉了。可惜現在越來越多的內容產品都開始頭條化了,我也很無奈啊。還是懷念以前的傳統媒體,那個只要讀一份報紙就可以知道各種消息的時代。

07 謠言的產生

互聯網上各種各樣的謠言是怎麼產生的?謠言的產生有兩個前提條件:①事件的重要性。②證據的模糊性。就是大家都很關心又說不清楚的事情,才會有人把它拿出來做文章。

很多時候,事情的真相是不重要的,大家討論問題很多時候不是為了追求真相,而是為了佐證自己內心預設的想法。

就拿2017年陝西榆林產婦墜樓事件來說,在真實的情況還沒有弄清楚之前,各種營銷號就開始帶節奏了,在文章裡各種妖魔化男性,妖魔化婚姻……城市白領麗人紛紛轉發文章,藉此表達自己的觀點……

我在寫這篇短文的時候,李彥宏被澆水了,同樣的,不管上臺的那個人是怎麼想的,從輿論的反應來看,我們知道了一個事實:百度的名聲很差。

有時候群體看起來是愚蠢的,但是這並不代表群體中的每個人很愚蠢,而只是因為群體思維的形成機制和個人有所不同……

寫這篇短文,算是把有關的概念做了一個簡單的梳理,下次再遇到熱點事件進行評論的時候,可以用的詞就不再僅僅是《烏合之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