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第一次聽見中國聲音丨揭祕“東方紅一號”背後的祕辛

50年前的今天——

1970年4月24日

一曲《東方紅》

讓世界聆聽到了中國聲音

也讓宇宙第一次聽見中國聲音

中國也因此成為世界上第五個

依靠自己力量

成功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

今天小密帶各位密粉走進五十年前

關於“東方紅一號”衛星

被塵封的記憶與秘密的往事

宇宙第一次聽見中國聲音丨揭秘“東方紅一號”背後的秘辛


“天字第一號工程”的由來

1958年5月17日,毛澤東主席提出“我們也要造衛星”的宏偉設想。為了推動衛星研製,黨和國家在不同時期發佈、審議通過了多項規劃和報告,出臺了多項專門的措施和辦法,形成了保駕護航“東方紅一號”研製的10道“金牌”,使該項工程按時圓滿完成。

宇宙第一次聽見中國聲音丨揭秘“東方紅一號”背後的秘辛

東方紅一號衛星

後任“東方紅一號”衛星總體設計組副組長的潘厚任回憶道:“什麼都不能對外說,家人、同學都不能告訴,信箱什麼的都是代號,和家人說起來只能說去中科院上班,記事的筆記本都要上交。”

宇宙第一次聽見中國聲音丨揭秘“東方紅一號”背後的秘辛

潘厚任

1965年5月初,周恩來總理主持的中共中央專門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批准了國防科委向中央呈送的《關於研製發射人造衛星的方案報告》,提出了擬於1970年至1971年發射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建議。

宇宙第一次聽見中國聲音丨揭秘“東方紅一號”背後的秘辛

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的長征一號運載火箭豎立在發射塔架上

因為這個任務是1月份正式提出建議的,因此代號定為“651”。周總理在會上還強調,只要“651”需要的,全國的人、財、物,不管是哪個地方、哪個單位的,一律放行,全面綠燈。“651”任務的確定也是人們把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任務稱為“天字第一號工程”的由來。


會議的主題是吃肉

上世紀60年代初,正值國民經濟困難時期,“東方紅一號”研製人員每餐只能吃到一個饅頭,一毛錢的乾菜湯,湯裡只有幾星油花,70%的科技人員都因營養不良出現了浮腫。可是他們仍不懈地向科學高峰進軍。

宇宙第一次聽見中國聲音丨揭秘“東方紅一號”背後的秘辛

技術人員正在對衛星進行組裝

1961年春節前夕,周恩來和陳毅、聶榮臻將眾多科學家邀至人民大會堂宴會廳。

主賓席上,周恩來的一邊是錢學森, 一邊是錢三強。聶榮臻舉杯宣佈說:“各位辛苦了,為了感謝大家, 總理要我和陳老總請大家來開會,會議主題只有一個,吃肉!” 4張大圓桌上擺滿了一寸見方, 燒得油光晶亮香味撲鼻的紅燒肉。

周恩來起身為在場的科學家夾肉並說:“吃吧, 都要吃,吃好!吃肉補補腦。” 在那個飢餓的年代,毛主席戒了肉,周總理停掉了茶,鄧小平戒了煙……黨中央向科學家們表示關懷和感謝的禮物,卻是一碗碗科學家久違的肉。

這在富裕的年代不一定算得上佳餚,但在歷史的那一刻,“周總理請吃肉”“科技工作者特供”成為一種激勵,一種鼓舞, 一種動力。

宇宙第一次聽見中國聲音丨揭秘“東方紅一號”背後的秘辛

航天科研人員在學習、描圖

在黨中央的親切關懷和大力支持下,“東方紅一號”研製人員的伙食得到了改善。為了保證“東方紅一號”等重大科技專項的順利推進,聶榮臻親自向海軍及北京、廣州、濟南等大軍區“化緣” 了一批肉、魚、黃豆等副食品。聶榮臻指示:這些食品只能供科技人員食用, 其他人員不得享受。這些肉、魚、黃豆因此被冠以“科技肉”“科技魚”和“科技豆”之稱。


“掉腦袋”也要求真務實

“東方紅一號”研製的關鍵階段,正值“文革”時期,各分系統的儀器做出來後,都被認真鑲嵌上一枚毛主席像章,有的像章還很大,導致衛星超重問題嚴重。 另外,每臺儀器自身條件的不同,增加毛主席像章,有可能帶來許多想不到的技術問題。

宇宙第一次聽見中國聲音丨揭秘“東方紅一號”背後的秘辛

鑲有毛主席像章的《東方紅》樂音裝置

1969年10月下旬的一個晚上,孫家棟作為“東方紅一號”總體技術總負責人和錢學森的助手,與錢學森一同來到人民大會堂江蘇廳向周恩來總理作彙報。


對原有衛星方案進行簡化

1967年12月,國防科委組織召開東方紅一號衛星方案論證協調會,確定了“上得去、抓得住、聽得清、看得見”的十二字衛星總體技術方案。

作為衛星技術總負責人的孫家棟,為了先用最短的時間實現衛星上天,在解決有無問題的基礎上,再研製帶有探測功能的應用衛星,因而大膽地對原來的衛星方案進行了簡化。 儘管在確定衛星總體設計指標時,矛盾接踵而來。但是經過研製團隊的反覆思考和實驗,諸如體積要求、重量要求、功能要求、匹配要求等一個個困難都被陸續解決。

宇宙第一次聽見中國聲音丨揭秘“東方紅一號”背後的秘辛

科研人員組裝東方紅一號衛星

還有當時太空奏響《東方紅》,聽似簡單, 但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實現起來是有很大難度的。 為了保證樂音嘹亮悅耳,研製人員專門跑到北京火車站聆聽鐘樓的報時聲,又跑遍了北京各大樂器店, 最後決定把北京火車站鐘聲的節奏和鋁板琴的琴聲合二為一。

經過科研人員反覆了上百次實驗,終於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奏出了音色純正、節奏明快、格調高雅的《東方紅》樂曲。

宇宙第一次聽見中國聲音丨揭秘“東方紅一號”背後的秘辛

人們喜看東方紅一號衛星飛過頭頂


50年時間,點亮了我們的星辰與大海

宇宙浩瀚,星空燦爛

50年過去了

今天中國航天的成就舉世矚目

超過300次航天發射

超過200顆衛星在太空運行

宇宙第一次聽見中國聲音丨揭秘“東方紅一號”背後的秘辛

“張衡一號”是我國首顆觀測與地震活動相關電磁信息的衛星

聽聽這些衛星的名字吧!

“悟空號”“墨子號”“慧眼號”“張衡一號”……

這些衛星都運行在高度約

500公里的太陽同步軌道上

技能非常“高大上”

專注研究發生在地球、行星際空間

乃至整個宇宙空間的各類自然現象及其規律

每有研究成果

都會引發顛覆性創新

成為人類歷史上的“大動作”

宇宙第一次聽見中國聲音丨揭秘“東方紅一號”背後的秘辛

風雲氣象衛星示意圖

航天是一項高風險的事業

每一次成功發射的背後

都凝聚著成千上萬航天人的心血和汗水

今天是第五個航天日

記住這些我們“追”過的“星”

也記住這些造“星”的人

(按姓氏筆畫排序)

王大珩、王希季、任新民、孫家棟、

陳芳允、楊嘉墀、錢學森、趙九章、

錢驥、郭永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