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命的“永贞革新”是怎么一回事儿?

历史上发生的很多起事件,原本可以成为历史转变的一个节点,甚至可以使社会发展到令一个轨道。但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而迅速成为昙花一现,与既定的目标之失交臂,留给后人的只有叹息和反思。

发生在1200年前唐顺宗时期的“永贞革新”就是一个典型的历史案例。那么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唐顺宗的父王唐德宗执政晚期,由于宠信宦官,结果令贪得无厌的宦官挖空心思盘剥百姓,不择手段地掠取财物。他们经常派出太监离开皇宫,招摇过市,横征暴敛,以十分之一的价格强买东西,更有甚者,直接抢夺。逼的百姓怨声载道,影响非常恶劣。

当时,太子李诵在宫中学习,并由两位叫王叔文和王伾的官员陪读。而做为底层官员出生的二王,深知百姓的疾苦,更对宦官们的为非作歹深恶痛绝。于是,王叔文就不断地向李诵反应宦官们的种种劣迹,使李诵内心颇为愠怒。

短命的“永贞革新”是怎么一回事儿?

李诵欲向父皇奏表此事,但被王叔文和王伾劝阻。二王深知皇上对宦官恩宠有加,未必能够相信宦官所为,而皇上一旦不相信,可能还会怀疑太子挑拨离间,结果会适得其反。二王考虑,皇上年事已高,太子继位为时不远。

没想到一年后,太子李诵罹患中风,虽经治愈,但几乎丧失了语言功能。为此,唐德宗心急生疾,没过多久,于公元805年去世。太子李诵继位,是为顺宗,年号永贞。

由于顺宗不能说话,所以不能上朝处理国事,于是由他非常信任的老师王叔文和王伾帮他处理朝政。

历史给了王叔文和王伾一个绝佳的机会。

二人配合默契,又起用了刘禹锡、柳宗元等一些有才能的官员,牢牢地掌控了朝政大权。

王叔文、王伾掌权后,第一件事就是整顿内宫宦官,推行出一系列严规禁律加以制约,并将宦官们在各地设置的敛财机构一概取缔,废除了许多苛捐杂税。

紧接着王叔文又对财政制度进行了改革,削减了许多制约生产力发展的旧的制度,降低了官员和特权阶层的不法收入等等。

历史上将此次改革称之为“永贞革新”。

新的制度一经推行,立刻就显示出了勃勃生机,百姓个个拍手称快,社会生活的美好前景初露端倪。

但是,令人惋惜的是,此次革新在针对人的问题上,王叔文等人做为书生的柔弱性也为今后埋下了隐患,就是对那些作奸犯科的宦官们疏于峻法,基本上既往不咎。

没过多久,势力丝毫未损的宦官们开始反击,通过玩弄权术解除了王叔文翰林学士的职务。

这一阴谋的得逞,使宦官们更加为所欲为。他们密切勾结因“永贞革新”导致利益受损的一些达官重臣,又培植起了自己的势力。紧接着以顺宗病重为由,由太子李纯监国。实际上,这时候王叔文等已经失去任何作为了。

宦官们深喑趁热打铁之道,更懂得趁火打劫之术,一个月后,太子李纯继位,是为唐宪宗。顺宗一退位,天地变色,王叔文、王伾等一批官员被革职,贬谪到外地。

次年,宦官集团罗列了一些罪名处死了王叔文。

这就是“永贞革新”的始末,历时一年,全盘失败,错过了唐朝中末期难得的一次重振盛世的机会。

“永贞革新”与“商秧变法”相比,虽然都是改革旧制,励精图治,但在针对人的问题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商秧在变法期间,杀伐凌厉,生灵涂炭;王叔文在变法期间,温和怀柔,既往不咎,结果改革以失败、人以惨死而告终,这个中的原由,必将会引发人们深深的思考。

短命的“永贞革新”是怎么一回事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