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授建議課本刪除《背影》,網友:狹隘的人看不到父愛

北京外國語大學副教授丁啟陣建議把朱自清的《背影》從語文課本中刪去,他認為文章中的父親“違反交通規則,形象又很不瀟灑”,近日這件事情再次引發了網友的熱議。之所以說再次,是因為他的這個建議早在10年前就提出來了,只是以前可能很多人沒有聽說過,而如今再次引起爭議。

歷經十年仍然熱度不減,足以見得這件事情具有強烈的爭議性。中學時期學過的課文不計其數,而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背影》絕對是排在首位的。

丁啟陣稱,從《背影》一文中,看不到朱自清的父親有什麼品行上合乎公共價值觀的閃光點,反倒是在現實生活中,朱父既不是一個值得尊敬的人,也不是一個合格的父親。丁啟陣力挺民意測試中中學生不喜歡《背影》的主要理由——文中的父親違反了交通規則。

這個觀點怎麼看都有些譁眾取寵之嫌,曾經被大家視為描寫父愛的經典之作被抨擊成這樣,自然會引發大家的不滿,正如網友所說:狹隘的人看到的是交通規則,而豁達的人看到的是父愛。

大學教授建議課本刪除《背影》,網友:狹隘的人看不到父愛

《背影》是描寫父愛的經典之作,感動了一代代讀者

“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分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得流下來了。”這是朱自清散文《背影》中對父親翻越火車軌道爬上站臺的場景描寫,因為凸顯了一個父親最淳樸最真摯的舔犢之情,讀起來總能激起讀者的共鳴,一度被視為描寫父愛的經典之作。

大學教授建議課本刪除《背影》,網友:狹隘的人看不到父愛

學習這篇文章,我們記住的,是父親對兒子無私的愛,是一個攀爬的動作後所蘊藏著的深深的父愛,這份愛,沉甸甸,透過兒子的眼睛去觀察去描述,更有代入感,也能從兒子的描寫中我們體會到兒子對父愛的感知,以及回報的一種感恩式的情懷。

對許多人而言,《背影》中具體的情節也許早已模糊,但是透過父親的背影所帶給我們的感動,卻依舊如昔。這篇散文之所以選擇在語文課本中,就是體現一種人文教育,教育我們的孩子於細微處感知偉大無私的父愛,教育我們的孩子懷有一種感恩去對待自己的父親。這不是交通規則安全教育內容,如果該教授不提,我們壓根也不會關注到父親的行為有沒有涉及到交規。

大學教授建議課本刪除《背影》,網友:狹隘的人看不到父愛

對人物行為的評判,必須聯繫他所處的時代背景

用現在的法律法規及道德標準去評判那個時代的行為,毫無疑問就是一種耍流氓的行為。

朱自清父親穿過鐵道去買橘子,和現在橫穿鐵道根本就不可同日而語。那個時候的火車很少,翻越軌道爬上站臺基本沒有什麼危險係數,而且很多人都是那麼做的,並不是個人的違法行為。

而因為朱父肥胖、步履蹣跚、頹唐,就認為在兒子眼中他的形象不瀟灑,更是無稽之談。“狗不嫌家貧,兒不嫌娘醜”,朱自清在《背影》中所表達的,也是一種對父親的感激之情,他對父親並不偉岸的背影描寫,與父親對兒子無私的感情之間,形成一種鮮明的對比,這是文學寫作中常用的一種手法,更能渲染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

至於丁教授所說的朱父“氣死母親、害苦兒子,是一個不忠不孝不慈之人”,則更為荒唐。在那個年代,納妾是合法的。如果站在現在的時代背景下去評判那個時代的行為,不就等同於道德綁架嗎?或者說,你意思是中國社會的發展沒有絲毫進步?

大學教授建議課本刪除《背影》,網友:狹隘的人看不到父愛

文章該不該刪,其實早有定論

其實,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是否應該從中學語文課本中刪除,早就是一件陳年舊事,拿著N年前的冷飯炒作,除了譁眾取寵,實在也想不出其他的什麼原因了。畢竟,很多人也是因為這件事才知道有這麼一位教授。

語文課本的最大價值及使命,就是培養文學素養及家國情懷。看看現在的課本中,關於父愛的文章已經寥寥無幾,而關於感恩教育的範文,更是屈指可數,如果連《背影》也刪除,那我們到底要選擇怎樣的文章才能達到育人的作用?

大學教授建議課本刪除《背影》,網友:狹隘的人看不到父愛

火遍全網的許州大小姐,如果多從課本中汲取感恩教育,也不至於對自己的祖國發起侮辱言論。教書的最終目的,可不就是育人麼?

如果按照這位大學教授的邏輯,那麼我國很多文學經典就要從語文課本中刪除了。比如《水滸傳》中武松打虎違反保護野生動物相關法律,替哥哥武大郎報仇更是犯了殺人罪;《西遊記》中大多是傳說神話,神仙也好妖魔也罷,都不符合現代科學思想;《紅樓夢》含有早熟教育,《愚公移山》違反環境保護法,《愛迪生救媽媽》是虛構故事……

那麼,我們還有什麼有教育意義的作品留給學生閱讀呢?

大學教授建議課本刪除《背影》,網友:狹隘的人看不到父愛

我是 ,熱衷於書寫有溫度的文字,探索帶理性的情感,喜歡請關注我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