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上課不能把課件當成上帝,師生皆淪為課件的奴隸

有的教師在上課時不是使用課件,而是課件引領課堂,課堂跟著課件走。不是教師主宰課堂,更不是學生主宰課堂,而是課件主宰課堂,師生淪為課件的奴隸,師生皆為課件服務。

聽過一堂語文課。講的是七年級語文《背影》課一始,在悠揚的音樂聲中,大屏幕打出課題課題,接著大屏幕推出作者朱自清畫像,打出作者簡介,教師點指屏幕將其誦讀一遍,然後聽配樂課文錄音,大屏幕同時相關畫面,歷時4分多鐘,完畢,教師接著打出相關字詞,輕點鼠標,顯示答案,讓學生讀上一遍,共有8組字詞,後面的只顯示答案,學生沒有再讀,要求學生課下再讀。然後進入合作探究階段,大屏幕打出問題:“本文寫的主要事件是什麼?”一個學生回答:“浦口送別。”教師隨著學生的話音打出“浦口送別。”四個大字。接著打出第二個問題:“文中一共寫了父親幾個背影?”學生答:“4個。”屏幕接著打出“1、2、3、4”四個數字。教師接著問,學生接著答。屏幕上跟著顯示:

思念父親——難忘背影

望父買橘——感悟背影

父子分手——惜別背影

別後懷念——再現背影

然後屏幕又打出第三個問題:課文重點刻畫的是哪個背影?劃出相關語句,並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學生稍一思考,屏幕上又打出答案;

屏幕上打出第四個題:課文寫了幾次流淚?

和第三個問題一樣,依次展現答案。

屏幕上再打出第五個問題:學了這篇課文,你有哪些體會?

答案1234……

拓展課文內容:欣賞羅中立的油畫背影,結合課文談一下體會。

謝天謝地,這一環節總算沒有再出答案。可是下課時間已到,匆忙中教師打出小結,打出作業。

教師上課不能把課件當成上帝,師生皆淪為課件的奴隸

整個教學過程,無非是教師在展示課件,學生在觀看課件,所謂的討論,探究都是在走過場,學生並沒有認真思考討論,因為也沒有時間思考討論,討論了也沒什麼用途,因為教師課件後都跟著答案,學生懶得探究,教師也怕學生探得離課件太遠。整個課堂,教師忙於人機對話,點鼠標不下百餘次,教師幾乎一直是直面電腦或大屏幕,很少面對學生,更不要說適時施教了。整堂課說白了就是師生跟著課件轉,走馬觀花。這樣的課堂效果,我想還不如沒有課件更好。

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是學生,教師要利用各種手段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積極地思考、探索。課件和直尺、三角板、掛圖一樣是一種教具,在教學起的是一種輔助作用。我們不能讓課件充當課堂的主角,讓教師成為課件的放映者,學生成為課件的觀賞者。哪樣就本末倒置了。

因此,怎樣算是一個好的課件,不是看其課件本身,而是看教師在課堂中怎樣應用。還是以語文課為例,同樣是一個視頻文件,不同的用法,課堂效果會截然不同甚至是相反。

教師上課不能把課件當成上帝,師生皆淪為課件的奴隸

有個教師在講課文《空城計》時上課開始便播放了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空城計》的片斷。時間長達七分多鐘,影片放完,學生意欲未消,要求教師接首再放上一斷,結果當然可想而知,教師費了很大的勁才把學生從影片中拉回到課堂,可是這時時間已過了大半,教師是想用視頻激起學生興趣,結果興趣是激起來了,但方向卻走錯了。而另一位教師,上課時則是在讓學生對課文充分探究討論之後,再讓學生觀看這段視頻,學生一則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對視頻中的表演是否到們進行了一番計論,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增強了學生的獨立思考的能力,也是學生不會人云亦云。

課件,不一定完美,但一定實用;課件是一種教具,教師要合理使用;教師上課不能把課件當成上帝,師生皆淪為課件的奴隸;不能上課跟著課件跑,課件要為我所用!

教師上課不能把課件當成上帝,師生皆淪為課件的奴隸


分享到:


相關文章: